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軍
(高郵市贊化學校,江蘇 高郵 225600)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最多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我們執(zhí)教在這樣一種課堂:最簡的,往往才是高效的。
我們時常抱怨自己很辛勞,忙得不可開交。其實平時你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都有意義,許多屬于無的放矢地瞎忙活。同時,你還會因繁瑣的工作產(chǎn)生疲勞和壓力,從而產(chǎn)生厭倦和抵觸情緒。
美國作家里奧·巴伯塔在《少的力量》一書中給我們做了一個精彩的設想:
設想一下,有兩位記者在同一家報社工作。其中一位記者每個星期都要寫大量的稿子,而另一位記者決定一個星期只寫一篇。第一位記者每個星期寫三十篇文章,他需要搜羅大量的哪怕有丁點相關的資料和信息,寫出不太為人們關注的短、平、快的小文章。編輯對他的工作很滿意,他也得到相應的報酬和贊賞。
而第二位記者則認為,如果他一個星期只寫一篇文章,他就要讓這篇文章特別有價值。于是,第一天,他花半天的時間調查和整理資料,創(chuàng)新思考,直到他挑選出一個他覺得會給人們帶來巨大沖擊力并且產(chǎn)生強烈影響的故事。這樣的文章肯定是一篇能獲獎的文章。接著他繼續(xù)花兩天的時間研究,再用兩天時間把它寫出來,并仔細審核每個細節(jié)。
猜測一下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結果?第二位記者創(chuàng)作了本周最好的文章,而且這篇文章屢獲殊榮。第二位記者也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因此而晉級。從這篇文章和其他類似的事情,第二位記者成就了自己的一份事業(yè)。
第一位記者做了很多繁瑣的事情,但只能在短期內吸引人們的眼球,而第二位記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較少的事情上,卻實現(xiàn)了長期的價值。
這,就是少的力量。
那么,如何在我校學教練課堂教學模式中,不斷地簡化我們的任務,有效地分配和管理自己的時間,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呢?現(xiàn)結合我校實施學教練課堂模式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在工作過程中,我常常給自己設限。今天只做哪些事,做多少分量的事,做到怎樣的程度,剩余時間用來休閑、鍛煉、看書。我自信不偷懶,但會偷懶,因為偷懶才會思考,才會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設限不是為了不做事,而是為了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平時喜歡琢磨如何上好課,追求讓學生輕輕松松學思品、快快樂樂得高分,這是教學價值的設限,于我已經(jīng)成為一種自覺,它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建議學校要給所有老師的工作質態(tài)進行設限,這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特別申明一點,設限不是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而是通過設限提高效率,減輕負擔,提高品位,增加幸福指數(shù),達到古人所說的“大道至簡”的境界。
如果仔細分析當前課改中誕生的備受推崇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能發(fā)現(xiàn)設限的痕跡。如“洋思模式”,其實質就是給老師和學生設限。其“板書課題”、“出示目標”、“自學指導”三個輔助環(huán)節(jié)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是教學流程的設限;“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教學效果的設限。但我以為設限還應考慮人的差異性、學科的差異性進行分層、分類別的設限,還可以由備課組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能力設置上限與下限,根據(jù)在不同類型教學的需要允許超限而不局限。
設限本身不是目的,設限是為了達到目的。就教師而言,設限的最初目的是勝任本職工作;設限的最高目的是高效且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就學生而言,設限的初級目標是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高級目標是適應社會,學會自主學習。只有選擇符合校情的行之有效的設限,才能使之實現(xiàn)教學利益的最大化。
毛澤東主席曾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船和橋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痹鯓硬拍軐崿F(xiàn)最簡、最高效呢?
