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娟
(江西農業(yè)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5)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奧等人進行的“霍桑實驗”推翻了從泰勒以來,把人單純地看做“經濟人”的假設,開始重視人、研究人的行為。實驗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證明了:“在現代社會的復雜因素影響下,在各類正式群體中,非正式群體的自發(fā)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保?]對此,梅奧教授概括為:工廠車間內除了存在按照公司制定建立起來的非正式群體外,還存在另一種形式的非正式組織。這種組織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有序協(xié)作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即使在下班后,也能經常聚集在一起組織各類活動,無形中自然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積極的非正式組織。組織內部有它特殊的情感和傾向,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其成員的行為,并對正式組織的工作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簡而言之,“霍桑實驗”表明:在官方組織的正式群體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較為龐大的非正式組織,成員之間因有共同的愛好、志向、經歷等因素而聚集在一起,組織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員都相互遵從的無條文規(guī)范。因此,企業(yè)管理者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必須重視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及其重要的作用。
梅奧教授認為非正式組織廣泛存在于工廠與企業(yè)內,其實不僅如此,只要有群體的存在,非正式組織就有存在的可能性。當代我國高校內部就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式組織。所謂高?!胺钦浇M織”是指“處于學校、院系、黨團組織、學生會等各類正式團體之外的,鑒于大學生們共同的愛好、興趣、志向、特長及其他共同因素,在感情與友誼的維系下自發(fā)形成的小群體”。[2]高校內的非正式組織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滿足了學生心靈的需求,更在無形中適應了現代大學文化多元性的要求。因此,這需要高校管理者積極接受這一特殊群體,并加以正確引導、有效管理。
非正式組織不同于正式組織,它的形成跟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tài)、生活經歷等相關個人因素有關,它的管理者并非學校的領導者,而是組織內部自發(fā)涌現的“核心人物”,負責其所在的非正式組織的日常事務。因此,高校非正式組織根據其形成、發(fā)展及運行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特點:
高校非正式組織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為前提條件,在平等自愿、相互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是由于大學是一個較為開放、自由的場所,大學生的主動性更加強烈,為了追求共同的興趣愛好,找尋自己的價值定位,積極地尋求可以歸屬的組織。此外,“新時期的各種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沖擊很大,使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自發(fā)性表現得更為突出”。[3]
高校內的每一個非正式組織都有其共同的目標或者理念支撐。例如,高校內的讀書者協(xié)會,協(xié)會里的成員都愛好讀書,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最新的好書等是他們共同的追求。他們之間的交流、有序合作已經上升為非條文的默契,沒有外在約束的心理認同感讓非正式組織內部的凝聚力更加強烈。
高校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人物”在團體中起著重要的組織、指導的作用。每個非正式組織往往有多名“核心人物”,他們各有特長,在學校的知名度比較高,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他們的特殊地位與組織本身類似,同樣具有自發(fā)性,是在同組織成員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中自發(fā)形成的,當然這也與他們自身的能力與威信密不可分。高校非正式組織的有序發(fā)展離不開“核心人物”的領導作用,他們對組織具有非常大的貢獻[4]。
當今社會文化紛繁復雜、人們的精神生活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社會因素也滲入大學校園。當代大學生不再是墨守成規(guī)的“書呆子”,更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的老學者形象。而是充滿活力、喜歡標新立異,密切關注社會現實的新青年。比如街舞社團、行為藝術協(xié)會、愛心協(xié)會、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組織等都是他們在自發(fā)組織的非正式團體。無論是在組織方式,還是活動過程中,都體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張揚的個性與貼近生活的時代性。
民主、自由、開放是高校各類非正式組織共同理念追求。組織內的成員面向大學校園里的每一名大學生,只要你愿意加入,并且遵守其無條文的規(guī)則,擁護自己的團體組織就可以成為成員之一。總之,高校內的非正式組織向所有的在校大學生敞開大門,成員自己策劃活動,自主管理組織內一切事物,從學生的要求出發(fā),并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服務。
