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湖北一家長為兒子考研驅車到學校占座,還是來晚了一步。某財經政法大學考研自習室外,一臉遺憾的劉師傅說:“沒想到,這么多人來占座,不好給兒子交待了?!保〒?jù)《武漢晚報》報道)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劉師傅驅車為兒子考研占座無果,著實讓他感到尷尬。按理說,“考研占座”不過是一個過分強調自我的生活陋習,不值得大驚小怪。但這種不道德的投機行為顛覆了公共場所先來后到的人之常理,悖逆了機會均等、隨機隨緣的公序良俗,與教書育人、播撒文明的大學精神背道而馳。尤其是一人多占、長期霸占、占而不用,甚至不惜放出“重占血拼”“重占肉搏、至死方休”“亂動此座死全家”等詛咒狠話,更讓“考研占座”充滿霸道與殺氣。據(jù)此,人們有理由對這些戾氣十足的準研究生們未來為人處世的人品道德心存憂慮。
也許,人們可以以就業(yè)難引發(fā)考研熱、考研熱催生占座潮的思路對此追根溯源,但說到底還是緣于僧多粥少的資源匱乏。從這個意義上說,“考研占座”不只是對學生道德素質的考察,更是對校方責任意識和管理智慧的考驗。面對一時難以改變的就業(yè)現(xiàn)狀和考研大軍,我們更應該從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加強資源科學管理的角度,躬身反省,教育引導,有所作為。“考研占座”并非無可救藥的頑疾。只要學校管理者對此高度重視,疏導有方,問題不難解決。
事實上,許多高校已就遏制“占座風”進行過有益的嘗試,并頗有成效與心得。比如,重慶郵電大學將四教、圖書館等場所開辟為專門的考研自習室,把沒有課時安排的所有教室都提供給學生自學,以緩解一座難求困局;復旦大學學子自發(fā)擬定《占座公約》,力倡文明使用座位的良好學風;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啟用圖書館座位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憑校園卡進入電腦派位系統(tǒng)自選座位,或接受系統(tǒng)隨機派座,等等。這些高校的破解之策值得其他高校借鑒。
其實,對于考研者來說,教室和座位不過是方便學習的平臺與載體,與學習效果和成功考研并無必然的因果關聯(lián)。能否如愿圓夢,關鍵還在于個人的鉆研精神與學習效率。與其煞費苦心地去占座、搶座,倒不如平心靜氣地去梳理知識,合理安排和有效使用學習時間。過程可選擇,成功方為高。遠離喧囂與紛爭,選擇適宜思考和便于記憶的幽靜之所,說不定會別有情趣、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