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蘭
摘 要:傳統的批注法將打破歷史教學的傳統,讓教師輕松、學生輕松、考試輕松,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批注法
歷史是人文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學習歷史的方法有很多,如:趣味記憶法、由厚讀薄法、由薄讀厚法、卡片學習法、批注法等,其中,傳統的批注法是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考試有很大幫助的一種學習方法。
那么,歷史教師怎樣在中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批注法,掌握批注法呢?
一、教師應當率先垂范,在備課中應用好批注
這其中就包括對教材的批注?,F在的教材就要做加法,需要教師再創(chuàng)作,而這一創(chuàng)作過程離不開批注法。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的情況下,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材,做到字斟句酌,設置符合學情的問題。教師在對學生有要求的地方事先作好圈點勾畫,寫好答題思路,補充內容。同時,對不符合本地學生水平要求的問題也可以修改或放棄,甚至對教材的整課內容都可以分割重組,只有這樣才能備課到位,才能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掌握批注法
1.先讓學生了解批注法
要求學生從預習入手,按照老師的布置進行預習,在預習中批注,先完成簡單的圈點勾畫,如重大歷史時間用圈表示;重要歷史人物用著重點表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用直線表示;事件的影響、作用、意義用波浪線表示;有疑問的地方用問號表示。如:人教版七年級下《第一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首先可對課題批注,繁盛的原因是什么?表現是什么?為什么是一時的?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看書或上課,與不帶問題上課的效果大相徑庭。
2.在前面的基礎上增加需要批注的內容
如課文中的“動腦筋”可先思考,用鉛筆寫出結果;課后的“練一練”,自學后可先完成,比較復雜的內容條理化、層次化,可寫上序號或列出簡圖。
3.當前兩項學生熟練并養(yǎng)成習慣后,對課文涉及的人物,可查閱資料先做簡單評價
在與之前所學知識有關的本課知識點處,可以將以前知識簡明注出。這種縱向和橫向的知識聯系,有利學生復習舊知識,養(yǎng)成知識遷移的能力。
三、應用批注法學習,對歷史開卷考試有很大幫助
近年來初中歷史考試已漸成趨勢,而且以開卷為主,表面上開卷是為了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但是,開卷考試,再加分值,對學生的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不過,要是結合批注法倒可以行之有效,學生在預習時對重難點已有初步印象,對知識點已進行圈點勾畫,加上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幫助,學生的印象再次加深。
綜上所述,我認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歷史教學,如果想讓學生在輕松中學歷史,并學好歷史,就必須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而傳統的批注法將打破歷史教學的傳統,讓教師輕松、學生輕松、考試輕松,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應用好批注法,與學生一道成長,常教常新。而且,這一方法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大有幫助,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淳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