我想從高郵市高效課堂驗收課說起,許多老師把知識點講得很清楚,很詳細,很透徹,但還是有不少自許很優(yōu)秀的老師被判定為不合格,心中甚是憤憤然。稍一反思就能明白: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老師說得詳盡了,學生就沒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學生只是識記知識,而沒有提高能力,是被動的接受者。無論老師講得多精彩,其教學的本質屬性沒有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沒有熱情的。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最佳思維狀態(tài)約為20分鐘,課堂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所以,課堂要注意時間的控制與分配,師生交流要在最佳狀態(tài)內,這也是贊化學校校本模式的精髓所在。無疑杜郎口的10加35模式從這個角度看是違背科學的,因而被許多教育界人士質疑。
教師課堂講什么?20分鐘的上限,講什么不講什么要清楚,絕不多講。當然,反對老師講得太多,并不等于說老師什么都不用講,任由學生去漫無邊際自由發(fā)揮了。要清楚,教學內容有難易之分、主次之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帶領學生主攻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要點。學生能自行解決的可以點到即止,這樣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了要點、解決了難點,弄清了重點,又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資源用什么?能用一個案例突破重難點的絕不用兩個;能用經(jīng)典的絕不用普通的;能用現(xiàn)實的絕不用假設的;能貫穿全篇的絕不用零散的。教師在比對、選取、創(chuàng)建、完善教學資源的同時,廣泛收集和采納“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鮮活教育資源,兼收并蓄,吸取精華,最大限度地發(fā)掘教學資源的生命活力。
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就是從繁雜到精華的蛻變。
事情往往有輕重緩急之分,教師應該將主要精力集中到課堂教學與學術研究領域。今天多一點投入,明天就會多一點收獲,社會就會多一點認可。個人的精力投放要有方向側重,不能顧此失彼。工作如同生命一樣要刪繁就簡,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課堂教學要學會去掉不重要的。翻看主備材料,一節(jié)課居然制作了幾十張幻燈片,連過渡性的話語也設置成了幻燈片。其結果是教師在課堂上“一點到底”,利用多媒體向學生灌輸大量信息,學生眼睛盯著屏幕,嘴里忙著應答,課堂氣氛緊張熱烈,這種看似熱鬧的表面背后卻是膚淺,這樣的老師實際上舍不得給學生回味、體驗、感悟的余地和空間。我以為幻燈片最適宜10張左右,多了無益。
去掉不重要的,必然就要留下重要的?,F(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固不可少,但黑板在教學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去國外考察發(fā)現(xiàn)國外學校的教室里甚至只有黑板,為什么呢?因為富有藝術的板書,富有構思的板書,它就是教師教學的“濃縮精華”,更像是指引學生掌握知識的“引路牌”。課堂板書形式多樣,文字、圖表、繪畫不一而足。例如:在講述黨的基本路線的整體關系時,很多老師都采用畫了一架飛機,利用飛機的基本結構引導學生進行辯證關系的學習(機身——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動力系統(tǒng)——改革開放;導航系統(tǒng)——四項基本原則),學生覺得新鮮且很感興趣,這個板書,雖然字少,但學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和余地。
學案編寫更要遵循“少”的原則。以思品學科為例,每課時選擇題能對應重難點突破即可,數(shù)量控制在5條以內,非選擇題1道且不得超越3問,涵蓋重點知識的情景化發(fā)問即可。
可見,“少”比“多”往往更令人記憶猶新,更富有成效。
明代大儒方孝孺說:“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誘于小利,然后可以立遠功。”
追求課堂高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立遠功的大事。高效課堂建設需要我們鎖定這一時代要求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比如:平時養(yǎng)成收集素材的習慣,養(yǎng)成關注有用信息的習慣,養(yǎng)成提煉語言的習慣,養(yǎng)成說話不偏離主旨的習慣,等等。一段時間你只注重培養(yǎng)一個習慣,堅持一個月習慣就能養(yǎng)成。每月只精選一個習慣培養(yǎng),多了你會失去自制最終都會放棄,久而久之,你就養(yǎng)成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習慣,養(yǎng)成做任何事都追求更簡潔的習慣。如此就能實現(xiàn)自我的長足進步,怎能不立遠功、成大器呢?
向“少”挑戰(zhàn),建立由惟智到全面、由單一到復合、由孤立到綜合、由僵化到多變的學教練課堂教學模式不正是贊化教師追尋的教學境界嗎?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性地將個人及學生的經(jīng)驗、課外文本知識融合在一起。教師就能跳出模式、高于模式、不見模式而處處體現(xiàn)模式,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新的價值追求。
課堂高效沒人能找到最好的答案,但“少”無疑是其中一個好的答案。
少不是簡單而是簡約,是經(jīng)過了選擇留下的精華。少不是提高效率后省出時間做更多的事,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完好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