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青
(周口師范學院政法系,河南周口466001)
陪審制度是司法機關吸收普通群眾參與案件審判的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其有利于社會公眾監(jiān)督法官正確行使審判權、遏制司法腐敗,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采用,被人們視為憲政民主的象征。我國真正意義上的陪審制產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后,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經歷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也曾有過光輝的過去,然而更多的卻是不堪回首的痛楚。它曾盛載著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的夢想,但夢想最終沒有變成現(xiàn)實。它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成為民主自由的守護神,成為公平正義的助產婆,反而因其存在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實務界人士甚至建議取消該制度。本文探討兩大法系陪審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成因及其對我國陪審制度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啟示,并提出完善我國陪審制度的建議。
陪審制作為體現(xiàn)司法民主、維護司法獨立的重要制度,曾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捧,然而到了近代,其發(fā)展遭遇多方挑戰(zhàn),甚至在陪審制的起源國——英國陪審制的適用范圍也不斷縮小,在陪審制運用最好的美國,要求取消陪審制的聲音也從來沒有中斷過。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陪審制又在很多沒有采用陪審制或者陪審制被廢止過的國家所采用或者復興,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
陪審制遭遇寒流并非我國獨有的現(xiàn)象,在世界各國范圍內,陪審制的適用范圍呈日益縮小的趨勢。陪審制的創(chuàng)始國英國,在近百年的實踐中先是取消民事訴訟中的陪審制,后來又廢除了大陪審團,現(xiàn)在的陪審制也只限于初審刑事公訴罪的范圍[1]。在美國,陪審制表面看起來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辛普森殺妻案之后,要求取消陪審制的呼聲越來越高。批評者認為。陪審制度不但造成司法系統(tǒng)的低效率、加重了財政負擔、浪費了公民大量的時間、造成了對公民個人生活的侵擾,而且陪審團的裁決有時非?;奶疲绊懰痉ü?,辛普森案件就是典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學者開始思考和探討陪審制度改革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限制個人傷害案件中懲罰性賠償金額的上限;刑事案件陪審團的判決不必一致同意等。華盛頓特區(qū)、亞利桑納州、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科羅拉多州等地區(qū)的司法系統(tǒng)也組織人員進行了陪審制度現(xiàn)代化問題的專項研究[2]。簡言之,即使在陪審制運行最好的美國,陪審制度也面臨改革與完善。
大陸法系在追求民主反對專制激情的支配下引進了陪審制,并創(chuàng)造了“參審”形式,但出現(xiàn)了“異體排斥”現(xiàn)象,雖經歷了200多年,仍無法融合。從19世紀中葉開始,對陪審制進行變革:其一,以法國為代表的陪審制度改革。雖然法國的陪審制度仍然屬于參審模式,但是在很多方面學習了英美法系陪審團模式的優(yōu)點。例如,陪審員的當庭隨機挑選;訴訟雙方對候選陪審員的否決權;陪審員人數(shù)的增加等。另外,法國使用陪審員參與審判的案件數(shù)量大為減少,目前僅在重罪法庭的審判中采用陪審制度。其二,專家陪審員參審制度在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家中悄然興起。所謂“專家陪審員”參審制度,就是在審理一些需要金融、財會、專利等專門知識的案件中,法院聘請有關的專家擔任陪審員,幫助法官更好地認定案件事實。例如,瑞典在1999年修改了1942年頒布的《司法程序法》。按照修改后的法律,瑞典的上訴法院在審理刑事案件時可以實行專家參審制,即由3名法官和2名專家組成的合議庭負責審判。
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在英美德法等國陪審制逐步消減的背景下,俄羅斯、日本、西班牙等國開始在司法改革中嘗試重新建立陪審制度或者引人英國式陪審團制度。俄羅斯于1864年引入陪審制,1917年十月革命后廢止,演變?yōu)槿嗣駞徶啤?993年,在一部分地區(qū)開始采取英美法系的小陪審團制,并取得了成功,到了2003年,陪審制擴大到全國范圍,人民陪審制度隨之消亡。日本于1928年到1943年期間實行過陪審制度,審理了約483起案件,無罪率達到16.8%。1943年由于日本法律從業(yè)者反對讓非專業(yè)人士參與案件審理而廢除陪審制度,到了90年代又重新引入了陪審制。此外,韓國、西班牙也屬于類似情況。
表面看來,在英美和法德等國都出現(xiàn)了陪審制的消減,但消減原因完全不同。在英國和美國,陪審制消減主要是因為其已經完成了宣傳民主法治的任務,并在審判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法院的審判,導致訴訟效率低下、財政負擔加重,故而消減;而在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法國,情況恰恰相反,大陸法系引入陪審制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司法民主,但在實務中,陪審制度形同虛設,無法發(fā)揮應有的功能,故而消減。
