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民建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3)
本文旨在對學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探索,通過對學生自主管理理論的梳理,分析當前職業(yè)學校德育的現(xiàn)狀,并進行反思,嘗試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性的學生自主管理德育模式。
自主管理思想在很多西方的教育管理思想中都有所體現(xiàn)。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維多利諾辦起了名為“快樂之家”的學校。在管理過程中,他倡導自由教育,主張學生自治。他辦學的指導思想是:“兼顧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德育與智育并重,兒童個性發(fā)展與他們的政治、社會責任感相結合?!保?]班級組織產生于17世紀,由夸美紐斯設計,19世紀中葉得以普及??涿兰~斯首次明確提出了自然適應原則,并把這一原則視為教育的主導原則。夸美紐斯的自然適應原則是指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施行教育,是客觀自然主義的代表。20世紀的教育家杜威是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提倡學生自治是杜威學管理觀的重要形式。杜威認為,自治“不是絕對的不許外界插入干預,乃自己聯(lián)系管束自己的意思”[2]。杜威反對教師作傳統(tǒng)教育中的那種“監(jiān)督者或獨裁者”角色,反對教師的權威角色,反對教師通過直接干涉的手段維持教學秩序,主張廢除一切不必要的管束的措施,給兒童充分的自由。
蘇聯(lián)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這個概念在廣義上就是對集體的教育和對個人的教育的統(tǒng)一,而對個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則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能使人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種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必須從很小就開始進行,“應該從童年和少年早期,從七歲到十歲、十一歲時期起就開始教一個人學會自我管理,學會一定的本領,如果需要的話,學會‘強迫’自己”。[3]
我國教育思想源遠流長。儒家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儒家把“修己為人”、“修身為正”作為自主管理的總的指導思想,強調自主管理,強調修身,由此鞏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進而推及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私學管理較有民主的色彩,提出了“當仁,不讓師”的學風。其自主管理思想對今天我們教育中的學生管理仍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道家教育管理思想中也體現(xiàn)了自主管理的性質。老子從“道法自然”的管理觀出發(fā),總結出一些相應的管理原則,如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等。不要過多地強調行政教令,要順應教育的自然規(guī)律,通過“不言之教”,從而達到教育管理的最佳境界。無為而治是老子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
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主體反省意識。對于學生的管理,他主張學生自治。他對學生說:“我們既自以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且尊重他人的人格,本無須他人代庖?!保?]他認為學生自治有兩方面的益處:一方面學生自治比被治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學生實行自治做了先導可以提起國民自治的精神。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他強調:智育注重自學;體育注重自強;德育注重自治。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自治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學生指的是全校的學生,有團體的意思;二是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執(zhí)法司法的意思;三是學生自治與別的自治稍有不同,因為學生還在求學時代,就有一種練習自治的意思。陶行知先生給學生自治下了定義:“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管理自己的手續(xù)”。[5]他所說的自治就是讓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筆者贊同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自主管理是指在學生自主管理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引導他們投身學生自主管理的實踐中,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他們的主體表現(xiàn),使其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6]
在教師的意識中,教師始終是訓導者和管理者,學生應該是服從教師的管理和訓導。德育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在德育過程中傾向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刊板說教,而無視學生道德學習的主體參與和情感體驗。學生被動接受道德知識、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規(guī)范的真正價值意義;學生知行脫節(jié),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不能相互轉化;有的學生在遇到復雜社會現(xiàn)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斷時無所適從,無能為力;甚至有的學生養(yǎng)成“多重人格”,表現(xiàn)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校內一樣,校外一樣”。
職業(yè)學校都很重視管理機構的設置、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如設立學生處、政教處、學生會等管理機構,根據(jù)《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制定校紀校規(guī)等一系列規(guī)章管理制度及班級管理制度,并組織師生對學生自主管理進行跟蹤性監(jiān)督。管理者為了完成任務,往往喜歡采取容易操作的行政命令手段,采用量化扣分制度,通過“壓、控、懲”等方式對待學生,至于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顯,學生是否有進步,管理者反而沒有興趣去關注。這種德育操作模式割裂了內因外因的辯證關系,不懂得或不理解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把道德規(guī)范作為外在的參照物或刺激物,或者強調學生通過機械的對照、模仿、矯正、遵循,外塑行為;或者強調利用表揚、批評和懲罰的作用來強化規(guī)范行為。道德教育影響無法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真正促進學生內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良好整合,從而生成積極向上的道德行為。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作為一種內化的規(guī)范,只有它被人類誠心誠意地接受,并轉化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時,才能得以實現(xiàn)。道德教育不能僅僅要求學生知曉道德規(guī)范,還要使學生能用一種更廣泛的倫理思維去審視自然、社會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道德上的價值判斷和行為上的抉擇。
