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杰
嬰兒由于獨特的生理特點,麻醉過程中對于呼吸管理的要求相對較高,是麻醉工作的難點。喉罩麻醉簡單易行,且對患兒氣道刺激較小,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平輿縣人民醫(yī)院對67例嬰兒進行喉罩麻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駐馬店市平輿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4例患兒(男86例,女48例),均住院接受手術,年齡5個月~1.5歲,平均9.5個月,ASA分級均為I~III級。其中血管瘤切除術38例,唇裂修補術36例,腦積水腹腔分流術25例,并指畸形分離術18例,馬蹄內翻足矯治術17例。按照隨機對照的方法將本組134例患兒分為I組和II組,各67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術前兩組患者均先肌注阿托品(0.02mg/kg),苯巴比妥鈉(2mg/kg)。I組患兒先應用氯胺酮(2mg/kg)和咪唑安定(0.1mg/kg)進行麻醉誘導。患兒入睡后面罩吸入6%七氟醚和氧氣(3L/min),1min后七氟醚調為3%吸入,再過1min后置入1.5號喉罩,置入成功后改氧氣流量為2L/min,七氟醚為0.8%~3%吸入維持麻醉,保持患兒的自主呼吸。II組患兒應用上述藥物誘導完畢后,給予羅庫溴銨0.5mg/kg,再進行氣管插管,成功后機械維持呼吸,1%~3%的七氟醚吸入維持麻醉。兩組術中均根據手術強度和患兒麻醉深度調整用藥,手術結束前1min停藥。
1.2.2 監(jiān)測指標 監(jiān)測并記錄患兒入室后(T1)、麻醉插管后(T2)、手術開始后10min(T3)、術畢時(T4)及拔管后(T5)患兒心率(HR)和平均動脈壓(MAP)變化情況,并記錄兩組患兒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術后隨訪記錄麻醉不良反應情況。
2.1 兩組患兒HR和MAP變化情況對比 II組患兒T2~T4時與T1相比MAP和HR明顯下降,II組T4、T5與T2相比HR和MAP均顯著升高。I組和II組相比,T4、T5時MAP和HR均明顯下降(見表1)。
2.2 兩組患兒拔管和清醒時間對比 I組患兒拔管時間(61.8±7.1)s,清醒時間(118.4±11.8)s;II組患兒拔管時間(319.4±69.0)s,清醒時間(479.8±118.1)s。兩組資料相比有顯著性差異,I組患兒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明顯短于II組患兒。術后隨訪,I組患兒未見明顯不良反應,II組患兒有2例出現(xiàn)肺部感染,對癥治療或好轉痊愈。
表1 兩組MAP和HR情況比較
喉罩作為近年興起的一種通氣工具,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氣道刺激輕微、易于耐受及不良反應輕微等優(yōu)點,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1]。嬰兒由于特殊的生理特點,對麻醉要求較高。嬰兒應激能力差,采用靜脈麻醉不利于氣道管理,易出現(xiàn)呼吸抑制。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I組患兒拔管和清醒時間均要短于II組,且I組患兒未出現(xiàn)麻醉相關并發(fā)癥。對嬰兒進行喉罩麻醉也需提高警惕:喉罩大小要適宜,避免返流和誤吸的發(fā)生,同時要做好氣管插管的準備[2];喉罩通氣配合靜脈復合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廣;返流、誤吸、喉痛和氣道堵塞是喉罩麻醉常見的并發(fā)癥[3],雖然發(fā)生率不高,但也需小心謹慎。
綜上所述,嬰兒采用喉罩麻醉操作簡單、麻醉效果好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
[1]左舒婷,王麗萍,王淑梅.喉罩麻醉在小兒尿道下裂手術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0,31(17):2575-2576.
[2]沈書斌,宋鐵鷹,王虹,等.瑞芬太尼復合異丙酚喉罩麻醉在小兒射頻消融術中應用研究[J].河北醫(yī)學,2008,30(3):291-293.
[3]陳芳.應用喉罩麻醉術中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護理田[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