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躍威專欄
要解決年復一年的“氣荒”問題,中國可以借用為北美天然氣市場定價的天然氣金融工程工具,包括天然氣期貨、期貨期權和天然氣金融期貨等。
2009年初冬的一場暴雪,南方數省天然氣供給就出現(xiàn)了缺口,部分城市的缺口高達40%。2010年的冬天,武漢天然氣缺口達到了25%~30%,“石油城”山東東營市也發(fā)生了“氣荒”,公交系統(tǒng)一度停運。2012年冬天,“氣荒”又如期而至,且隨著緊張程度的增加,液化天然氣價格隨即飆升。盡管國家發(fā)改委出臺了“限工業(yè)、保民用”等相關政策,但隨著2013年超級寒流和霧霾天氣的到來,“氣荒”治理更加艱難!
解決氣荒的根源在于天然氣定價機制。
長期以來,國內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可以定性為成本定價。而實際操作中,又變成了上、中游國家定價,下游地方定價。地方天然氣定價又不均衡,有些地方定價過高,進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區(qū)域性壟斷。金融危機過后,國家發(fā)改委一直在探索天然氣定價改革方案,試圖縮小國內天然氣價格與國際價格的巨大反差。
天然氣“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變化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
由于天然氣是非市場化定價,使國有油企背負著過多的經營壓力和社會責任。以中亞天然氣為例,2012年1—2月,西氣東輸二線進口中亞天然氣到達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價為每立方米2.46元,再加上至少每立方米1元的管輸費,到達北京的門站價就要每立方米3.5元(不包括稅)。而北京民用氣價僅是每立方米2.05元,每立方米最少虧損1.5元,這一差價已由石油公司承擔??墒?,2012年度中亞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不會少于500億立方米,所以,國有油企為此最少要虧損500多億元人民幣。
在供應方面,因為國內價格的倒掛,使得與俄羅斯管輸氣的談判久談不決,已有的長協(xié)合同也受到了質疑。隨著WTI價格持續(xù)高位運行,特別是非美洲地區(qū)使用與原油掛靠的定價模式已使長協(xié)合同顯出了在天然氣定價上的“缺陷”,因此,澳大利亞反復提出了漲價要求。
在消費方面,由于國內大量的補貼,不僅刺激了天然氣高耗能中小化工產業(yè)的發(fā)展,而且激發(fā)了汽車消費市場“油改氣”的“創(chuàng)新”浪潮。通常,這種改進可以使單車節(jié)省30%~40%燃料費的支出。所以,一時間,以環(huán)境保護為由頭的“天然氣汽車革命”幾乎燃遍了祖國大地。
一方面,國企為此長期虧損,并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和不公平的補貼;另一方面,用這種倒掛的價格也很難獲得國際天然氣資源。所以,一旦未來實現(xiàn)了“十二五”規(guī)劃中的要求,使天然氣實現(xiàn)使用價值和所需要支付的環(huán)境成本后,極有可能造成目前已改裝雙燃料汽車裝備投資的沉沒成本或各項維護費用的增加,甚至導致改裝企業(yè)出現(xiàn)沉沒成本。而那些利用石油公司提供的天然氣補貼上馬的、以天然氣為原料或燃料的公司在面對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時,經營虧損和倒閉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
與中國不同,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推出的為北美天然氣市場定價的天然氣金融工程工具,包括天然氣期貨、期貨期權和天然氣金融期貨等交易工具已經很好地服務了北美的天然氣供需市場的定價、避險和資產配置。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NYMEX僅在天然氣就推出了近210個被標準化后的天然氣金融交易工具。
由于天然氣產業(yè)鏈遠低于原油產業(yè)鏈的長度,所以,NYMEX倍加呵護其天然氣交易系統(tǒng)。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推出的這些市場化的天然氣金融交易工具同樣可以解決我們目前所遇到的上述困境和問題。
天然氣價格與國際接軌會有風險。不過,改革有風險,不改革風險會更大。當然,改革的前提應是避險,所以,在沒有給市場各方提供避險場所和工具的時候,改革只會改變風險敞口的朝向而不是風險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