我國從小學到高中,幾乎是在一次次的重復同樣的課程、類似的教學模式、相近的學生管理方法、一樣的考試制度。這一切都是模式化的,由學校、教師為他們安排好了。學校好比“工廠”,學生好比“產品”,教師作為“生產者”按照教育目標將學生作為“產品”來批量生產,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圖“系統(tǒng)地運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學生銘記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觀點,排除一切其他觀點?!保?]這實質上是一種靜滯的教育形式,它企圖用一種固定的、一成不變的規(guī)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結果必定導致學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抹殺與泯滅。
首先,職業(yè)學校將德育評價作為診斷功能,即通過對學生道德水平的診斷,評定出相應的德育等級,并使之成為學生獎學金、三好生評比和畢業(yè)就業(yè)等的重要參考,而忽視了道德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其次,學校德育評價是一種單一結果的評價,即通過一定的評價程序,最終給每一位學生一個德育分數(shù)或德育等級。從學校德育評價的實踐來看,這種單一結果的評價方法越來越不能反映當前學生個體日趨多樣化的狀況。再次,學校德育評價以“他評”為主,學生往往處于較為被動的被評定的地位,而忽視學生對自身德育狀況的“自評”,沒能充分體現(xiàn)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最后,在現(xiàn)實操作中,德育評價往往是通過定量評價產生學生德育定性等級,即先通過指標量化的方法給每一位學生打德育分,再按德育分值的高低和不同等級的百分比例給學生設定相應的德育定性等級,諸如優(yōu)秀、良好、及格之類。這種通過定量評價產生學生德育定性等級的方法是否科學?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學校應根據(jù)自身的辦學特點,加強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從硬件設施、人文氛圍到文化建設都能讓學生受到感染,讓他們在每時每刻的熏陶中喚起自主管理的意識。如校園網(wǎng)絡、櫥窗、報紙雜志、廣播等要大力宣傳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其中,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fā)展。在班級中通過有特色的主題班會,把自主管理的精神滲入每一位學生的腦海中。通過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使整個校園變成自主管理的大課堂,為班級自主管理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學校氛圍。
創(chuàng)立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特色。立足于校園生活,利用課余時間,圍繞社團宗旨而開展的各種健康有益的學術、科技、文藝、體育、娛樂等社團活動,活躍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鍛煉了學生自主管理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我國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要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變?yōu)橹鲃有缘摹晕医逃??!币虼嗽诘掠龑嵤┻^程中,必須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將學生視為具體的,鮮活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fā)展的認識主體。要從各類學生實際的道德水平、個性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承認他們差異,尊重他們原有的客觀素質,把良好的道德品質,良好的個性修養(yǎng)轉變?yōu)閷W生自己的一種內在的需求,不斷增強他們的內驅力,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活動,使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和積極實踐來培養(yǎng)自主德育意識,掌握自主德育方法,養(yǎng)成自主德育習慣,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體的現(xiàn)代道德素質,讓學生的主體之光在德育中閃爍。[8]
理想的德育,應該在自然的活動中養(yǎng)成學生的德性,讓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知道德的世界。職業(yè)學校應以活動為載體,在學校層面上,通過軍訓、主題班會、藝體節(jié)、學生運動會、升旗儀式、全國省市技能創(chuàng)新大賽、學校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以及建立各種道德教育基地,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他們可以受到愛國愛鄉(xiāng)、自我服務、學工學農、傳統(tǒng)美德、助人為樂、交通法制等方面的教育,為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將學校道德教育融入學生廣闊的生活背景,使得教育內容更加充實,道德教育更加真實、有效。
在班級層面上,開展班級全員自主管理活動,推出“班級全員自主管理”模式和學生干部競聘上崗制度,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合作發(fā)展的意識。每年的校園藝體節(jié)、時裝秀,小品活動周、文藝聯(lián)歡會、重大慶典活動文藝節(jié)目等均由學生承辦,進一步擴大了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平臺。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養(yǎng)成德性,以體驗促內化,以精神升華促道德自我完善,達到知行合一。
職業(yè)學??梢詮膶W校規(guī)章制度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社會評價等多個角度評價學生,建立多方位、立體型評價機制。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方面,如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學籍管理規(guī)定、獎學金制度等各種制度;在教師評價方面,不僅班主任,各科任課教師,學校其他教師都可以評價;在學生自我評價方面,通過觀察、反省、確定自我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同時同學、家長以及社會等多個評價主體的參與,能夠全面科學的評價學生發(fā)展,引導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使學生在評價中不斷進步,不斷發(fā)展,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陳孝彬.外國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8.
[2]袁剛.民治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4.
[3][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勵群,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4]高半叔.蔡元培教育論集[C].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78-279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
[6]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9.
[7]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41.
[8]金秀珍.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人本教育”的探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9]周秀娥.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12(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