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100)
由于現代性是一種象征著進步和自由的觀念框架,在整個發(fā)展歷程中所呈現的進取與創(chuàng)新傾向時刻影響著社會各個方面,現代性不僅涉及到物質方面也關乎到理念與心理方面,其內部蘊含著多義、多元、多重甚至相悖性。目前理論界對現代性的理解可以分為三種不同觀點:后現代主義的解構重寫、現代主義的反思修正以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重建等三個方面。
對后現代主義而言,針對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他們對現代性持恐慌和懷疑的態(tài)度,他們普遍認為現代性是以啟蒙思想為基礎,啟蒙思想所提倡的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奠定了現代性的理論基礎,而正是啟蒙思想所提倡的理性主義和個人主義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人類價值觀的扭曲,所以他們提出要解構啟蒙思想的主導地位和重寫現代性。后現代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伯爾曼、利奧塔、鮑曼以及福科等,他們的思想構成了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礎。伯爾曼針對西方社會層出不窮的矛盾,提出了“整體性危機”,他說“生活的意義何在,他們將會引向何處去?!盵1]伯爾曼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整體性危機”感到恐慌,并且他懷疑這種危機已經從個體性轉向了整個民族和國家。在此基礎上??逻M一步表明:“現代人不是去發(fā)現自己、他的秘密、他的隱藏的真實的人;他是試圖創(chuàng)造他自己的人。這個現代性沒有‘在他自己的存在中解放人’ ;它迫使他去面對生產他自己的任務?!盵2]并且福柯將啟蒙認為是一種欺詐行為,要求我們從這種欺詐行為中走出來,不過??碌睦碚摬⒉皇峭耆珤仐墕⒚伤枷?,他說:“批判的任務仍然包含對啟蒙的信念?!盵3]后現代主義學者都普遍認為要對現代性進行重寫,認為現代一切危機都是由啟蒙思想所倡導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導致的,他們要求返回到中世紀的那種田園式生活,認為只有那樣現代性的危機才能夠解決。
誠然后現代主義在對啟蒙思想的批判包含著對現代性的批判,這種批判對我們認識現代性提供了有益借鑒,但是他們對解構現代性后的出路問題并沒有提出合理的方案,他們認為通過返回到中世紀那種田園式的生活來解決現代性問題,從歷史發(fā)展角度來看這完全是行不通的。并且他們大多對現代性的批判都缺乏必要的辯證法思想,他們或者全盤否定啟蒙思想和現代性的歷史作用,或者忽略了現代性和現代性的運行環(huán)境即意識形態(tài)或社會制度之間的區(qū)別,這種為了批判而批判的想法很難獲得廣泛的認可。
現代主義不同于后現代主義對待現代性時所持有態(tài)度,現代主義對待現代性所呈現的是反思和修正的態(tài)度,現代主義認為現代性所出現的問題可以從現代性內部進行修正來解決,他們肯定了啟蒙現代性的積極作用,并且認為啟蒙思想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賦予現代性以理論基礎?,F代主義的代表人主要有哈貝馬斯、吉登斯、波德萊爾等,雖然在現代性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中存在差異,但是他們對待現代性問題的態(tài)度和理念卻很相似。
波德萊爾曾說過:“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以后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影響?!盵4]他對現代性的界定超出了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限定,將現代性理解為一種具有普遍影響力的生活方式和組織模式。針對現代性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哈貝馬斯曾說過現代性是一項“未完成的設計” ,他認為現代性并沒有完全喪失其時代價值,可以通過激發(fā)現代性的潛力來進一步發(fā)展現代性。他提出:“不放棄現代性計劃,不屈于后現代主義與反現代主義”[5]等。對于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激發(fā)現代性的潛能的問題,羅爾斯提出將“作為公平的正義”和“公共理論”作為出發(fā)點,他追尋啟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和民主觀念,認為正是這兩種觀念促進了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他要求重塑兩者的形象,并且還提出要對現代性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和調整,他想通過這種辦法來激發(fā)現代性的潛能,以達到解決現代性的困境。
現代主義在立足啟蒙思想的基礎上,對現代性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希望通過修正現代性內部的缺陷來達到重建現代性的目標,并且也提出了通過激發(fā)現代性的潛能來解決現代性的困境。但是他們對現代性問題的局部“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代性所遇到的困境。他們對現代性的分析普遍陷入了表面和膚淺,缺乏寬廣的視野和馬克思主義精神。
針對前兩者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現代性困境和現代性進一步發(fā)展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在對待現代性問題上所展現的辯證思維和踐履追求正是現代性進一步發(fā)展的理論和動力所在。馬克思主義在對待現代性問題時揚棄和超越了前兩者的主張,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了啟蒙現代性和資本主義的歷史價值,提出了現代性和現代性問題的區(qū)別,并且通過對現代性問題的分析揭露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困境。
區(qū)別于前兩者對待資本主義的消極態(tài)度,馬克思主義認為進入資本主義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并且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在反對封建神權以及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一味地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的贊揚里,馬克思主義在對資本主義本質進行探討的過程中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極不公平的社會形態(tài),以及由此引起的現代性理想的異化。對于資本主義這種缺陷,馬克思曾說:“資產階級在他已經取得了的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6]在資產階級眼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資本主義把一切阻礙這種關系的一切都將破壞殆盡,他們所宣揚的啟蒙思想也不過是為了資產階級服務而已,導致啟蒙思想的異化。