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峰
(中鐵十二局集團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
目前我國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的研究比較少,并且主要是對基礎大體積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質、溫度變形、溫度應力的計算與研究[1],而對基礎大體積混凝土從原材料的控制、施工預控措施等方面對裂縫的控制的研究相對更少。由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條件復雜,影響因素和制約條件比較多,所選用的原材料、施工工藝、施工環(huán)境氣候都相同的條件下,有的開裂,有的不開裂,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需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逐一分析比較困難。因此,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不單純是結構理論問題,而是集結構受力分析、原材料物理性質、構造措施、施工工藝及外界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的綜合性問題。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大量研究總結,來推動我國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技術的發(fā)展。
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自身溫度與外界環(huán)境存在溫差,不可能做到絕熱狀態(tài),所以在澆筑混凝土時一定與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熱交換,從而改變混凝土的熱能?;炷恋拈_裂主要是由溫度和溫度應力造成?;炷羶炔繙囟仁怯伤嗨療岙a生的熱量、澆筑溫度及澆筑后與外界環(huán)境的熱交換三部分組成。
混凝土在拌合的過程中,水泥發(fā)生水化反應會放出大量熱,在拌合前對粗骨料、細骨料、水進行預冷卻,可以消減混凝土內部水化熱峰值及表面溫差,這樣可以減小溫度變形和溫度應力?;炷猎诎韬蠒r選用小冰塊或冰屑,并且保證在攪拌過程中能全部融化,以免當冰融化后形成氣泡空洞,影響澆筑質量。但是水所占熱容量的百分比不大,難以滿足要求。這時對粗骨料、細骨料進行處理,在料場上方搭設遮陽棚,把骨料堆增高,以及在拌合前噴水降溫。各種原材料的降溫效果見表1。
表1 各種原材料降溫效果
混凝土的入模溫度與出機溫度、運輸工具、運距、轉運次數及施工氣候有關。為了降低入模溫度需要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另外在夏季施工時應避開中午氣溫高的時間段。在入模時,加強通風,加快熱量散失,并做好表面隔熱措施,鋪一些稻草或麻袋,實時灑水,減小內外溫差。
澆筑溫度是混凝土在振搗以后位于表面50 mm~100 mm的溫度,避免大體積混凝土開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控制澆筑溫度[2]。在常溫下澆筑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溫度每降低6℃,混凝土的最大溫升值將降低3℃。另外外界環(huán)境氣溫對澆筑溫度也有影響,我國GB 50204-92規(guī)范規(guī)定外界環(huán)境溫度應為5℃ ~28℃,濕度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濕為宜,可鋪一些稻草或麻袋,實時灑水,確保混凝土表面潮濕。
若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溫度為14℃時,第一個24 h內,水泥水化熱將是7 d全部熱量的43%,若澆筑溫度為30℃,則第一個24 h內,水泥水化熱將是7 d全部熱量的62.5%,大大的減少了混凝土最高溫度時間,同時減少散熱時間,不利于混凝土降低溫度。
對澆筑后的混凝土進行表面保溫,以控制內外溫差在規(guī)范規(guī)定的25℃以內,減少內約束力,從而避免大體積混凝土表面裂縫的產生。保溫材料可以選擇導熱系數小,價格便宜,易于操作的材料,比如麻袋、木屑、草簾等。大量的工程實踐中,基礎大體積混凝土的外??梢杂么u墻砌筑,外面抹一層砂漿,混凝土澆筑后可以回填土。對于表面保溫措施,夏季施工可以采用一層塑料+10 mm厚海綿(1層~2層)進行保溫,待終凝后再覆蓋一層塑料防止低溫雨水滲透影響保溫效果[3]。冬季施工可以采用一層塑料+10 mm厚海綿+一層草簾或巖棉被+一層塑料,起到保溫作用[4]。
混凝土結構的抗拉裂能力主要取決于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力。而極限拉伸力由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和配筋率決定。在基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中,合理配筋,提高構造筋配筋率可以增強抗裂能力,控制裂縫的開展,減少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5]。比如,混凝土底板和墻板厚度在20 cm~60 cm,可適當采用構造筋,起到溫度筋的作用,配筋應采用小直徑、小間距,直徑為8~16,間距為100 mm~150 mm,按全截面對稱配制,來增強抗裂能力。當基礎結構比較厚時,構造筋應分散配制,配筋率應控制在0.3%~0.5%之間。
國外對于應力緩沖層研究比較早,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就提出在高、低板交接處、底板地梁處,用30 mm~50 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垂直隔層,來緩沖基礎間收縮產生的側向壓力[6]。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通過采取分層、錯層、分塊的施工方法,可以減小混凝土內部約束作用,合理設置水平或豎向施工縫,并在適當的位置設置施工后澆帶,來確?;炷磷杂墒湛s并釋放溫度應力[7]。后澆帶在現澆混凝土中可采用臨時留設溫度與收縮變形縫,在施工時一般會保留至少40 d時間,在此期間早期溫差及30%以上的收縮已經完成。最后用膨脹混凝土將結構澆筑在一起。后澆帶一般可分為平接式、T接式、企口式。留設的間距一般為20 m~30 m,寬度可取0.7 m~1 m,當地上和地下結構為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時,后澆帶應貫通,并且鋼筋不應斷開[8]。
二次投料水泥裹砂法,就是將制成的水泥漿攪拌1 min,然后再加粗骨料和細骨料攪拌成混凝土,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改善混凝土內部結構,減少離析現象,節(jié)約水泥20%或提高混凝土強度15%。
二次振搗即在混凝土達到初凝之前進行二次振搗,來排除混凝土中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水平鋼筋的握裹力,豎向鋼筋的抗拔力,增加密實性,減少混凝土內部裂縫?,F場實踐證明二次振搗可以增加1/3水平筋握裹力,100%豎向筋抗拔力,28 d混凝土抗壓強度提高10%~15%。二次振搗的關鍵在于振搗時間的掌握,應根據水泥品種、水灰比、外界環(huán)境氣候等多種因素決定。一般控制在1 h~3 h以內。
對于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應從源頭開始,比如原材料降溫、入模溫度和澆筑溫度等,從分析中可以得出,首先應選用冰屑,然后就是對骨料進行降溫處理。另外還需要采取一些構造措施和施工工藝,比如合理配筋、二次振搗。另外對不同季節(jié)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應采取不同的措施,針對夏季和冬季給出不同的保溫措施。
[1] 楊和禮.原材料對基礎大體積混凝土裂縫影響與控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4.
[2] Cooling and Insulating System for Mass concrete.ACI committee207.
[3] 于海山,吳金林.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技術處理[J].鐵道建筑,1996(10):27-28.
[4] 孫柏峰.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裂縫控制及降溫保溫工藝探討[J].安徽建筑,2004(7):41-42.
[5] 龔振斌.嶺澳核電站底板混凝土的裂縫控制及處理[J].建筑技術,2004(4):55-57.
[6] 劉海卿,姜 山.大體積混凝土超強應力緩沖槽養(yǎng)護法[J].阜新礦業(yè)學院學報,1997(5):33-34.
[7] 吳紀寧,宮 鳴.大體積混凝土后澆帶施工技術[J].建筑技術,2003(1):90-91.
[8] 沈 剛,畢守一.混凝土后澆帶工程中幾個問題淺議和建議[J].安徽建筑,2002(S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