高 瑩
近些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理財觀念逐步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散戶和中小投資者摒棄了傳統(tǒng)的理財觀念,將資金投入股市。股民的增多以及他們對股市信息需求的增大刺激了股市報道的蓬勃發(fā)展,與此同時股市報道中的問題也愈發(fā)顯現。
籌資者、投資者、證券市場上的中介機構是股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上市公司是籌資者,在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中介機構頻繁活動于市場,獲取信息的途徑廣泛且相對可靠。投資者獲取信息主要依賴于上市公司主動的信息披露和媒體的股市報道,缺少其他渠道了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可能的投資回報等情況。正規(guī)傳播渠道的不完備加之大盤行情在一段時間內產生的結構性壓力使得股票市場謠言和傳聞滋生,為投資者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增加了難度。
股市這一特殊報道領域對信息依賴程度較高,然而當前中國的股票市場卻明顯存在著信息傳播不對稱的特征。監(jiān)管及懲處力度的欠缺又增加了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出現頻率。
上市公司對公司實際情況有真實充足的掌握,能合理地評價自己的實力并判定發(fā)行價格是否合理,他們?yōu)閷崿F更多利益可能采用違規(guī)手段誤導股民。股票投資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弱勢在中小投資者和散戶上體現得最明顯。投資者之間始終存在著信息收集、處理的成本及能力差異,有金融學家將投資者分為知情交易者(掌握較多信息并能正確識別和分析信息)和噪聲交易者兩大類。若噪聲交易者長期主導市場則可能加大整個市場的系統(tǒng)性風險。這種股市信息傳播的不對稱將導致眾多投資者的集體不理性。
市場預期可能改變股票市場上某段時間內的供求關系,進而影響股價未來一段時間的波動。而股民們的市場預期極易改變。股市上所涉及的各個利益集團都抓住了這一特點,試圖采用各種手段影響人們的預期,進而影響人們的投資決策。大眾傳播因其受眾眾多,影響廣泛而深入自然成為了利益集團極力拉攏和控制的對象。股票市場上信息的傳播環(huán)境因此而變得復雜。“權”和“錢”的威逼利誘下,股市報道的客觀性和獨立性也大打折扣。
股市中的意見領袖活躍在各個群體中,普通投資者獲得消息的來源又較為單一,因此來自意見領袖的信息、觀點或者建議對投資者的行為會產生重要影響。
這些意見領袖包括證券中介機構或咨詢機構的顧問、金融或經濟領域的專家、財經媒體等。股票市場上的意見領袖將搜集來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加工整理,再將這些“把關”過的信息傳給其他所能影響的股民。一般股民在知識結構、金融素養(yǎng)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意見領袖對其的作用力就更明顯。而這些意見領袖又有著各自所屬的利益集團,他們的觀點和建議通常夾雜著有利于某個群體的傾向性,甚至刻意誤導投資者,企圖從中獲利。
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本應是股票市場上信息的傳播者,政策的解讀者,市場行為的監(jiān)督者。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媒體的角色發(fā)生了錯位,有意或者無意地成了利益集團的“發(fā)言人”。
炒股是政府、上市公司、各類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參與博弈的各方利益的立足點不同。國家的立場是不希望股價太高,出現泡沫,影響經濟的發(fā)展,因此過度的投機會招致國家監(jiān)管和政策的打壓;但也不希望股價下跌很深,那樣會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
中國媒體在股市報道中充當利益集團的 “維穩(wěn)部隊”,體現為對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味地充當“減壓閥”而不報道關鍵問題。股票市場出現新的問題,股民情緒激動之時,媒體往往主動發(fā)現問題,卻不觸及根本問題,唯一的作用就是讓社會壓力得到了適度的緩解。如2012年5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上市公司獨董已淪為特權階層福利》一文,就近期人們熱議的上市公司年報反映出的獨立董事等高管領取巨額薪酬現象進行了報道,但遺憾的是該報道只泛泛談到制度缺失是獨立董事成為“花瓶”的原因,卻沒有具體指出是哪些制度出現了問題。這類報道只是通過“減壓”達到了“維穩(wěn)”的作用,并沒有過多實際意義。
上市公司需要借助媒體宣傳造勢擴大影響力,因此公司內部往往設有公關部門負責與媒體溝通。記者要與公關部門搞好關系,因為這是取得高層專訪的重要渠道。但記者也應注意,公關部門隸屬于上市公司,他們的責任是保護公司的利益,他們所主動披露的信息往往是經過內部“把關”之后的有利于公司的信息。很多記者將公關部門所提供的信息不加思考,不加處理地報道,這背后無論是由于收人錢財還是自身新聞敏感的缺乏,他們都成了上市公司的“傳聲筒”。