陪審制在英美法系國家的消減主要是從訴訟經濟與訴訟效率的角度來考慮的。前紐約上訴法院法官查爾斯.S.德斯蒙德曾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們未曾實事求是地正視民事陪審團制度,它不僅耗費了巨額的金錢,而且消耗了陪審員大量的時間,特別是造成了法院里案件積壓的現(xiàn)象,我不想夸大這些因素,但事實證明,一個典型的侵犯人身權的案件,由一名法官來審判所需的時間是由一個陪審團加法官進行審判時間的一半。取消陪審團對我們的審判工作造成良好的效果,現(xiàn)行方法的另一巨大消耗就是事務繁忙的公民在充當陪審員時所需的時間以及實施陪審制對政府財政上千百萬的費用負擔。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方面,美國的陪審團已基本完成了其宣傳民主法治的任務,并且在審判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陪審團成員人數(shù)多,而且真正發(fā)揮作用,形成了自己的意見和觀點,甚至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法官辦案,降低了訴訟效率,增大了訴訟成本,所以他們才建議消減陪審制。
在大陸法系國家,情況卻恰恰相反,陪審制之所以消減,是因為陪審員形同虛設,陪而不審,預期功能無法發(fā)揮,這就要求我們考慮一下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制的區(qū)別。陪審一詞在英美法系中稱為Jury、Accessorial,陪審制度又稱為Jury system。目前的陪審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陪審制僅指英美法系的陪審團類型的陪審制,廣義的陪審制不僅包括英美的陪審制,還包括大陸法系的參審制。因此,廣義的陪審是指從公民中產生的陪審員參與法院對案件的審判。具體而言,參審是指由專業(yè)法官和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共同審判,共同作出判決,它主要為大陸法系國家所采用。狹義的陪審是指由非法律專業(yè)人員組成的陪審團參加法庭審判活動,在調查取證的基礎上通過對有爭議的事實問題作出法律性裁定來協(xié)助法庭審理。陪審與參審的區(qū)別在于以下幾個方面:在權限上,英美法系的陪審員只對事實作出判斷,而在參審制下,陪審員不僅要認定事實還對法律問題有決定權,還包括量刑的輕重。在身份和地位上,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成員不是合議庭組成人員,陪審團通常不涉及案件具體的法律問題,僅對事實問題作出獨立判斷,而大陸法系的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同屬合議庭成員,與參加審判的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3]。在大陸法系的參審制下,由于陪審員不僅要認定事實而且要適用法律,這也就意味著陪審員須具備相當?shù)姆蓪I(yè)知識,否則將無法完成任務。而在采用陪審團的英美法系國家,陪審員只要求認定事實,不需要考慮法律適用問題,因此,不需要其具有較高的法律專業(yè)知識。
盡管這些國家重新引入陪審制的理由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實現(xiàn)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獨立是其共同原因。以日本為例,戰(zhàn)后日本出現(xiàn)了多起被判重刑、再審改判無罪的案件,其中有4件原判處死刑、改判無罪的案件,一經披露,引起朝野震動。這4起錯案連同日本連續(xù)發(fā)生的其他冤案的再審,引起了為消除或減少誤判而改革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呼聲,其中就包括呼吁實行陪審或者參審制度。為了加強司法民主化,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到司法活動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日本終于在20世紀末重新推出了陪審制度,其基本形式就是建立日本式的陪審制度,又稱為“裁判員”制度。盡管這些國家的陪審制運行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借鑒了英美法系國家的小陪審團模式。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大陸法系的參審制下,一方面要保證參審的民眾基礎,確保其能代表廣大人民;另一方面,又要求其具有較高的法律專業(yè)水平,而法律本身是一種相當抽象專業(yè)的學科,不是每個普通公民都能也都應掌握的,歷來只有較少數(shù)人有此種殊榮。因此,大陸法系國家的陪審制度從產生之初就存在著一個無法克服的矛盾,即對陪審員較高的法學專業(yè)水平要求與以現(xiàn)行方式(充分體現(xiàn)民主保護人權的方式)產生出來的陪審員無法滿足這種要求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參審制無論如何都進行不下去。而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引入陪審制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獨立,但在陪審制模式的選擇上,除了俄羅斯采用了英美的小陪審團模式外,其他國家大都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兼采了兩種陪審制的優(yōu)點。
我國采用的是大陸法系國家的參審制模式。兩大法系的陪審制盡管都呈現(xiàn)出衰微的趨勢,但其衰微的原因及俄羅斯、日本等國重新引入陪審制對理性看待我國的人民陪審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出路具有借鑒意義。
我國人民陪審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最本質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陪審形同虛設,陪而不審、審而不議、議而不決現(xiàn)象嚴重,有的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一言不發(fā),完全是擺設;在評議過程中不發(fā)表任何意見或者完全附和法官意見,陪審成了陪襯,陪審制流于形式。二是陪審員專業(yè)化,像職業(yè)法官一樣按時在法院上下班、在法院領取固定報酬、專門從事審判工作或審判輔助工作的職業(yè)陪審員,完全背離了設立陪審制的初衷——吸收民眾普遍參與案件的審理,體現(xiàn)司法民主與司法公開。
