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華陽國志》成書于西晉,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且比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對研究我國古代西南地區(qū)的地理沿革、政權更替、經(jīng)濟發(fā)展和民族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度A陽國志譯注》在劉琳先生《華陽國志校注》和任乃強先生《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二書的基礎上,以“原文”、“注釋”和“譯文”三個部分為主體,對該書進行了全面的梳理,為今人了解和研究當時的史實提供了一個比較簡易的本子。筆者在研讀《華陽國志》時,受此書的啟發(fā)甚多,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書中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本文試就其在“注釋”部分的一些失誤略作舉例說明。
該詞所在原文為:“俗素樸,無造次辨麗之氣。”
按,“造次”無善辯義,此注釋顯涉后文“辨麗”而誤。劉書謂“造次辨麗”意為“應對敏捷,能言善辯。造次,倉猝,急遽。辨,通‘辯’。麗,指言辭華麗。”甚是。以“造次”表“倉猝”源于《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此后古籍中習見。朱起鳳《辭通》“造次”條云“謂急遽之時也”,并舉數(shù)例為證,謂“即倉卒之轉(zhuǎn)音”。其中所舉《后漢書·吳漢傳》“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自達”一例,與此處意義相近,可作此處“造次”為“倉猝”之旁證。
該詞所在原文為:“巴郡太守汝南應季先善而美之,乃作詩曰:‘乘彼西漢,潭潭其淵。君子愷悌,作民二親。沒世遺愛,式鏡后人?!?/p>
按,“淵”雖有深意,但在此當用為本義,即回旋的水。“潭潭其淵”即“其淵潭潭”之倒裝。這種句式與《詩經(jīng)·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小雅·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相類。 其中,“潭潭”才是用以摹狀“其淵”之深的,這樣的用例在詩詞中甚多,如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秦觀《春日雜興》其三:“潭潭故邑井,猗猗上宮蘭?!?/p>
該詞所在原文為:“天子從之,遣太守曹謙,宣詔降赦,一朝清戢。”
按,“戢”雖有收藏義,但原文是講曹謙以降赦招安的方式很快平定板楯叛亂,“一朝”言時間之短,“清戢”猶肅清止息。此義與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鰑書》“師不逾時,梁益肅清”類似,只不過彼用速戰(zhàn),此以懷柔而已。另外,本書《蜀志》“渠死,夷徼肅清”,《公孫述劉二牧志》“蜀土清晏,述乃移檄中國,稱引圖緯以惑眾”,“州從事賈龍素領家兵,在犍為之青衣,率吏民攻相,破滅之,州界清凈”,《先賢士女總贊》“殺虜三萬余人,獲生口千五百人,財物四千萬,降夷三十六種,舉正奸濁長吏九十人,黃綬六十人。南中清平”等句,其中的“肅清”、“清晏”、“清凈”、“清平”皆與此“清戢”義近。 由此可見,此“戢”非“收藏兵器”,而當為“止息”之義。
該詞所在原文為:“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于死乎?’”①
按,此為劉邦不滿被項羽封為漢王,而蕭何進行勸解之語?!蹲g注》既釋“惡”為“嫌惡”,更將其譯作“雖然只當漢王是一件令人怨恨的事,但比被消滅還是好多了”,大誤。因為,從文言語法的角度來說,“王漢之惡”與 “王天下”“王關中”一樣,表示的是“作……的王”。 其中的“之”,與韓愈《師說》“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之”一樣,為近指代詞,相當于“這樣的”、“這類的”。 而“惡”,則指不好的、壞的,“惡地”即不好的土地、差地。以“惡”修飾限制“地”在古籍中習見,如《周禮·地官·旅師》“以地之美惡為之等”注:“以地美惡為之等,七人以上授以上地,六口授以中地,五口以下授以下地,與舊民同?!薄妒酚洝埗愨帕袀鳌罚骸绊椨馂樘煜略撞黄?,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 ”這樣,以“惡”代指“惡地”、“差地”就不足為奇了。蕭何說這話的意思是:“即使作漢中這樣的差地的王,不是也比被消滅強嗎?”
