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娜娜
(周口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周口466001)
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xiàn)了功能翻譯理論?!澳康恼摗笔枪δ芊g的主導理論,它強調(diào)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它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不強調(diào)譯文的對等及譯文的完美,而是強調(diào)根據(jù)翻譯的目的來制定翻譯策略與方法,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譯者翻譯的意圖與原文本作者的意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1971 年賴斯(Reiss)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inTranslationCriticism)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她發(fā)現(xiàn)翻譯實踐中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有時因特殊需要要求譯文與原文應(yīng)具有不同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其后她的學生費米爾(H.J.Vermeer)徹底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這一功能翻譯學派的主體理論。
翻譯目的論者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確定。在這一原則下,原文文本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為適應(yīng)新的交際環(huán)境和譯文讀者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參照的不應(yīng)是“對等”理論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功能,而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期望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因此要從譯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譯文的預(yù)期目的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
其理論包括3個法則:1)目的法則: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的過程。2)連貫法則: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具有可讀性,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3)忠實法則:即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原作者。其中,目的法則是最高準則,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從屬于目的法則。在一般情況下,尤其是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譯者的翻譯目的往往包含了譯文的連貫與忠實這兩點,也就是說,目的法則與連貫法則、忠實法則三者是一致的,目的法則本身就要求連貫法則和忠實法則。但如果目的法則與忠實法則相矛盾時,即譯者的翻譯目的要求譯文與原文的功能有某種程度差異時,那么以目的法則為準,忠實法則不再適用;如果目的法則與連貫法則相矛盾,即翻譯目的需要譯文不必通順時,則以目的法則為準,連貫法則不再適用。
根據(jù)翻譯“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行為。下文即以目的論為依據(jù)從文學翻譯、時政翻譯和應(yīng)用翻譯三個方面,通過實例的分析探討,以證明翻譯目的對翻譯策略的決定作用。
“目的論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須結(jié)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以某個接受者群體為對象,使譯文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具有某種功能?!保?]譯者的翻譯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也不同。
嚴復于1898年首譯英國人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著的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直譯為《進化論與倫理論》)一書,即《天演論》。該書是嚴復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為特定的讀者層和特定的翻譯目的采取了獨特的翻譯策略翻譯而成的。當時正值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敗無能,尤其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割地賠款,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危亡之際,嚴復為了警醒國人,自強保種,挽救中華民族于危難之中,把一本宣傳進化論的書籍翻譯成了一篇義富辭危的警世之作。他主要采用了以下2種方法進行翻譯:1)取有舍,有增有減、有改造地攝取原著精髓。嚴復根據(jù)需要只選擇了導言和第一部分進行翻譯。并且對于原著者的觀點,嚴復并不完全贊同,他經(jīng)常引用斯賓塞、達爾文的理論批駁赫胥黎。當譯至比較重要的觀點時,嚴復往往脫離原文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進化論的思想印證自己自強保種的主張,甚至以按語的形式在章節(jié)之后另述感悟。2)選擇用文言文進行翻譯,并人為地在文中設(shè)置了一些戲劇性的場景,以增強吸引力,迎合當時士大夫的口味。因為他把《天演論》的讀者定位為士大夫階層,認為只有從士大夫入手才能推動社會變革??梢哉f,嚴復采取的翻譯策略完全是由其特定的翻譯目的決定的。
