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曙輝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療效觀察
楊曙輝
目的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進行療效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26例)和治療組(2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熊去氧膽酸(UDCA)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健脾補腎活血湯加減治療。兩組療程均為24周。并觀察兩組患者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在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都出現了較大變化,但治療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程度要遠大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可取得顯著療效,其方法簡便,患者依從性好,且無不良反應,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中西醫(yī)結合;熊去氧膽酸;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健脾補腎活血湯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是長期肝細胞炎癥壞死繼發(fā)廣泛纖維化伴結節(jié)形成的結果,是一種或多種致病因子長期反復損傷肝實質,致使肝細胞彌漫性變性、壞死和炎癥,引起肝臟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和肝細胞再生,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重建,肝內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1]。因此造成門靜脈高血壓癥越來越多的成為影響肝硬化患者后期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2]。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療效觀察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54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男5例,女49例;平均(58.5±8.5)歲,最大年齡為88歲,最小年齡為35歲;平均病程為(11.4±4.2)個月,最長病程為15年,最短病程為3個月。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26例和治療組28例,兩組患者在臨床癥狀表現、年齡、病程、性別等方面無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熊去氧膽酸(UDCA)治療,每日分兩次服用,13~15mg?kg-1?d-1,療程為24周。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健脾補腎活血湯(大黃、百合、黃芪、生薏蓯仁、丹參、首烏、當歸、生地黃、云苓、旱蓮草、炒白術、枸杞、女貞子、白芍、川芎等),合并腹水者應加強健脾利水,加用五苓散;舌苔黃厚膩、大便不爽、小便黃者應清熱利濕,加白茅根、茵陳。水煎取汁400ml,日1劑,分早晚服用,療程為24周。
1.3 觀察指標影像學檢查包括胃鏡、肝膽CT、B超檢查;免疫學指標包括抗核抗體(ANA)、AMA-M2亞型、血清抗線粒體(AMA);生化指標包括CHO、TBIL、ALT、ALP、GGT、AST等;臨床癥狀包括皮膚瘙癢、腹脹、乏力等。
1.4 療效判斷標準有效:食管靜脈曲張、脾大、腹脹、肝大、皮膚瘙癢、乏力等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有較大改善;無效:食管靜脈曲張、脾大、腹脹、肝大、皮膚瘙癢、乏力等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測。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從表1可以看出,治療組在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明顯要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n)
2.2 生化指標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但治療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程度遠大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時間 CHO ALT TBIL AST GGT ALP治療組 治療后 4.33±.3.22 48.36±31.25 32.45±26.11 52.32±26.32 303.26±203.21 312.31±236.05治療前 8.62±.4.36 162.43±92.66 82.91±46.32 182.81±108.31 622.12±542.55 721.21±480.12治療前 8.75±.5.02 157.96±98.11 89.88±50.11 190.38±112.36 641.11±521.67 718.31±492.51對照組 治療后 5.31±.4.61 72.18±42.71 45.38±25.31 69.72±36.54 405.12±212.37 486.95±369.13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多見于30~65歲的婦女,目前還未對其發(fā)病機理得出統(tǒng)一結論的慢性進行性膽汁淤積性肝病[3]。據報道[4],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男女發(fā)病率為1:10,由本組資料可以看出,54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男5例,女49例,基本符合。導致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病因有壅塞肝臟,痰瘀凝結,氣滯血瘀;痰濕內生,酒食不節(jié);留滯肝體,邪氣未盡;感受蟲害、疫毒、寒濕、濕熱等;肝氣郁結、情志不舒。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虛瘀共存、氣機郁滯、氣滯血瘀、肝脾不和等,但其基本病理變化依然是“血瘀”。臨床主要癥狀和征象有脅痛、面色黧黑、肝脾腫大或肝縮小、蛛紋赤掌、黃疸、出血傾向、舌紫暗,脈弦或澀。UDCA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中藥難以代替,但兩者結合,以中藥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效果更好。總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可取得顯著療效,其方法簡便,患者依從性好,且無不良反應,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1] Vukovich T,Teufelsbauer H,Fritzer M,et al.Hemostasis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Thrombosis Research,2005.
[2] Sallah S,Bobzien W.Bleeding problem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ways to manage the many hepatic effects on coagulation[J]. Postgraduate Medicine,2009.
[3] 孫宏勛,謝永富,胡建峰,等.血清丁酰膽堿酯酶與白蛋白在肝硬化 Child-Pugh分級中的價值比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 (08):106-112.
[4] 王雪梅,朱東來.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及肝纖維化指標與Child-Pugh分級的關系[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 (03):62-63.
R575.2+2
A
1673-5846(2013)09-0050-02
湖北省孝感市云夢中醫(yī)醫(yī)院,湖北孝感 4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