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二小學,吉林伊通 130700)
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對于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徹底改變教育教學思想與觀念,加速實現(xiàn)學校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現(xiàn)代化起著重大作用。對于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與水平,培養(yǎng)出符合“四個面向”要求的合格人才更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一個人能否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fā)展,成為一名四化建設的有用人才,學校教育教學均起著決定性作用。下面簡要談一談加強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首先,必須要求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從若干年前延續(xù)至今的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獲得信息、學習新知識,從而形成能力。第二,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學習外地經驗,請專家科學指導,充分發(fā)揮本地本校信息技術高手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廣大教師素質,特別是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加強課件研制,改變只有一本教科書、一本教案多年反復用的陳舊觀念及作法。第三,在教學實踐中,科學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與方法,著重在教學結構,即教師、學生、教材、媒體手段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作用的研究實驗上下功夫,研究信息技術在每個要素上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整個教學結構中信息技術所能發(fā)揮的作用和效益。這樣才能觸動教師靈魂,推動教師改變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逐步提高自己適應教育現(xiàn)代化的能力、素質與水平。
培養(yǎng)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教育信息化絕不僅是教師自身的事情,在要求教師具有信息技術能力和水平的同時,必須使學習者也具有適應教學和學習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水平,會熟練使用計算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按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要求開設信息技術課,加強信息技術基礎理論教學,加強計算機應用知識和技能教學,加強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會錄入文字,會上網搜集查找相關學習資料與信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信息化建設的組成部分,也突出了學生主體性與參與性。
雖然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要求已提出十余年,但學校信息化硬件建設仍處于不均衡狀態(tài),農村村級小學沒有計算機室,有的只有一臺計算機能上網,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因此,加強信息化基礎設備設施環(huán)境建設仍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的一項艱巨任務。從表面看,這只是一個投入問題,但實質上它決定著信息化發(fā)展的步伐。離開硬件建設,加快信息化步伐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必須在信息化硬件建設上下大功夫,改變已有不適應要求的現(xiàn)狀。
首先,所有中學和中心小學校必須安裝衛(wèi)星接收器,校校裝寬帶,建立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及相關功能室;室內設施設備要達標,安裝大屏幕及多媒體投影機;建立軟件資料(資源)庫。其次,村級小學要建立計算機室,滿足學生信息技術課要求,要建立光盤播放點。這兩項建設雖然不一定達到高標準,但必須因校制宜,從實用原則出發(fā),滿足基本需要。
在硬件建設滿足需要條件下,軟件資源是關系到信息化建設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如果硬件建設達標,沒有足夠的軟件資源應用環(huán)節(jié)就會出現(xiàn)問題,如同有槍沒有子彈一樣,要提高教師、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要實現(xiàn)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也是紙上談兵。如果只靠教師去開發(fā)多媒體素材或自制課件,不僅費時、費力,還無法滿足教學需要。缺乏豐富的符合教師需要的資源,無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也不可能使學生進行自主發(fā)現(xiàn)和自主探索,就無法改變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興趣、積極性均會受到嚴重的挫傷,因此,要豐富教學資源,并能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符合“目的性、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的理念,從三個方面加強資源庫建設:一是積極搜集、加工整理因特網上的資源;二是合理選擇購買經嚴格審定的配套的電教教材;三是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自行改制、自制課件。從這三方面建設起來的資源庫具有很高的質量,還可以不斷修改、完善、更新、交流、共享,使教師應用起來快捷方便、實用,從而激發(fā)教師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熱情,推動教育信息化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