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林紓,譯著達180多部,涉及11個國家的98位作家,堪稱“譯界之王”。他希望以文學翻譯來啟發(fā)民智,醒世救國。比如,他把美國斯托夫人(Stowe.H.B)的UncleToms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譯成《黑奴吁天錄》,并且去掉了里面黑奴幸福地生活在善良主人家的描寫。他的這種譯法,就很有目的性。他想通過譯此書“觸黃種之將亡”為前車之鑒,警醒同胞,愛國保種。林紓翻譯外國作品幾乎都是在介紹原著內(nèi)容的同時,聯(lián)系中國現(xiàn)實,抒發(fā)自己的感想,述說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此促使中國人認識危機,要愛國,要保種自強,可以說他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完全是由他這一目的決定的。
魯迅一直主張忠實于原著的直譯。他在1935年7月發(fā)表在《文學》月刊的一篇文章《“題未定”草》里,重申了以原文為主宰的翻譯觀:翻譯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的洋氣?!沂遣恢鲝埾鞅秦嘌鄣?,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寧可譯得不順口[2]。魯迅“寧信而不順”的翻譯策略也是由其翻譯目的決定的。首先,魯迅知道他的讀者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文藝人士,所以他希望讀者能夠硬著頭皮看下去,領(lǐng)略原文精髓,吸收外來文化以改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民性中的積弊。其次,他還寄希望于翻譯來引進、造新的句法,豐富詞匯,提高漢語的表現(xiàn)力。魯迅的翻譯方法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反對,甚至批判,但是結(jié)合魯迅的翻譯目的來評論的話,是值得肯定的。
再比如,卞之琳在翻譯莎士比亞劇本時,不但注重內(nèi)容也注重形式上與原文的一致。采用“漢語白話律詩”來翻譯莎劇的“素體無韻詩”,達到了“形神兼具”的效果,為莎劇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而朱生豪翻譯莎劇另具特色:在形式上使用口語體白話文,語言連貫流暢,措辭優(yōu)美;在內(nèi)容上采取增詞、刪詞、注釋等手段進行翻譯,并且為了使中國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賞,還在每一場次前都加了標題說明。朱生豪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是由其翻譯目的決定的。對此朱文振教授曾在《朱生豪譯莎側(cè)記》中提到:朱生豪翻譯莎劇正值1935年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欺辱中國,還譏笑中國文化落后到連莎士比亞全集都沒有一本,所以他翻譯莎劇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中國讀者了解莎劇,也是為中華民族爭一口氣,為國家的文化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3]。
另外,兒童讀本的翻譯更是如此。因為讀者是兒童,翻譯的目的是讓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能夠接受并且讀懂,所以譯者一般采取意譯的翻譯方法,對原作的內(nèi)容做出調(diào)整與改動。比如“諾德就曾建議在將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譯成兒童讀本時,原文文本功能因時過境遷而諷刺不再,娛樂性成為譯文的主導功能”[4]。
所以,在翻譯作品時我們不能刻意強調(diào)要選用哪種翻譯策略和方法。只要譯者翻譯文學作品有不同的目的,就存在與之相適應(yīng)的不同的翻譯策略。
時政文章有其獨特的個性,它屬于國家的政治文獻,非常嚴整肅正,具有權(quán)威性,反映出國家的大政方針、基本政策,尤其是一些國家領(lǐng)導人的講話,大都帶有十分外顯的“個人印記”和權(quán)威性,因此翻譯時應(yīng)特別謹慎小心,緊扣原文實質(zhì),準確無誤地表達信息,切不可任意發(fā)揮。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改革開放”政策中“開放”二字的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雖然詞義簡單卻含義深遠。我國對外宣傳一直用的是“opening-up”或“opening-to-the-outside-world”,而一些外國人包括一些外國媒體卻常用“open-door”??此撇顒e不大意義卻大不一樣?!皁pening-up”或“opening-to-the-outside-world”是我們主動對外,突出我們的主權(quán),而“open-door”卻還可以理解為“別人”為我們開門,主動權(quán)在“別人”,也就是外國人是主體,這就顛倒了主次順序。這不由得讓我們聯(lián)想起清末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任意欺辱中國,強加給我們的“門戶開放”的政策。那是一段屈辱史,在今天的中國絕不允許再次發(fā)生,所以兩種翻譯有質(zhì)的區(qū)別,我們寧可直譯為“opening-up”或“opening-to-theoutside-world”,也不順應(yīng)譯文的流行說法。這不僅是語言層面上的“求異”,更有著深刻的政治內(nèi)涵和目的。
