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客觀地存在于高等院校共同體中,并共同承擔著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解決青年大學生怎樣做人的問題。從管理理論角度講,它們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戰(zhàn)略布局中,兩者間既有區(qū)別,同時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之間交叉融合的態(tài)勢漸強,弄清并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有針對性地分別實施指導和加強建設、揚長避短,有利于二者在高校中的相互作用與健康發(fā)展,將在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過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同質性”是指兩種以上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屬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的“同質性”體現(xiàn)在兩者的目標任務、工作對象、引導效果、關注領域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內容和特征。這種“同質性”又恰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思想起點和理論基礎。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文化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讓每一個人去自覺領悟和掌握這種時代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高層次的文化實踐活動。具體到校園文化的層面上,由于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促進校園人 (主要是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個性豐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正是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培養(yǎng)健康完美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校園文化發(fā)展的目標相一致,二者都是圍繞人開展工作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本化”原則,即“以人為本”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核心問題是“人心”。它是著力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何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規(guī)律。二者都是圍繞人展開工作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方式不同,但引導效果卻是相同的,都在幫助青年大學生正確看待和處理事物,引導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取得成效,都將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促進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
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領域都是意識形態(tài)。校園文化是通過研究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人的意識形態(tài)中形成理念,按照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規(guī)律,把這種理念深植于人們的觀念中,以形成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改造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規(guī)范。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具有顯著的“同質性”,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的領域并非內容和屬性完全相同,而是相似或相近,是認可了差別的一定程度上的“相同”。因此,上文中的所說的四個 “相同”均指相似或相近。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各自的內涵、形式和方法,兩者不可相互替代。任何忽視校園文化,將其看成可有可無,或以校園文化建設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娛樂化的傾向都是錯誤的。
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所屬范圍有著不同的邊界。校園文化源于學校管理,應用于學校管理,是直接或間接指導和規(guī)范教育、教學及師生員工行為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屬于管理的范疇。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黨的領導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人、說服人、轉變人的行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的實踐活動,屬于政治范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各自有著獨特的內涵、形式和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兩者不可相互替代。而在教育內容上,校園文化建設覆蓋了對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塑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側重點是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質教育。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校園為地理環(huán)境圈,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管理者和師生員工組成的校園人為主體,以群體價值觀為核心的一種亞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一個學校的愿景目標、理念及行為規(guī)范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并成為自覺行動后,便成為這個學校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是不能照搬和模仿的。而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每一所學校都適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它是教育者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級組織對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諸方面進行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而校園文化則是知識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學府所特有的物質、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社會主義大文化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其內容往往隨社會文化的變化而變化。它對人的教育是通過校園特有的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一定文化發(fā)生認同,從而實現(xiàn)對精神和心靈的塑造,整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則不同,它的方針、原則、內容等均有較強的規(guī)定性。它通過有計劃、有目的、較規(guī)范和較系統(tǒng)的教育過程來達到使人的政治觀點、思想方法、道德修養(yǎng)等諸方面有意識地向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目的。
高校校園文化在學校的產生和存在,不僅取決于創(chuàng)造它的主體——校園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受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沖擊和影響,其發(fā)展變化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是教育者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級組織對校園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諸方面進行教育的活動,其存在與發(fā)展,從一定意義上講,取決于人的主觀意志,是可控的。
如上所述,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因具有“同質性”而彼此獨立、相互滲透,又因具有“差異性”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在此基礎之上,一定條件下二者間還可相互融合與轉化。在高等教育實踐中,二者之間的融合與轉化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精神、傳統(tǒng)和作風的綜合體現(xiàn),客觀地營造了一個育人的環(huán)境和氛圍,它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動力、感染力和制約力。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必然推動人們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等的變化。通過建設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生活在一個融洽和諧的校園氛圍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其接受。同樣,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得堅實有力,會使大學生更好地認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主導文化,必然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精神環(huán)境。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統(tǒng)一的灌輸教育和自我教育為主要形式,以思想政治理念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主要內容。但隨著社會的變化,思想文化的日益更新,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校園文化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中,能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會快樂,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時,高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日趨多樣、內容不斷豐富,學生可以依其個性選擇不同的活動,在活動中尋找自己的閃光點,通過參加活動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校園文化活動彌補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足。
如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效明顯,就可以使受教育者在自尊自愛、健康向上、融洽和諧的校園氣氛中自覺接受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就能最大限度地被接受。校園文化活動內容的統(tǒng)一、方法和手段的靈活同樣也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距離,找到共鳴點,為改進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條件和手段。這就是說,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水平不僅能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品位。同樣,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堅強有力,會使每個個體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主導文化認同,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huán)境,必然會促進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的形成。
當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方出現(xiàn)問題或發(fā)展不順利時,將會削弱甚至阻礙另一方的發(fā)展。譬如,當校園文化建設受挫時,各種腐敗的、低級庸俗的東西將充斥校園,教育對象會不自覺地受其消極影響,其思想行為必然偏離正確軌道。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教育如逆水行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同樣,當思想政治教育軟弱無力時,往往使教育對象判別是非的能力降低。當他們置身于校園文化活動中時容易盲從,甚至取其糟粕、棄其精華,導致自身整體素質下降。尤其當他們在校園文化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時,將降低校園文化的品質,從而對自身產生不良的影響,并進一步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發(fā)揮,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教育對象步入歧途。
[1]何孟飛.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芻議[J].安徽農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1997,(11)
[2]武剛,文小潔.從校園走向心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探[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149
[3]王靜.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J].實事求是,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