“非正式組織對高校的影響具有雙重性,它既可能淡化高校內正式組織結構關系,影響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又可能增進群體成員心理與情感的滿足,增強組織信息的溝通與反饋,彌補高校正式組織存在功能的不足”[5]。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的非正式組織按其對高校教育活動所產生的作用性質主要可以劃分為:積極型、中間型、消極型。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組織目標靠近,對學校的教學活動及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中間型的非正式組織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沒有產生明顯的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如老鄉(xiāng)會。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是指違背學校的法規(guī)政策,與正式群體的目標相背離的組織。它的存在對學校及學生有不利的影響,有的甚至觸犯法律,威脅到社會的安定。正因如此,關于高校的非正式組織的作用可以概括為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
1.情感上的自我滿足。高校非正式組織成員因為各自共同的興趣愛好等因素聚集在一起。在群體中,成員產生歸屬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與其他成員在相互交流、協(xié)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與目標追求,滿足“愛”與“被愛”的情感需求,消除自己離家獨立生活的孤獨感。
2.生活上的自主提升。大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合作才能真正實現蛻變。社會化的過程需要借助高校非正式組織這一媒介,幫助其更快地實現?!霸谝欢ǔ潭壬?,高校非正式群體可以使其成員在交往中看到其他成員的能力水平、性格品質,又可以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真實評價”[6]。通過這種方式,組織成員的每一個個體都可以增強對自己的認識,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缺點,從而及時地進行自我反思,不斷地完善自己。
3.學習上的互動交流。一直歸屬于某一班級或者某一系(院)的學生個體,無疑局限了其學習范圍。廣泛的知識、全局的視野不僅需要博覽群書,還需要與其他方面的專才討論交流。高校的非正式組織里有著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學院甚至是不同學校的學生,這為他們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接觸不同專業(yè)類型的學生,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4.組織上的相互補充。高校的正式組織由于受到學校的統(tǒng)一規(guī)劃與管理,在靈活性、自主性方面較差。而非正式組織由于自發(fā)形成性的特征,在很多方面會優(yōu)于正式組織。例如,當大學生在正式組織中不能滿足某項活動的需求時,可以借助非正式組織的力量組織各種展現新時代大學生風貌的活動。高校非正式組織就是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及大學生活的多樣性而產生的,它可以彌補正式組織的不足,并與其相互配合,為學生服務、活躍大學校園文化。
5.信息上的溝通傳播?!霸谝粋€社會組織的內部,正式的意見溝通總是有限的,許多意見和觀點反而是通過各種非正式的渠道進行傳遞的,即所謂的‘小道消息’”[7]。高校非正式組織在與組織成員、其他外部組織,以及高校非本組織成員的交往中逐漸形成一個“非正式溝通傳播渠道”。這種特殊的渠道在溝通上具有靈活性、自由性,滿足學生廣發(fā)言論,自由表達的需求。此外,它的信息傳播速度快,涵蓋面廣,尤其活躍校園的信息文化。因此,高校的教育者可以有效地利用這種溝通與傳播方式來傳達消息及宣傳積極的教育思想,將其與正式的信息溝通方式相結合,彌補非正式溝通方式的不足,形成便捷的溝通系統(tǒng),傳達準確的校園信息。
1.自我團體意識強烈,可能會與正式組織的目標相違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非正式組織的成員明確自己歸屬于某一組織,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抗拒心理,將自己封閉在單一的生活圈中。當其在本組織之外受到批評或者是因自己的過錯受到懲罰時,他就會退回所歸屬的非正式群體,尋求其他成員的安慰與關心,這愈發(fā)加劇對外界的不信任與恨意,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其次,高校非正式群體由于缺乏明文規(guī)定的約束與法則,因此有些組織呈現散漫性的特征,有時會與正式組織的目標相違背,拉幫結派,暗地操作一些校內評定活動甚至打架斗毆,對學校內的安定造成很大的威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2.散布輿論,易成為不良思想的傳播工具。高校的非正式組織會根據自己團體利益的好壞或者個人主觀意識的好惡傳播一些小道消息和謠言,這些不真實的信息容易影響之后正式渠道傳達的信息的有效性,學生先入為主,易對真實的消息產生抗拒心理。此外,那些具有破壞性性質的非正式群體,會在高校內傳播一些不良的思想內容與價值觀念,大學生受外界的影響較大,這容易導致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偏移,也對高校的教學活動及學術風氣造成惡劣的影響。
高校內既然存在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行政力量的正式組織,必然就會有大學生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組織。對此,高校的領導者不僅必須在思想上接受這類組織團體,還要在行動上予以支持與引導。因為高校的非正式組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合理利用會對高校的學生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更有利于建設生動活潑、充滿青春與朝氣的和諧校園。因此,筆者對合理利用高校非正式組織有以下幾點建議。