再比如,毛澤東當年不同意將“紙老虎”一詞歸化譯為“scare-crow”,而自己提出了“paper tiger”這一術(shù)語。它是那么地準確傳神——紙做的老虎雖然表面嚇人,但是一捅即破,不堪一擊;既表達了毛澤東的本意,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偉人的雄才膽略。今天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有很多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也正隨著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深入被外國讀者理解和接受。比如:菜籃子(market basket)、胡同(hutong)、四合院(siheyuan)、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let some get rich first)、三講(Three Stresses:stress study,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ibid)、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等,這些翻譯都采用了直譯的方法,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有助于外國讀者正確理解中國的政治和文化。
在應(yīng)用型的文章中,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這一點表現(xiàn)更為突出,因為應(yīng)用型文章的翻譯目的更加明確。
比如商品名稱的翻譯。商品名稱是商品的標志,它的目的是向人們宣傳和推銷自己,吸引消費者,使消費者產(chǎn)生購買的欲望,因此翻譯時僅僅做到信息對等是不夠的,必須發(fā)揮其強大的誘導功能去“煽情”和“誘說”。例如,“Chief”牌服飾音譯為“卓夫”,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因為它符合中國男人頂天立地,追求卓越非凡的心理。而其本身也受到廣大西方消費者的喜愛,因為西方消費者崇拜英雄主義,追求個人價值,希望自己是公眾的中心。又如“康佳”彩電的中文名稱“康”有“健康、安康”之意,而“佳”是“絕佳、美好”之意,符合中國消費者追求健康、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心理。而它的英譯名“Konica”,和“Conquer”的讀音相近,更符合西方人喜歡征服的心理。還有:飲料中的“可口可樂”(Coca-Cola)、服裝中的“耐克”(Nike)、化妝品中的“黛安芬”(Triumph)、交通工具中的“捷達”(Jetta)等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提高營業(yè)額而運用特殊翻譯手段翻譯的。
再比如電影名稱的翻譯。引起觀眾的興趣,追求票房是其翻譯的目的。所以為了迎合觀眾心理、獲得票房,譯者在翻譯方法上沒有少下工夫。例如,電影Gonewiththewind并沒有譯成《隨風而逝》,而是譯成《亂世佳人》;ThelmaandLouis并沒有直譯為《瑟爾瑪和路易斯》兩個人名,而是譯為《末路狂花》;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等等。
另外在旅游翻譯中也是如此。旅游翻譯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產(chǎn)品的預(yù)期效果。這就要求譯者充分揣摩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從原文中找出他們易于理解并樂意接受的旅游信息在譯文中予以表達。
翻譯廣告類文章時,更是要從注重其“宣傳鼓動”和“施加影響”這一目的來考慮其翻譯方法??傊?,在應(yīng)用文章中,譯者都是根據(jù)譯文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來靈活選擇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的。
總而言之,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的策略和方法各異。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不論何種翻譯策略與方法,只要能實現(xiàn)譯文的預(yù)期目的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翻譯“目的論”合理解釋和充分肯定了一本多譯的現(xiàn)象,有利于翻譯策略的多元化發(fā)展,有利于促進翻譯界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同時也為一些違背現(xiàn)有的翻譯標準但經(jīng)實踐檢驗十分成功的翻譯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是對翻譯策略與方法的新的評價。這對翻譯策略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張錦蘭.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17(1):37.
[2]朱紅梅.魯迅翻譯觀的嬗變[J].學術(shù)探索,2012(8):127.
[3]張偉.從功能主義目的論看莎士比亞戲劇的三種譯本[J].考試周刊,2007(27):62.
[4]賈文波.應(yīng)用翻譯功能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13.
[5]蔣煥心,邱小桃.《天演論》的翻譯目的論解讀[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4-125.
[6]李波,張晶.淺談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和德國功能派“目的論”的差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2):128-130.
[7]賀志剛.林紓和林紓的翻譯[J].國外文學,2004(2):42-47.
[8]夏坤.譯文功能論關(guān)照下的中文商品名英譯[J].當代經(jīng)理人,2006(10):170-171.
[9]盧澄,唐琳.從目的論來看翻譯標準[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4):56-59.
[10]馬玉紅.從目的論看旅游資料的翻譯[J].重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15(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