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雄,姚品芳,錢禹林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or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 廣泛存在于各種類型冠心病的病程中,在成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2% ~4%[1]。在穩(wěn)定型冠心病中SMI 比有癥狀的心肌缺血更為多見;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SMI 占10% ~30%,由于該病發(fā)作隱匿,不容易被患者覺知,常規(guī)心電圖檢出率低,缺血未得到及時干預(yù),因此對機體危害很大。動態(tài)心電圖是SMI 有效的檢查方法,對冠心病患者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研究顯示: SMI 是多因素參與的結(jié)果,其中自主神經(jīng)功能受損是SMI 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率變異性(HRV) 是目前普遍認定判斷心臟自主神經(jīng)活性的最好指標[3]。本文采用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腦心通對SMI 患者進行治療,旨在探討其臨床治療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01-01—2011-12-31 住院及門診的SMI 患者86 例,均經(jīng)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為SMI (符合1979 年國際心臟病學和WHO 診斷標準) ,排除靜息心電圖有左室肥厚、束支傳導阻滯、重度貧血、嚴重電解質(zhì)紊亂或洋地黃藥物影響的ST 段移位者。其中男49 例,女37 例; 年齡39~85 歲,平均(61.1 ±1.3) 歲。將86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 例,男31 例 (占62%) ,女19 例(占38%) ; 年齡40 ~85 歲,平均62.0 歲; 其中合并高血壓25 例,高脂血癥28 例,糖尿病8 例。對照組36 例,男22 例(占61.1%) ,女14 例(占38.9%) ; 年齡39 ~83 歲,平均60.5 歲; 其中合并高血壓22 例,高脂血癥24 例,糖尿病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合并癥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guī)方法應(yīng)用丹參注射液20ml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 250ml 中靜脈滴注,1 次/d,10d 為1 個療程。治療組應(yīng)用丹紅注射液20ml(濟南步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溶液) 250ml 中靜脈滴注,1 次/d,10d 為1個療程; 同時口服腦心通3 片,3 次/d,30d 為1 個療程。部分患者加用β-受體阻滯劑和(或) 鈣離子拮抗劑。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使用西安世紀3000 (美國) 六通道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采集受試者24h 全息心電圖,受檢者正常生活活動,所錄數(shù)據(jù)經(jīng)心電工作站主機回放處理,自動過濾異位搏動及干擾,記錄HRV 時域分析指標: 24h 竇性R-R 間期均值的標準差(SDNN) 、5min 竇性R-R 間期均值的標準差 (SDANN) ,24hR-R 連續(xù)差異均方的平方根(rMSSD) 和相鄰竇性R-R 間期差值>50ms 的百分比(pNN50) 。
1.4 療效評定標準 缺血性ST 段壓低程度減輕≥75%為顯效,≥50%為有效,<50%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缺血性ST 段診斷標準: 按1 ×1 ×1 規(guī)則作為診斷標準,即ST 段自J 點后80ms 開始呈水平或下斜型≥1mm,持續(xù)1min以上; ST 段恢復后1min 以上再次下降≥1mm 為另一次發(fā)作,同時對照患者生活日志,如心肌缺血時伴有心絞痛或相關(guān)癥狀者為有癥狀性心肌缺血,反之為SMI。1 月后復查24h 動態(tài)心電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缺血性ST 段壓低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兩組治療前ST 段壓低幅度改善和缺血性ST 段持續(xù)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治療后ST 段壓低幅度改善和缺血性ST 段持續(xù)時間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
2.2 HRV 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HRV 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 治療后,治療組HRV 各項參數(shù)(除SDANN 外)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
表1 兩組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RV 變化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RV chang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RV 變化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RV chang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治療后治療組 50 106.62 ±17.08 134.86 ±25.57 98.65 ±19.05 118.65 ±21.12 22.6 ±11.4 39.7 ±16.2 4.2 ±1.1 10.3治療后SDANN治療前治療后rMSSD治療前治療后pNN50治療前±4.5對照組 36 103.35 ±13.56 105.54 ±17.23 102.0 ±19.39 114.2 ±20.19 20.3 ±9.4 22.5 ±10.2 3.2 ±1.8 6.9 ±2.1
SMI 是指有心肌缺血客觀證據(jù)(瞬間的ST 段改變、心肌灌注不良或可逆性的局部室壁運動異常等) ,但缺乏胸痛等心肌缺血的相關(guān)癥狀,通常患者在運動或藥物試驗中無缺血癥狀[3]。SMI 是冠心病預(yù)后不良的高危因素,與心血管惡性事件密切相關(guān)。動態(tài)心電圖能長時間連續(xù)監(jiān)測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tài)下的心電活動,可明顯增加對SMI 的檢出率。因此,對冠心病及高?;颊邞?yīng)常規(guī)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以便患者能及時接受進一步的相關(guān)檢查及治療,改善患者預(yù)后,改善冠心病的發(fā)生及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降低病死率。