上述兩個問題盡管表現(xiàn)完全相反,但其根源卻完全相同,即審判工作本身的專業(yè)性要求和陪審員來源上的非專業(yè)性之間的矛盾。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從事一定的工作,一旦超出其能力范圍就會手足無措。如陪審制就像一次大型宴會里的西式大餐,我們的陪審員卻從未見過西餐,更別說用刀叉吃飯了,面對著滿桌美味佳肴,也還是無從下手,原因在于他們已習慣了用筷子吃飯,你卻硬逼著他用刀叉,他要么完全依附他人,依葫蘆畫瓢,要么只能假裝不餓,什么都不吃了。因此,陪審員受法官操縱,審判時裝聾作啞,評議時沒有獨立觀點也在情理之中。
為此有人建議提高對陪審員任職資格的限制,挑選高素質的人充當陪審員。按理說,挑選高素質的陪審員是不成問題的。但設立陪審制的最初動因就是“利用民眾的常識進行判斷,反對專斷權力的行使”,如果對法律、文化素質要求太高會把“一般民眾”排除在外,讓陪審團只由特定的人或特定階層的人組成。目前,已有很多人批評“陪審團人員固定化,陪審員職業(yè)化,半職業(yè)化傾向嚴重”。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人建議取消陪審制。事實上,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制度,就像不存在完美無缺的人一樣,判斷一種制度有沒有價值,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我國國情,利弊相較是利大于弊還是相反。我國的國情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還存在一些漏洞。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從立法上入手,制定多如牛毛的法律制度,畢竟“徒法不足以自行”,而應該采用多種措施提高民眾的法治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讓公平、正義、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固社會主義法治的根基。引入陪審制,讓普通公民真正參與到我們的法治建設中,對他們進行活生生的法律教育,這是培育法治根基最佳方式之一。在我國,陪審制的普法功能、宣傳民主功能意義深遠。正如德爾曼所說:“在法治國家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保?]陪審制是培育公民法律信仰觀念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陪審制在我國絕不能廢除,而應采取措施完善。
導致中國陪審制形同虛設、功能無法發(fā)揮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法律對陪審員較高的專業(yè)性要求與陪審制所要體現(xiàn)的廣泛民主性之間的矛盾,緩和這個矛盾是完善我國陪審制的必由之路。
既然我國陪審制的弊端主要根源于陪審員的非專業(yè)性和法律對陪審員專業(yè)水平要求較高之間的矛盾,那么我們也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降低法律對陪審員專業(yè)性的要求,采用英美的小陪審團式,明確規(guī)定陪審員的職責是認定事實,而不讓其參與與法律的適用;另一方面,也可適當降低其民主性的要求,對陪審員的任職條件進行一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陪審員的素質,盡可能緩和二者之間的矛盾。
我國陪審員的任職資格規(guī)定在《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8條第l款,“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23周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陪審員,但被剝奪政治權利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過于原則,實際執(zhí)行起來靈活性太大,為此建議對陪審員的任職條件予以限制。
1.文化程度限制。選擇陪審員本不應對文化程度進行限制,但鑒于我國的國情,對此應作出一定限制。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文化水平也不均衡。沿海地區(qū)與內地、城市與農村較大的文化差距決定了我國對陪審員任職資格的規(guī)定不能過于統(tǒng)一,各地應有所差別。如在農村及落后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可規(guī)定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在城鎮(zhèn)或發(fā)達地區(qū)則可規(guī)定高中或大專以上學歷,可由各地政府根據本地具體情況予以規(guī)定。
2.管轄區(qū)域限制。當前,大量農民離開農村涌入城市,在一些地區(qū)外來人口甚至成為一個區(qū)域的主要人口組成部分。一方面,在農村,陪審員名單上有他們,但他們不可能去行使權利,另一方面,在可以行使權利的地方,他們又沒有資格行使權利。因此,應采取一定措施賦予他們充當陪審員的權利,而且他們不僅是權利最容易受到侵犯的群體,同時也是極易違反法律、侵犯他人權利的群體,也是法律素質普遍較低的群體。讓他們有機會參與陪審,在陪審的過程中懂法知法,不僅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而且有利于解決弱勢群體的問題。
3.行為能力的限制。承擔陪審員職責的人,必須具有完全行為能力,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國法律并沒有如此規(guī)定,也許是為了充分體現(xiàn)我國民主的廣泛性,這樣會給人不科學不真實的感覺。所以,筆者建議,應明確規(guī)定只有完全行為能力才有資格充當陪審員。
