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崴
(四川省瀘州醫(yī)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探析
彭崴
(四川省瀘州醫(yī)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通過對體育隱蔽課程和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品質和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為提高體育顯性課程教學效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體育隱蔽課程 非智力因素 培養(yǎng)
隱蔽課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國際課程研究領域中的熱點問題,體育隱蔽課程的研究在我國近幾年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體育隱蔽課程主要是讓學生獲得關于體育態(tài)度、價值和規(guī)范等非理性文化,對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動機、個人情感、堅持體育運動的意志以及個人性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常常對體育教學注入強大的推動力,讓體育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又包含于非智力因素。體育隱蔽課程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究竟如何,這是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效果應該注意的基本理論問題。
(1)文獻資料法:經過文獻檢索查閱有關文獻,詳盡閱讀相關研究資料。(2)邏輯分析法:對所獲文獻資料進行邏輯歸納與分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體育隱蔽課程內容包括體育物質文化和體育精神文化兩個要素,兩者對興趣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
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和設施等物質基礎組成了體育隱蔽課程的物質文化要素,而物質文化要素又是體育隱蔽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寬敞的體育場地,通風、采光良好的體育館;種類齊全,質量高的各種器材不僅直接影響到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構成了體育課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舒適的體育運動場所,往往帶給學生舒適的心理感受,使學生形成一種強烈的迫切想?yún)⑴c運動的心理暗示??梢妼εd趣的影響,實際上是學生第一次走進體育場館,接觸各種場館器材開始的心理感受。好的心理感受,激發(fā)學生渴望參與體育運動的欲望,促進學生強烈參與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相反,則會讓學生產生參與體育課程學習的抵觸情緒,或是怠慢情緒。
體育隱蔽課程內容的精神文化要素包括了體育活動中各種人際關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體育文化以及體育教師的個人行為等。精神文化要素似乎看起來都是由一些飄渺虛無的因素構成,但它卻能為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運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精神空間。體育活動中各種人際關系,能讓學生體會到體育運動給人們帶來的各種心理交流的沖擊;優(yōu)良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體育文化,能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行為上出現(xiàn)“共振”;教師良好的個人行為則能讓學生在心理上對教師產生崇敬心理。這一系列的心理暗示都能激發(fā)保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動機的影響多數(shù)是來于自學生自身的需要,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積極、主動的一面,與他們在體育顯性課程中,為了通過體育考試等這些強制因素進行被動體育運動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求勝欲望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最大動機。體育運動最大的特征就是競爭性,無論體育比賽還是各種體育游戲,其目的都是為了取得勝利。體育運動的這一特征正好與人性中爭強好勝的本質迎合,因而不管學生運動成績高低,運動能力強弱,他們都會為了獲得勝利而參與體育運動。在我們體育顯性課程中,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缺乏競爭,求勝欲望往往在我們顯性體育課程教學中很難涉及到。
其次,自我表現(xiàn)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要動機。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也都希望獲得被人肯定的心理滿足感,而體育運動則給予每個人這樣一個自我釋放個性,盡情表現(xiàn)自我,同時還被許多人關注的舞臺。這種人性所本來具有的表現(xiàn)欲和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正好符合了當前普遍學生的心理需求。而自我表現(xiàn)在體育顯性課程教學過程中常常被中規(guī)中矩的教學模式抹殺而被忽略。
最后,強身健體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基本動機。隨著體育隱蔽課程的體育文化要素在校園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愈來愈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在學校開展,如校園體育節(jié)、校園健身日等,不再僅僅局限于每年一次的運動會。這些體育文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了為健身強體的運動動機,這也是體育教師一直為之努力而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目標。