大量研究證實,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存在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異常,冠心病某些心肌缺血發(fā)作與迷走神經(jīng)活性降低有關(guān)。采用Holter 進行HRV 分析是目前實驗室和臨床用于評估心臟自主神經(jīng)活動的主要研究手段[4]。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甲狀腺亢進等病理狀態(tài)下,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增強或過度興奮,伴或不伴有迷走神經(jīng)的損傷,這時HRV 表現(xiàn)為減低[5-8]。研究認為冠心病患者HRV 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病變、心肌缺血有密切關(guān)系[9]。
丹紅注射液是以丹參、紅花為主要成分提取的復方制劑,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luò)之功效。徐小明等[10]的研究證實丹紅注射液治療SMI 后,ST 段下降次數(shù)、ST 段下降持續(xù)時間及ST 段下降幅度均明顯減少,且患者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有明顯的改善,提示丹紅注射液可明顯改善SMI 患者的心肌缺血程度。通過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和心肌血液供應(yīng),因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減輕心肌缺血的損傷和減少缺血的范圍; 還能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液流速,促進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tài),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及心肌供氧; 穩(wěn)定動脈硬化斑塊,防止冠心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此外還可抗凝溶栓、保護血管內(nèi)皮、促進新生血管內(nèi)皮生長、抑制炎癥等作用,有效緩解心肌缺血。腦心通是一種中藥飲片,主要成分有黃芪、丹參、全蝎、地龍、桃仁、三七、乳香、地龍、紅花、赤芍、葛根等,具有益氣活血、醒腦開竅、化瘀通絡(luò)、宣痹止痛之功效。現(xiàn)代醫(yī)學證實該藥能擴張冠狀血管、增加血液量,并具有防治血栓形成、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及溶栓等作用[11-12]。黃芪尚可升高β-受體阻滯劑(貝丸洛爾) 的血藥濃度,延長其消除t1/2[13]。因此,本研究采用丹紅注射液與腦心通兩者聯(lián)合治療,通過有效改善心肌供血、調(diào)節(jié)β-受體功能從而改善HRV 及SMI 患者預(yù)后。
本研究證實,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腦心通治療可明顯減輕SMI患者缺血性ST 段壓低程度,減少缺血性ST 段持續(xù)時間,減輕HRV 異常,且療程中無出血、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yīng),使用簡單、安全、有效。提示丹紅注射液聯(lián)合腦心通治療SMI 療效肯定,作用緩和持久,值得在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 Conti CR,Bavry AA,Petersen JW. Silent ischemia: clinical relevance [J]. J Am Coll Cardiol,2012,59 (5) : 435-41.
2 李美紅,李曉蘇,陳賽勇. 動態(tài)心電圖對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J]. 當代醫(yī)學,2010,16 (14) : 22-23.
3 Tapanainen JM,Thomsen PE,KQber L,et al. Fractal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mortality after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2002,90 (4) : 347-352.
4 Sztajzel J.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graphic method to measure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J]. Swiss Med Wkly,2004,134 (35/36) : 514-522.
5 陳國偉,鄭宗鍔. 現(xiàn)代心臟內(nèi)科學[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 1062-1065.
6 黃永麟,曲秀芬,樸晶燕,等. 心率變異性正常值及其重復性的多中心研究[J] .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0,4 (3) : 165-170.
7 侯月梅,華澤惠. 心率變異因素的研究進展[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01,22 (1) : 31-34.
8 Lombardi F. Chaos theory,heart rate variability,and arrhythmic mortality [J]. Circulation,2000,101 (1) : 8-10.
9 于鋒,單德仲,王興幫,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與冠狀動脈病變和心肌缺血的關(guān)系[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 (3) : 248.
10 徐小明,鄭錦華. 丹紅注射液治療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臨床觀察[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 (12) : 2794-2795.
11 郭會利. 腦心通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 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4,2 (6) : 360.
12 王鳳科. 步長腦心通膠囊對冠心病患者血黏度與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影響[J]. 山東醫(yī)藥,2007,47 (28) : 70.
13 劉曉泉,葉曉蕾,李勤,等. 黃芪對貝丸洛爾在兔體內(nèi)處置動力學的影響[J]. 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 (3) :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