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有時會互為對手進行博弈。莊家常會選擇能影響投資者行為的媒體合作。如,各類媒體都推出了諸多薦股類的欄目,并不時邀請一些所謂的專家來點評股市。盡管他們給股民們提供了大量的市場信息和有價值的建議,但專家在薦股時也不排除是受了莊家的指示或與莊家有密切聯系的可能。雖然有些衛(wèi)視標出諸如 “專家意見僅供參考”等字樣,但觀眾已經默認薦股專家是經過媒體的“把關”后入選的。媒介的公信力提高了受眾對專家觀點的信任程度,媒體也就成了莊家“圈錢”交易的煽動者。
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事業(yè)重要的作用之一。輿論監(jiān)督的最大功能在于對環(huán)境的監(jiān)視。“監(jiān)督者”須獨立于事件之外,一旦卷入“局中”就會面臨角色困境。近年來中國媒體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媒體的運營也需要相應的財務支持,因此市場化的財經媒體也不得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為贏得合作伙伴的資金支持,“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的現象時有存在,在我們面前的新聞紙上隱藏了太多“公關后”的痕跡。財經媒體不再是“局外人”,因此很難成為負責的“監(jiān)督者”。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政策市”。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一樣,中國股市的順利發(fā)展離不開國家的管理、扶植和保護。政府根據“維穩(wěn)”的需要可以通過頒布相關政策影響股市,這種宏觀調控的方式在股票市場比較奏效??v觀中國股市,政府的影響和控制貫穿股市誕生和發(fā)展的始終,這也說明我國的股市距離一個成熟的股市還有相當距離。
新聞事業(yè)具有階級性,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根本性質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須堅持黨性原則,要服從黨的領導,宣傳黨的方針路線。作為中國的財經媒體人在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客觀中立地呈現事實,監(jiān)視社會環(huán)境,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同時,還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與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方向保持一致,必須顧全大局,維護經濟的繁榮與穩(wěn)定。股票市場是國家經濟動態(tài)的一個風向標,在進行股市報道的過程中兼顧“喉舌”與“新聞專業(yè)主義”之間的平衡,并著力解決二者之間存在的某些沖突點是財經媒體人工作中的挑戰(zhàn)之一。
股票市場上影響股價波動的因素多且雜,其中有些因素對股市的影響顯而易見,有些則間接影響股市或發(fā)生作用的周期較長,一時間不易被察覺。財經新聞工作者要保證股市報道的準確性、分析的專業(yè)性,就必須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綜合、全面且深入地分析和闡述。缺乏深度和高度的片面報道只會跟風式的助漲助跌,對股市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反而不利。因記者專業(yè)素質的缺乏所導致的對信息的片面或錯誤的解讀也是部分股市報道“誤導”讀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目前受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特殊環(huán)境、中國股市的特性及媒介自身原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股市報道中部分媒體的角色發(fā)生了錯位,這種錯位影響了股民的投資決策,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解決目前股市報道中存在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強化財經媒體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保持獨立性。此外還需要制定合理的行業(yè)規(guī)則和法律法規(guī),嚴明懲罰措施,通過明確的規(guī)則規(guī)范財經新聞媒體的行為。
[1]周乃蓤.國際財經新聞知識與報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1
[2]盧華.制度變遷與投資者行為—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7
[3]趙智敏.財經報道實務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1.9
[4][美]安雅·謝芙琳,埃默·貝賽特,李良榮審譯,全球化視野:財經傳媒報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