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
(武漢市黃陂區(qū)一中,湖北武漢 430300)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過程與方法中指出“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高中歷史探究學習以課題探究為主,歷史探究學習也常被稱為歷史研究性學習。歷史探究(研究)型課程著眼于學生學會學習,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體驗。
對歷史探究學習來說,信息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為其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首先,互聯網為歷史探究學習提供了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如只要在“百度中文搜索引擎”中輸入“歷史”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100,000,000個歷史網頁,其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各種各樣對歷史的不同認識,宏觀到歷史進程、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微觀到每個事件發(fā)生的年代,還有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情況;輸入“歷史探究學習”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20,000,000個歷史探究學習網頁;如果要研究“巴爾干問題的由來”只要輸入“巴爾干問題”關鍵詞,就可以搜索到1,100,000個與巴爾干問題有關的網頁。在各知名歷史網站中,也有歷史探究學習欄目,如中學歷史教與學(http://www.chinaneng.com /)、中學歷史在線(http://www.ls11.com/)、中學歷史教學園地(http://www.zxls.com)、中國歷史課程網(http://hist.cersp.com/)等。這些豐富的網絡資源都為學生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信息儲備和研究基礎,是進行意義建構的最完美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登陸有關網站,搜索、整理相關資料,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便可逐步揭開歷史的面紗,得出準確的研究結論。其次,互聯網為歷史探究學習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條件。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如有困難,可利用BBS、QQ、E-mail、UC、網易泡泡等網絡通信工具與同學探討,也可及時向教師及其他的專家學者求教。特別是BBS論壇,學生在歷史探究學習過程中,可以隨時在論壇上提出疑問、分析疑問、相互切磋,它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每一個學生自由、平等的學習探討空間,也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學生還可以將探究學習的成果,通過多媒體技術制成課件,在小組內及全班交流,并接受其它小組的點評和建議;或制作成專題學習網頁在網上發(fā)布,與更多的學習者切磋交流。
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歷史探究學習是指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就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歷史問題,以互聯網為平臺,獲取、整理、交流信息,并以信息技術作品(如PowerPoint、FrontPage網頁)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全新學習模式。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基本步驟是:知識鋪墊→確定課題→實施探究→成果交流與評價。
現以高一年級《近代前期中國鐵路的修建告訴了我們什么》為例,說明網絡環(huán)境下歷史探究學習的基本程序。
本階段任務是為學生課題探究作知識鋪墊,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究課題的興趣。歷史教師除了歷史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和歷史選修課,或指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查閱資料。
該階段9月末至11月中旬在課堂上學習有關近代鐵路的內容,不作概括和評價。與此同時,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圍繞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鐵路修筑的概況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展開研究,通過查閱資料(包括文章、書籍、視頻、網站等)、協(xié)商討論后,將各自的研究成果做成FrontPage網頁的形式,10月20日前上交。教師同時制作有關近代鐵路的網頁。待學生上交自行制作的網頁后,與教師制作的網頁相鏈接,形成一個整體的近代鐵路網頁。
本階段任務是在歷史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查閱處理相關資料(包括教科書、文章、書籍、視頻、網站等),并結合實際學習思考、分析后提出自己認為值得探究的問題,然后在師生討論基礎上確定可供探究的課題。在這里,歷史教師是資料的提供者和引導者,學生是發(fā)現者和分析者。
該階段在11月上旬利用一課時(45分鐘)進行。前多半節(jié)課(30分鐘)組織學生觀看有關“近代鐵路”的VCD資料片《中國火車》,然后要求學生提出自己認為值得研究的問題(10分鐘),最后匯總學生的問題,得出需要大家進一步探究的主題,即“近代中國的鐵路修建告訴我們什么?”,然后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研究的需要,按時間分成5個小組,分別探究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洋務運動時期、戊戌變法前后、辛亥革命前后、北洋軍閥統(tǒng)治前期中國的鐵路修建斗爭給我們的啟示,并布置各小組自行指定負責人,課下有針對性地繼續(xù)收集材料(5分鐘)。
本階段是課題探究的核心階段。學生按照課題探究方案,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小組成員調查、訪問、參觀、查閱資料、篩選信息,選取有效信息用來提煉或論證自己的觀點。
該階段在11月中旬利用一課時(45分鐘)進行,地點在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學生按5個小組坐好。首先由學生自行瀏覽已經形成整體的近代鐵路網頁,從網頁中搜集符合本組研究需要的資料,并將這些資料和事先找好的文字、圖片等材料進行整理(25分鐘)。然后同組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確定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以及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師同時進行必要的指導。待學生認識到要探究鐵路修建的啟示必須先明確本組所探究階段鐵路修建的特點、原因、影響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分工,為進一步探究做準備(15分鐘,學生課下將初步探究的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在上一階段完成一周后,利用一課時(45分鐘)進行該階段,地點仍在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在這個階段,學生主要利用網絡論壇和匯報、小組間的交流完成探究的主題。首先,各組學生以小組匯報形式展示本組的初步探究成果,使全體學生對近代中國的鐵路修建形成整體的認識(20分鐘)。接下來,全體學生根據事先的分工通過論壇或語言的交流對其他組的研究成果借鑒或質疑,思考近代中國的鐵路修建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15分鐘)。然后,針對啟示學生展開自由發(fā)言,通過思維的碰撞和教師的整合,最終對探究的主題形成整體的認識(約15分鐘)。
本階段的任務,對學生而言是將自己的探究成果在一定范圍內交流,對教師而言是對學生的探究成果進行積極評價,對其不足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引導修正。在這里,歷史教師是答疑解惑者,學生是知識建構者。
評價是貫穿于整個課程實施過程的,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特別是研究的態(tài)度、實踐的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與體驗以及對現實的啟發(fā)。該階段可在上一階段完成后馬上進行。
網絡環(huán)境下的歷史探究學習模式更適合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適合進行,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選擇恰當的課題,給學生比較充分的時間準備,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3]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工作領導小組編.新課程下專題課例研究(2003-2004)[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