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笑瑩 (杭州濱興學校 浙江杭州 310000)
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和最高體現(xiàn),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淀的結(jié)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xiàn)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對中西詩歌進行比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觀必要,也是研究和發(fā)展我國詩歌的主觀要求。
中國的詩歌歷來受到世界的關注,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是其標志特征,西方的詩歌同樣的耀眼奪目,我們可以從數(shù)量浩大的詩作中發(fā)現(xiàn)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然而中西的詩歌在體式、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
中國古典詩詞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形象生動;盡管在20世紀初的英國產(chǎn)生了以龐德、杜立特爾等人為代表的意象主義詩歌,這類詩歌收到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較大影響,然而從西方的詩歌史上來看,西方詩歌的表意相對于中國古典詩歌更為直接。詩人們會運用象征,但甚少關注意境。
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差異便是“詩風”的不同,而“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傾向”也是詩風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本文作者通過兩首中國古典詩歌與西方詩歌為例來探討中西詩風不同的原因。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首詩是宋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之一,大約作于詩人謫居永州期間。作者被貶永州時期心情郁悶,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只能寄情與山水之間,以描寫山水景色來排遣心中的郁悶。在這首詩中作者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冬日垂釣圖。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在本詩中,作者雖然表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風景圖,但是從深層角度來看,此詩是作者借景抒情,詩中的意象表現(xiàn)了時間凝固、停滯的意境和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境界,是作者對自己有志難酬的一種抱怨。這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含蓄地表達感情,尤其是憤懣、郁結(jié)之情?!啊豆珗@里》 一千年一萬年也難以訴說盡,這瞬間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朧的清晨,清晨在蒙蘇利公園,公園在巴黎,巴黎是地球上一座城,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星!”這是法國作家雅克.普列維爾的一首愛情詩,這首詩把兩雙熱烈的嘴唇的印合置于擴大了的時空背景中,讓一對情人的親吻在時間上的那一瞬、空間上的那一點,與時間的永恒、與空間的無限做出強烈沖突。然后讓這矛盾的兩極端互相過渡、互為轉(zhuǎn)化,最后達成雖一瞬卻永恒、雖一點卻無限的張力統(tǒng)一。在這首詩中作者用直白的語言和文字,強烈的表達了一對戀人炙熱的愛。并且將這種愛無限放大直至宇宙。
這兩首詩都是表面描寫景實質(zhì)卻是表達情,但是在表現(xiàn)方式上兩詩卻存在著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就是中西方詩歌形成根源中的詩風不同。同樣是寫景,《江雪》是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的描寫。而《公園里》是從戀人吻的一瞬間、一個小點描寫到宇宙,由小及大,由近到遠。這種差異的深層原因便是中國文化是封閉的鄉(xiāng)土文化而西方文化是開放的海洋文化。中國人注重意境的描寫,往往將感情先融入到大的背景當中,這樣即使讀者不能完全理解字詞之間的深層含義也能在大背景的描繪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一步理解詩的主題內(nèi)涵。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總是用最直接的語言表達感情,他們骨子里流淌的是開放的氣質(zhì)。西方人不講究含蓄的表達感情而是直白的表現(xiàn)內(nèi)心所想,因此他們能夠從戀人充滿激情的吻中感受到愛情的美好,從一對戀人看到人類乃至地球在宇宙中的美好。
《江雪》前兩句寫靜,后兩句寫動,動靜結(jié)合,以動寫靜,以有寫無。詩中意象與境界的由遠及近,將畫面的鏡頭由遠境推向近景,由“千山”“萬徑”直推到“獨釣寒江雪”的那只魚鉤,顯現(xiàn)了東方中國式的時空思維觀念?!豆珗@里》從戀人的吻寫起,再寫“清晨”“公園”“巴黎”“地球”“宇宙”,而地球在宇宙中,巴黎在地球上,公園在巴黎,清晨在公園,戀人在這冬日朦朧的清晨中。鏡頭從一點逐漸放大,從一對戀人逐漸到浩瀚的宇宙,這表現(xiàn)了西方人的無限寬廣的心胸。
同樣是冬日,在法國詩人雅克.普列維爾的眼里,冬天是充滿熱情的。因為在戀人炙熱的愛的感染下,即使是冬天的早晨也不顯得那么寒冷。詩中其實是描寫了冬日早晨的嚴寒的,“朦朧的清晨”,用“朦朧”兩字寫出了清晨的寒冷。冬日早晨因溫度太過于低將空氣中的水汽都凝結(jié)成了霧氣,所以才會覺得朦朧。然而即使在如此冷的冬日,因戀人的存在使我們感受到的只有溫暖的愛意而全無冬天的嚴寒之氣。
在語言運用上,中國人善于錘煉語言,喜歡練字。盡量做到用最簡練的文字表達最很有內(nèi)涵的感情,“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闭宫F(xiàn)的是一片寥廓、浩瀚無邊的大背景。而這么寥廓的大背景作者只用了區(qū)區(qū)十個字就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仿佛我們眼前看到的就是寂寥冬日的一片廣褒天地。
由于古漢語是一種沒有詞尾變化的語言,它不像英語那樣有明顯的人稱、數(shù)和時態(tài)變化,表達上不如西方語言那么精確,因此漢語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中國古典詩詞的顯著特點就顯現(xiàn)在簡潔具體。這要求詩人必須具有行文簡潔和表達含蓄的才能。
從詩歌的歷史傳統(tǒng)來看,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是以抒情為主,西方最早的詩篇是敘事詩。中國詩詞善于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里喚起的反應,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
詩歌的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維模式、文化背景造成的。中國人注重表現(xiàn),西方人注重再現(xiàn),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fā)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chuàng)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面,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xiàn)。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chǎn)生差異的實質(zhì)在于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于詩詞之中,在《江雪》中,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詩人通過“鳥飛絕”“人蹤滅”“孤舟”“獨釣”這些孤獨、絕望的詞語來勾勒出寥落、孤獨的情感,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靜物的并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xiàn)代詩歌強調(diào)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這一點也正能夠印證到中國人與西方人的不同性格特點與處事方式上。
[1]吳笛.世界名詩欣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王佐良.英國詩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3]張德明.世界文學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