該詞所在原文為:“于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
按,注釋所舉二說皆不妥。從本書“登”的用例來看,本段前之“遂登九列”為登上九卿的行列,《劉后主志》“琬超登大位”為登上高位,“昔世祖……乃登天衢”為登上皇帝之位,《大同志》“第五倫、蔡茂徑登三司”為登上三公之位(第五倫升任司空,蔡茂升任司徒),《后賢志》“華表欲登九卿”為登上九卿之位。上述“登”后跟的都是職位或地位,則此處說李合“屢登七政”之“七政”亦當如此。
劉書釋此為“原指日、月、五星。按儒家的‘天人感應論’,宰相輔助皇帝搞好政治,則日、月、五星運行正常,故或以‘七政’指宰相”。從《后漢書·方術列傳》記載來看,李合“五遷尚書令”,“元初四年,代袁敞為司空”,“安帝崩,北鄉(xiāng)侯立,復為司徒”。因東漢在獻帝前無丞相之稱,李合所任“尚書令”實與丞相地位相當。而司空、司徒本為三公之職,獻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則此二官亦與丞相相當。因此,所謂“屢登七政”即李合多次榮登丞相之位,劉說是也。
該詞所在原文為:“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闿?!?/p>
按,“行部”非率部?!掇o源》“行部”條:“漢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視部屬,考察刑政,稱為行部。”例證有二,一是《漢書·王尊傳》:“先是,瑯琊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崍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shù)乘此險!后以病去?!倍恰逗鬂h書·劉平傳》:“刺史太守行部,獄無系囚,人自以為得所,不知所問,唯班詔書而已。”此外,古籍中用“行部”表示巡行所屬部域,以考核政績的用例還有很多,如《漢書·朱博傳》:“吏民欲言二千石墨綬長吏者,使者行部還,詣治所?!北緯栋椭尽罚骸疤匦猩^r(nóng)不到四縣,刺史行部不到十縣?!倍疫@種用法在后代仍在沿用,如《資治通鑒·后梁紀·均王貞明三年》:“五月,徐溫行部至升州,愛其繁富。”
該詞所在原文為:“世祖未遑加兵,與述及隗囂書,輒署‘公孫皇帝’。”
按,此說不妥?!板亍悲B用才可以表示“匆忙”,單用時多指閑暇,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如《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笨追f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倍对娊?jīng)·召南·殷其雷》“莫敢或遑”,“莫敢遑息”,“莫或遑處”;《小雅·采薇》“不遑啟居”,“不遑啟處”;《小雅·小弁》“心之憂矣,不遑假寐”等諸“遑”字皆為閑暇之義?!拔村亍奔礇]有閑暇,這類用例古籍中很多,如揚雄《羽獵賦》:“立君臣之節(jié),崇賢圣之業(yè),未遑苑囿之麗、游獵之靡也?!薄稌x書·祖逖傳》:“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白居易《廬山草堂記》:“尚以冗員所羈,余累未盡,或往或來,未遑寧處。”此處所謂“未遑加兵”并非“沒有匆忙加兵”,而是沒有時間出兵征討。
該詞所在原文為:“李區(qū)區(qū)有東南之逼,必不分宿兵于外,不過迎拔定、氐耳?!?/p>
按,“宿兵”雖有“駐扎軍隊”之義,但在此句中作“分”之賓語,此義無法講通?!八蕖笨芍咐腺Y格的、久于用事的。如《戰(zhàn)國策·魏策二》:“田鳷,宿將也。”《史記·王翦列傳》:“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薄八薇钡慕Y構與“宿將”相類似,指老兵,即帶了比較長時間的兵。
該詞所在原文為:“費貽,字奉君,南安人也。公孫述時,漆身為厲,佯狂避世。”
按,“厲”非惡鬼,而是指惡瘡,同“癘”“癩”。 “漆身為厲”習見于古書,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一》:“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薄肚夭呶濉罚骸按笸跣判谐贾?,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薄妒酚洝し饿虏虧闪袀鳌贰捌嵘頌閰枴彼抉R貞索隱:“[厲]音賴,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瘡如病癩?!?/p>
該詞所在原文為:“惜哉公舉,帥直陵遲?!?/p>
按,此“陵遲”非“欺凌、欺負”,而是衰微,失勢。下文舉例說明費詩(字公舉)多次直言不諱,違背劉備與諸葛亮的意愿,最后感嘆道:“詩終劉氏之世,官位不盡其才。君子以昭烈之弘曠,武侯之明達,詩吐直言,猶尚凌遲,況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從文義看,“凌遲”并無受欺凌之義,而是與“官位不盡其才”相應,言其失勢、衰微。本書《劉先主志》“今漢室陵遲,海內(nèi)傾覆,立功立事在今日”,“詩數(shù)率意而言,故凌遲于世”,《李特雄期壽勢志》“而晉室凌遲,德聲不振,引領東望,有年月矣”,《后賢志》“二州人士零頹,才彥凌遲,無復廁豫綱紀后進、慰寧遐外者”,諸“凌遲”、“陵遲”并作此解。
總之,《譯注》一書在“注釋”部分存在諸多失誤,這些失誤既使該書的價值受到影響,又給讀者的閱讀和使用帶來不便,希望再版時能予以糾正。
注釋:
①《譯注》據(jù)任書刪“中”字,劉書未刪,然蕭何下云“愿大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則此“中”未必為衍文.
[1]汪啟明,趙靜.華陽國志譯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2]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3]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朱起鳳.辭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辭源(合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8](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