并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資本主義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并且引入了資本、商品和貨幣的概念,在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以及價值實現過程進行論述的過程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思想,進一步闡明了資本主義是對現代性的異化,這就是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癥結所在,這種異化的現代性是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主義制度導致的。由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主義制度異化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導致了人的價值無法實現而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社會混亂以及導致環(huán)境不斷受到破壞等,所以現代性問題亟須解決。馬克思主義學者普遍認為應該變革那些限制現代性發(fā)揮的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安排,并且要使變革了的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安排能夠使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和諧狀態(tài)。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曾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就像張有奎所說共產主義不是現代性量上的擴張和延續(xù),而是質上的不同。
但是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問題的批判并不是要求我們放棄現代性,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超越,馬克思主義闡述了現代性的發(fā)揮與制度安排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應該不斷深化改革,結合現代性的價值理念即公平、正義、民族、科學理性、大眾、和諧等,以推動我們的管理和制度更加適應現代性潛能的發(fā)揮。
作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踐行者,毛澤東不愧為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高度的理論自覺以及實踐自覺對推進現代性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踐、與中國的傳統(tǒng)相結合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并且批判性地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現代性特征的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三個方面。這“活的靈魂”在毛澤東文化思想中主要表現為:文化的人民性和世俗化即文化的群眾路線、文化的科學性和理性化即文化的實事求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化即文化的獨立自主等三個主要方面。這三個方面從屬于毛澤東文化現代性思想這個整體,并且毛澤東文化現代性的三個方面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他對和諧的理解和追求,這對于現代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三個方面是毛澤東文化思想在現代性方面的主要體現。
作為一名高度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對于人民的范疇,毛澤東曾說:“什么是人民大眾呢? 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7]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革命是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的,是為他們謀利益的偉大事業(yè),毛澤東強調文化建設要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五四運動前后,毛澤東發(fā)現新文化和新文藝基本不和平民發(fā)生聯(lián)系,他提出要對平民尤其是地處偏遠的農民傳播文化思想,對他們進行思想的啟蒙。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曾提出:“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結起來。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來說是革命的武器。”[7]從實踐中高度闡述了文化大眾化的意義所在。并且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還提出了文化思想的兩個重大問題是:一個是文化思想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二是怎樣服務的問題。
首先對于文化思想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指出:這個問題,本來是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列寧所早已解決了的。但是他認為在我們的工作過程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他說:在他們對于文藝方針問題的意見中,就不免或多或少的發(fā)生和群眾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實際斗爭的需要不相符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現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7]“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深入到工農兵群眾” 。[7]毛澤東認為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有利于找準行動的目標,并且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將創(chuàng)作和傳播深入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后又接著提出了怎樣為人民服務的問題。毛澤東高度闡述了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對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毛澤東辯證的對待兩者的關系,他認為普及是提高的基礎而提高則是普及的發(fā)展,他要求我們的文化工作既要有普及也要有提高,不能對立的看待兩者的關系。對于過去輕視或忽視文化的普及,他認為現在應該多做做這方面的工作,并且他提出要解決好普及的內容和普及的方法問題。對于文藝的提高,他提出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立足點和方向,他說:“只有從工農兵出發(fā),我們對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確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確關系”。[7]他認為:“無論高級的還是初級的,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造,為工農兵所利用的?!盵7]