由于沒有特定的具體規(guī)范對高校非正式組織的成員進行約束,其成員完全靠自覺性維護組織的正常運行,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此類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校園內可能存在的歪風邪氣。此外,還要增強正式組織的吸引力與凝聚力,讓正式組織成為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發(fā)揮對非正式組織的引導作用。
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組織會對學生及學校產生不同的作用,前面已經分析了高校非正式組織大致分為積極型、中間型、消極型,針對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組織,高校管理者應給予不同的領導方式。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組織要加以保護,促進其不斷地壯大,與正式組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還要經常關注他們的需要,對于他們組織的有意義的活動給以支持與宣傳,幫助他們克服組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對于中間型的非正式組織,要積極地加以引導,他們的行為暫時沒有危害性的偏向,但是如果高校領導者不及時加以引導,在遇到不良思想或者是破壞性非正式組織的影響時,他們就有可能轉化為消極的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相背而馳。因此,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對他們加以指導,幫助其向正式組織的目標靠攏,成為積極的非正式組織。最后,對于消極的非正式組織要堅決扼制,不能任其發(fā)展。首先要對其進行正面教育,糾正其偏激之處。只要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耐心教育,就是可以促使其向積極型非正式組織轉換的。對不服從教育管理、轉化難度大的非正式組織應當采取強制性的措施,予以解體[8]。
每一個非正式組織中都有幾個關鍵性的起領導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們的能力較強,通過各自分工管理好組織內部的大小事務?!昂诵娜宋铩钡难孕信e止及他們的某些思想觀念會對整個組織及成員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工作者應該經常與學校內的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人物”保持聯(lián)系與交流,取得他們的信任,跟他們成為朋友,以便了解更多有關他們的信息,把握他們的組織動態(tài)及組織的理念追求。此外,還要加強對“核心人物”的思想教育,促使其成為有品格、有素養(yǎng)的大學生,避免其被不良的思想觀念“侵蝕”。并且利用“核心人物”的權威性與號召力,形成群體內良好的精神風貌,進而提高非正式組織內成員的整體素質,協(xié)助正式組織為實現高校的教育目標而不斷奮進,為構建和諧的校園增光添彩。
高校正式組織在學校工作中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明確的規(guī)范與條文約束學生的行為,為高校教學、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它的地位與作用不可小覷。但是,大學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地方,這里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及愛好特長。為了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在這個舞臺上展現自我風采、實現自我價值,非正式組織的出現并不斷發(fā)展是必然的。它為大學生的一系列“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在這里,組織成員不僅找到了感情寄托,而且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同其他成員的交往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性格、能力、缺陷,并以優(yōu)秀的榜樣為“鏡”,照見自己的同時,也能不斷地“整理”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完善。因此,在高校的學生管理中要將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非正式組織在協(xié)調人際關系、聯(lián)系情感、自我提升、心理慰藉、相互協(xié)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9]。
“霍桑實驗”實驗在80多年前早已經向我們證實了非正式群體存在的重要性,當今高校建設中更要認識到這一點,高校非正式組織是不可或缺的。承認它的存在,合理引導它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豐富高校學生的大學生活、充實他們的心靈,而且會為高校注入新鮮的血液,幫助實現高校教學目標、活躍校園文化,最終實現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目標。
[1]理查德·L·達特.組織理論與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
[2]楊連俊.對高校非正式組織的正確認識與合理利用[J].高教高職研究,2011(43):198-200.
[3]張明艷.高校大學生非正式組織的發(fā)展趨勢及其引導對策[J].科技創(chuàng)新報,2010(5):245.
[4][8]曹國杰.高校學生非正式組織探析的功能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工作,2010:55-57.
[5][7]許平.關于高校非正式群體的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68-71.
[6]劉玉鳳.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并發(fā)揮其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4):88-90.
[9]趙根宏.再談高校學生非正式組織的作用與影響[J].企業(yè)家天地,200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