4.年齡限制,我國法律現(xiàn)在規(guī)定的23歲比較適當。雖然年滿18周歲的公民就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這一年齡段的人正在上學,心智方面還不完全成熟,無論從時間還是從認知能力上說都不應該做陪審員,所以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23周歲比較適當。
5.品行限制。在挑選陪審員時,應選擇那些品行良好特別是具有良好信譽的人做陪審員,國家應為每一個公民建立信譽檔案,只有那些德行較高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陪審員,讓陪審員資格成為一項榮譽。
就適用范圍而言,我國陪審制存在二律背反的現(xiàn)象,一方面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適用陪審員審判的案件范圍相當寬泛,涉及到刑事、行政、民事等各類案件;另一方面,實踐中真正適用陪審制的案件卻特別少,陪審制名存實亡[5]。陪審制設立的初衷是吸收普通民眾參與案件的審理,體現(xiàn)司法民主、尊重民間智慧。職業(yè)法官因其固有的職業(yè)偏向,對生活缺乏常人的感受,這就需要把民間智慧的大眾理性引入司法。非法律職業(yè)者由于比法官更接近日常生活,更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因而能更好地了解事實、發(fā)現(xiàn)法律[6]。這為陪審制贏得了生存空間,但是陪審制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就像有人批評的那樣,陪審制是用大街上的人的智慧來審理案件,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理性和感情用事的一面。正因為如此,陪審制的適用范圍不應過寬,應嚴格限制在一審刑事案件、婚姻家庭繼承糾紛、鄰里糾紛以及與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影響重大的刑事案件,盡可能地減少對陪審制體現(xiàn)司法民主與審理案件專業(yè)化程度較高之間的矛盾。
在美國,挑選陪審員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工作,首先由法官的助手從當?shù)氐倪x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shù),有時候選人數(shù)可多達二三百人。然后法官要公開篩選候選人,將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接下來由雙方的律師對候選人進行篩選。為了避免陪審員受到外界的干擾,遇到某些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時,法官可以根據情況將陪審員與外界隔離開來。被隔離的陪審員通常住在指定的酒店,有警衛(wèi)看守,未經法官許可,陪審員不得擅自離開住處。通過這種復雜方式產生的陪審員基本可以保證審判的公平性。在我國,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應該由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選舉產生,但在實踐中,這種產生方式一直沒有能夠實現(xiàn)。而2004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8條再次規(guī)定了陪審員的產生方式,要經過單位推薦、本人申請、上級審查、院長提出以及人民代表大會任命四個步驟,非常規(guī)范,但也更加剛性,接近于行政程序的運作。這樣的運作程序,一是使得普通民眾、特別是農民和普通工人很難成為陪審員,與陪審制的設立目的背道而馳,二是陪審員任期較長,容易被收買。因此,筆者建議在陪審員的產生上應借鑒英美法系國家,先是對轄區(qū)內滿足條件的公民進行登記,為其建檔案。在遇有個案時,可根據案件的需要,隨機選擇適合的陪審員候選人。然后借鑒仲裁制度,由雙方當事人對陪審員候選人進行篩選,最后確定參與案件審理的陪審員。同時陪審員每年只能參加一個案件的陪審。
有人建議應讓陪審員和法官一樣承擔錯案追究責任,筆者覺得這是不可行的。若讓陪審員承擔錯案責任,陪審員本就不敢說話,如再讓他因說錯了話而承擔責任,以后就更沒人敢說話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對陪審員有任何限制。在現(xiàn)代社會權利與義務應是一致的。因此,只要陪審員不是貪贓枉法而故意作出錯誤的事實認定,我們可不追究其責任,但可組織其進行學習。
總之,陪審制具有其他制度無法取代的優(yōu)點,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本杰明·長普蘭所言,“這個制度不但作為美國法庭程序和諧的一部分而有其特殊重要性,而且對法庭程序的其他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法律的許多特點都環(huán)繞在陪審制度的四周,就像鐵砂繞著磁石一樣”[7]。托克維爾甚至認為,“我們不僅僅只把陪審制當作司法制度看待而應把它當做一項獨立的民主制度?!?/p>
[1]劉藝工.人民陪審制改革芻議[C].司法體制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05:256-260.
[2]何家弘.中國陪審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審制度的歷史發(fā)展為借鑒[J].法學,2006(1):149-151.
[3]姜艷.從外國陪審制度發(fā)展看我國陪審制度走向[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
[4]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28.
[5]丁以升,孫麗娟.中西陪審制度適用范圍比較研究[J].法學,2002(11):9-15.
[6]宋冰.美國與德國司法制度與司法程序[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78.
[7]曹吳清.從兩大法系陪審命運看我國陪審制度[J].廣西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