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娣
國內(nèi)信息社會立體沖擊下的90后大學生已成為主體,思想具有不成熟性、可變性和可塑性。面臨著巨變中的世界大環(huán)境,教育對象頭腦中必然產(chǎn)生新問題,我們要堅守社會主義理論陣地,以動制動,以變應變,多渠道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并使之滲透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各個角落。外語教師作為外來文化的傳播者及本土文化的局內(nèi)人的特殊身份決定著外語教師對于大學生思想教育肩負的重任。雖然通常社會、學校、甚至外語教師本身都將他們定位為語言的講授者,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早有人注意到語言講授過程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外語教師應懷有何種世界觀和辨別取舍的操守,才能使教育對象受到良好的外來文化思想熏陶呢?外語教師應該有效過濾外來文化中尤其對外文電影中良莠不齊的或激進或新潮卻有悖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和意識,使教育對象受到良好的外來思想熏陶,增強未來國力后備軍素質(zhì)的競爭力。
中國由于改革開放和信息革命中多種媒體的立體沖擊,使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接觸廣博繁雜,各種思想文化的沖突碰撞必然引發(fā)其思想深處的波動斗爭。某些超越道德之上的自由觀也成為某些高校學生口中的新論調(diào),并自認是與世界接軌的表現(xiàn),這些人無疑是受到了西方自由觀的影響。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有極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同時,他們的思想又有不成熟性,有極大的可變性和極強的可塑性。如果不能在關鍵階段通過深入人心的極具說服力的思想教育對他們進行旗幟鮮明的引導,那么后果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危險的。某些媒體關于中外教育現(xiàn)狀對比的報道中不時流露出對這些未來國力后備軍的新一代人的素質(zhì)是否能與其他國家競爭的擔憂,與其“長太息”,不如“上下求索”,而作為教育理念踐行者的教育者們無疑在此項任務中任重而道遠。
缺乏時代感、缺少說服力的傳統(tǒng)、空洞、單一的思想說教很難打破他們的思想堅冰。但是只要教育者肯于并擅于循循善誘,針對教育對象的改變,更新自身理念,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機會,切實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則完全可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高?!坝藶楸尽钡慕逃罡吣繕?。
首先,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決定了外語教師在思想教育中的任務?!罢Z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擔負著傳遞文化的任務”。[1]文化的涵義之一即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孕育于語言之中,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載體,文化內(nèi)涵傳遞著無盡的文化信息。語言強勢常意味著經(jīng)濟、政治強勢,如對外來文化只單純引入而不以正確立場分析,必造成教育對象對強勢文化的盲從心理,實際是為本土文化思想的傳播人為設置了障礙。外語教師,雖然通常社會、學校、甚至其本身都將他們定位為語言的講授者,但語言的講授終究無法脫離外來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思想內(nèi)涵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的影響??v觀歷史,政治入侵以及軍事入侵者必以語言文化的入侵作為前期先導或后期鞏固的手段:舊中國歷史上的偽滿時期,侵略者強迫在校生學習他國語言;都德的《最后一課》中法國小學生被普魯士士兵強迫終止法語學習;現(xiàn)今英語的世界性語言地位無疑也是大不列顛的歷史殖民政策造就的。因為他們都已經(jīng)認識到語言絕不是單純的交流工具,其傳達的文化思想無孔不入,可以說,對于一個國家,對其國民文化思想的殖民的危險性甚至超過對其國土的殖民。暫時性的被打敗不可怕,思想上的被征服卻是永久的、致命的。面對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我們可以了解、借鑒、欣賞、交流,卻不必須接受、崇拜、模仿或趨之若鶩。外語教師在語言材料講授過程中應傳播健康向上的外來文化,使教育對象了解外來文化的同時,自覺認清文化差異,在思想操守方面自我掌控,自我教育。雖然應對外來文化持寬容開放態(tài)度,但人類的文化應該相互吸收,對異族文化的認同不等于放棄自己的本族文化。
其次,外語教師應提高自身思想修養(yǎng),自覺培養(yǎng)識別外來文化的意識。教師本身應提高人文素質(zhì)和修養(yǎng),以自身高尚的素養(yǎng)影響學生。[2]外語教師在教授語言、傳播外來思想、文化時,單純的介紹描述外必然加入教育者本身的詮釋、分析、評論,而這些評論的成敗與否,決定著外語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影響是正面積極的或是負面消極的。外語教學中絕不可一味美化、神化西方文化,或不自覺地流露崇洋心理,去影響學生的心靈。外來語言和本土語言本身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某些外來文化確不符和中國國情,這樣則要求外語教師在語言材料的遴選和講授階段,保持高度敏感性,辨別真?zhèn)?,充當好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橋梁,既尊重文化差異,又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自覺培養(yǎng)自身對外來文化的識別評判能力,以創(chuàng)造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
外文電影作為外語課堂的有效補充,其中蘊含積極健康的元素,對塑造教育對象健康人格、構(gòu)建自身正確思想體系具有完善作用,但其中也包含大量雖以其娛樂性對青年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卻有悖于我國國情對學生思想產(chǎn)生消極影響的文化垃圾。外語教師在講授語言時注意正確政治思想的滲透,介紹外來文化的精髓,同時對中西方人性善惡觀差異進行分析,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響。例如,在以外文電影呈現(xiàn)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應介紹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愫;在遇到展現(xiàn)西方福利制度的電影片段時,也要滲透對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正在進行的關注民生的工作予以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以批判性思維方式來學習外來文化,增強民族尊嚴感;在放映海明威“硬漢系列”電影時,即應讓學生了解美國人所信奉的“只要個人努力,人人都有成功機會”的“美國夢”思想,又應明確西方國家所推崇的個人奮斗精神在中國則必須服從于集體主義,“美國夢”的宣揚只是統(tǒng)治階級為受壓迫者精心描畫的充饑大餅。既要讓學生了解資本主義制度所倡導的人人平等思想是人類民主思想的進步,同時也要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絕對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兌現(xiàn)。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海明威筆下“肉體可以毀滅,精神永遠不垮”的真英雄,但同時也必強調(diào)個人脫離集體的孤膽英雄無法成功。
總之,大學生思想教育是“綜合性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教育目標、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保?]外語教師不能簡單傳播目的語文化而導致學生本土語言文化水平和思想素養(yǎng)的下降,而應該有貶有褒,有對比,有立場,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課堂,外文電影作為外語課堂重要語言材料,蘊含豐富思想文化,只要外文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施以正確影響,必然發(fā)揮其在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保證高校思想教育“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
[1]沈映梅,楊文偉.全球化語境中外語教師文化身份的定位[J].中國成人教育.2008(6):86-87.
[2]吳菲,湯麗拿.英語教師雙重文化身份芻議[J].考試周刊.2019(38):2
[3]李旭炎,李克敏,初明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機制構(gòu)建研究[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5):37.
[4]馬俊杰.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為發(fā)展繁榮文化作貢獻[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