毛澤東文化思想對民本思想的闡述還表現在“雙百方針”和“雙為方針”中,這兩個方針進一步論證了毛澤東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毛澤東文化思想的這種啟發(fā)民智、關懷民情的思維模式,不僅表現為毛澤東文化思想本身服務的對象是人民大眾,而且表現為它的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動力等都是來源于人民大眾。
科學理性作為現代性的價值理念,已經深深地影響到各個國家和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和進步,科學作為一種理性化價值取向,它以客觀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旨在探尋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科學理性是毛澤東文化思想建設的關鍵所在,毛澤東高度重視科學的價值,尤其他在文化領域所提倡的科學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毛澤東說“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盵8]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在揚棄封建主義文化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己,主張從客觀存在的事物本身出發(fā),做到實事求是,并且通過運用科學理性在揚棄舊文化的過程中重新建構了具有現代性內容和價值取向的新文化。
除了文化建設的內容要科學理性外,毛澤東還提倡對待文化建設的思維和方法也要科學理性。在對待文化建設的思維和方法方面,他提出要真正的搞好文化建設必須重視文化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們應該和那些對我們文化建設有幫助的資產階級科學家和唯物論者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同一戰(zhàn)線中我們應該把握自己的方向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他還提出要積極處理好和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要素,我們應該繼承下來并且加以改造使之適合當前的需求。毛澤東的這種積極思維模式和揚棄的方法論是對毛澤東文化思想現代性的進一步論證。
民族性以及本土化是現代性的內在要求,現代性不是沒有根的現代性,現代性總是和民族的或者本土的環(huán)境發(fā)生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由于文化發(fā)展自身所具有傳承性,本土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總是繼承了自身文化傳統(tǒng)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共同心理素質,這些民族精神和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所在,只有把握了文化的民族性才能使本土文化走上正確的現代化之路。
毛澤東很早就意識到了文化民族性和本土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8]在對新民主主義文化民族性的闡述中,他極力反對帝國主義在文化領域的“西化”,并且強調“西化”是帝國主義對我國文化意識領域的侵略和殖民。但是毛澤東并不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說:“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做的還不是很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盵8]這樣一席話表明了毛澤東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的來對待外國的文化,毛澤東認為文化的民族性和學習西方優(yōu)秀文化并不矛盾,而正是文化的民族性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西方文化中的合理部分來發(fā)展自己和強大自己,強調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促進。
但是對于怎樣吸收外來文化,是照搬照抄的全盤西化還是揚棄地吸收? 顯然毛澤東并不是盲目的機械主義者,他選擇了揚棄地吸收外來文化。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腸胃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他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的毫無批判的吸收。強調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揚棄的吸收,對于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我們還應該將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并且用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道的形式表現出來。毛澤東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方法論依據,重視對矛盾的特殊性的研究和把握,毛澤東文化思想不僅強調對本民族文化特質的研究,也注重對世界各種文化之間共性的研究。
毛澤東辯證地把握了現代性的時代內涵,這一文化思想不僅體現出一種歷史精神,更展現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他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來追尋現代性的時代腳步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彰顯魅力。
[1] 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 .梁治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2] ???權力的眼晴[M] .嚴鋒,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什么是啟蒙?[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4] 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 哈貝馬斯.哈貝馬斯訪談錄[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毛澤東選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澤東選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