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我們都知道,體育運動最大的懸念和看點就在于體育運動的不確定性和難預判性。實力相當?shù)谋荣?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動員臨場發(fā)揮,而運動員臨場發(fā)揮的好壞往往又與當時運動員自身情緒的控制有著密切關系。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非常容易地體會到體育運動帶來的緊張情緒,如短跑比賽起跑時,緊張地四肢發(fā)抖、籃球比賽關鍵比分時罰籃、手不聽使喚地顫抖等。學生只有在體育隱蔽課程中才能得到如此直接地體驗,從而不斷積累調節(jié)控制緊張情緒的經驗。體育隱蔽課程便在悄無聲息之中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控制情緒的能力。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抗壓能力。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人們常常會出現(xiàn)兩種選擇:一種人具有很強的抗壓能力,能背負壓力繼續(xù)奮斗,不論結果是成是敗;另一種人則很脆弱,承受不了壓力的重量而放棄,盡管這種人似乎永遠都不會失敗,但是成功也永遠不會到來。不論比賽類型,場面大小,參與體育運動比賽的人,都會承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如何在比賽中拋開這些壓力,全身心的投入,正是體育隱蔽課程所要培養(yǎng)學生抗壓能力的關鍵所在。
第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體育運動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就注定了有勝利者的同時,必定存在失敗者,這是體育運動中成功和失敗相依存的不可改變的客觀規(guī)律。由于體育運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其過程和結果具有不可預判性和不確定性,任何人和隊伍都不可能保持長勝不敗,或常敗不勝。因而,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求參與者保持一個平穩(wěn)的心態(tài)對來對待。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良好心態(tài)的培養(yǎng),不僅能彌補體育顯性課程的缺陷,也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
而體育顯性課程教學過程中都是進行技術的講解和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一直都處于非常平穩(wěn)的狀態(tài)。在沒有任何要求和壓力的環(huán)境中學習,學生往往能發(fā)揮較好的學習水平。然而一旦進行考試,學生背負了及格的壓力或高分的渴望,造成心理無法控制的緊張而常常導致考試失敗。對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學生來說,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能控制好緊張情緒,更好地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而穩(wěn)定的發(fā)揮出自身的水平,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這與體育隱蔽課程的情感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
意志品質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意志品質包括意志的自覺性、頑強性、果斷性和自制性,其培養(yǎng)始終貫穿于整個教育之中。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人格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需要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活動,而體育則是一個培養(yǎng)意志品質最為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體育運動中的任何項目,都會讓人在參與過程中承受一定的負荷刺激,這些負荷往往同時給人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因而導致人體身心上的一系列的變化,如:在身體上,攝氧量的增大而導致呼吸加快,血流加劇;肌肉中的乳酸堆積導致四肢酸痛,運動受阻;長跑中極點的出現(xiàn)而導致的疲勞加深等;而在心理上,不管是落后還是領先局面,或是相持局面,都容易讓人產生緊張、松懈和注意力松散等現(xiàn)象。這些在運動中給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卻是參與者鍛煉自身意志的最好途徑。學生需要克服體育運動中的一切不適,爭取達到目的,就需要學生付出極大的意志努力去完成。
體育運動對培養(yǎng)學生個性具有積極的作用。體育運動的競爭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shù)木?從而讓學生具有自信和自強的個性氣質;體育運動的不確定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變和判斷能力,從而讓學生具有果斷和自主的個性氣質;體育運動的團隊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從而讓學生具有寬容和平和的個性氣質。
在體育隱蔽課程的構成要素中,無論是有形的、看得見的、相對靜態(tài)的體育物質文化,還是無形的、看不見的、相對動態(tài)的體育精神文化,都與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起著十分重要的培養(yǎng)作用。同時,體育隱蔽課程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效果的好壞,不僅對我們體育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還影響著我們培養(yǎng)學生建立“終身體育”的體育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體育隱蔽課程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提高體育顯性課程的教學效果。
[1]李烈明.體育教學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1999(2).
[2]姚蕾.體育隱蔽課程價值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6).
[3]謝翔.體育對創(chuàng)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8).
[4]姚蕾.對體育隱蔽課程與體育顯性課程關系及其內容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7).
[5]李進朝.隱性體育課程在體育教育中的功能[J].山東體育科技,2003(9).
[6]侯桂明,李加奎.體育教學與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運動精品,2011(1).
G807.4
A
2095-2813(2013)11(b)-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