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淑玲
自我調節(jié)學習是當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是指以靈活的方式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自己的學習,然后根據任務要求和取得的進步調整學習策略。它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是終身學習和畢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已有研究表明,學業(yè)情緒對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多種認知機制和動機機制都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
學業(yè)情緒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取決于自我調節(jié)中不同的認知機制和動機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機制與任務要求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此表明,學業(yè)情緒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關系復雜。但是學業(yè)情緒仍然與學生的成績之間存在多種方式的直接相關。有研究表明,學期初測量的大學生的情緒能預測他們累積分數和學期末的期終考試成績。除了焦慮以外,積極的情緒如學習的愉快感,希望和驕傲能預示高成績,而消極的情緒則預示低成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她們同時以學業(yè)成就為預測變量,以13種學業(yè)情緒為效標變量,進行13 次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除了“惱火”因子外,學業(yè)成就能極其顯著地預測其余的12 二種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業(yè)成就對學業(yè)情緒具有顯著的回饋作用。
從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當一個學生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時,他就會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愿意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關于學業(yè)情緒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學業(yè)情緒會引發(fā)、維持或降低學業(yè)動機以及相關的意志過程。Pekrun的研究發(fā)現,愉快、希望和驕傲都與學生的興趣、內部動機(因為材料有趣,學習愉快產生的學習動機)、外部動機(為了獲得某種結果產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的全部動機以及自我報告的學業(yè)努力之間存在正相關。
開放式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經常體驗到的情緒種類較為多樣,其中既有積極情緒又有消極情緒。比如:在課堂學習中,他們既會對自己因表現出眾受到老師表揚感到自豪,同時也會對自己表現不佳受到同伴責備的可能感到擔憂;在考試時他們既會對好成績充滿期待,同時也會對考試失敗的可能擔憂,還會對考試不滿意接受家長的批評而焦慮。
根據學生自我報告的結果,統(tǒng)計發(fā)現,無論是情緒的具體類型還是選擇人數的百分比,消極情緒(焦慮、壓抑、氣憤等)所占的比例均要顯著高于積極情緒。同時,結果還發(fā)現,接受調查的學生普遍反映對于消極情緒產生的影響更為敏感,擺脫這種情緒需要更為長久的時間,也就是說,學生普遍對消極情緒產生的體驗更為深刻。
對調查數據及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學生學業(yè)情緒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其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師生關系、教學質量、教學反饋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學業(yè)情緒具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氛圍、親子關系、父母對孩子的成就期望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對學生的學業(yè)情緒也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班級氛圍、班級人際關系等對于學業(yè)情緒也具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不良情緒的排解方式因人而異,如女生傾向于吃東西、看電視和購物,而男生則喜歡通過玩游戲、運動等方式進行排解。結合個別訪談的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小學生在產生不良學業(yè)情緒時,主要是采取消極回避的方式加以應對,如寫日記,暫且不去管它,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主動與家長、朋友傾訴,而且這些方法大都比較單一且閉鎖性較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消極情緒對學生學習帶來的影響,并且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1.課前情緒調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課題組根據教學內容和特點及學生特點,設計“課前一分鐘情緒調節(jié)活動”。如語文學科的老師設計了“新潮擊鼓傳花”、“成語接龍”等;數學學科的老師設計了“數字的倍數”、“數字拍手歌”等;英語科的老師設計了“左右手”、“英文指令歌”等;體育科的老師設計了各類游戲;音樂科的老師讓學生進行歌曲表演;美術科的老師讓學生看動畫描繪心情;科學科的老師開展“科普一分鐘”;信息科的老師設計了“智勇大沖關”、“木頭人”等活動。這些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緒,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2.課中情緒調節(jié),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個體需要滿足的狀況對其情緒具有重要影響,需求的滿足往往會給個體帶來良好的情緒,而個體需求的不滿足則會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以下措施來滿足學生課堂主要需求,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業(yè)情緒。一是建立積極課堂環(huán)境,滿足學生的安全需要(情緒安全感需要);二是巧妙處理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需要(趣味性需要);三是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成功需要(自信需要);四是建立合作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歸屬需要(歸屬感需要);五是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需要(權力和自由)。
3.課后情緒調節(jié),關注學生作業(yè)體驗
在作業(yè)設計上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練習設計要符合兒童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二是練習的設計要聯系實際,激發(fā)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后,為了讓學生清晰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大小,我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請你找一找,在你們身邊的物體的表面積用哪一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并說說你的理由。頓時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了,有的學生說錯了,立刻就會有同學糾正。三是練習設計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不同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如在講分數應用題時,我們設計如下練習:
一堆西瓜2000 千克,第一天賣了全部的1/4,第二天賣了全部的1/5,________,第三天賣了多少千克?
學生根據自己水平可填如下條件:
(1)第三天賣了全部的1/3,
(2)第三天賣了第一天的4/5,
(3)第三天賣了第二天的4/5,
(4)第三天賣了前兩天總數的4/5,
第三天賣了余下的4/5。
四是練習設計要利于挖掘知識內涵,激發(fā)探究意識。例如:在講授較復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后,學生在解應用題時,審題不夠細,對應關系找不準,如何使學生過好審題關呢? 我們設計了如下一組題:
(1)小東家上月生活費支出是720 元,是這個月支出的90%,這個月支出多少元?
(2)小東家上月生活費支出是720 元,這個月比上月多10%,這個月支出多少元?
(3)小東家這月生活費支出是720 元,比上月少10%,上月支出多少元?
(4)小東家上月生活費支出是720 元,這個月比上月少10%,這月支出多少元?
從以上題目中學生可以發(fā)現,看上去很相似的題,因為幾個字變化,解答方法就發(fā)生了變化,可見審題是很重要的。以后不用老師再強調,學生就會自覺審題。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一件事情可以編出多種類型的題型,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產生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動力。
表1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內容
前后測訪談量化結果對比
根據學業(yè)情緒內外部影響因素,我們設計了不同主題的主題班會,采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對學生學業(yè)情緒進行干預。在輔導內容上,不同年段的輔導主題不同,低年級的主題是良好學習自我概念的形成,中年級的主題是學習自信心的培養(yǎng),高年級的主題是情緒自我管理。具體的內容和形式見表1。
對于不良學業(yè)情緒學生除了進行個別輔導和家庭輔導外,學校還通過開展小團體輔導的方式,對部分不良學業(yè)情緒學生進行小團體輔導干預。課題組老師通過前測問卷及組員訪談,每期選取6-8名具有以下特點的學生組成輔導小組:(1)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波動,如考試成績、父母教育、老師教學,情緒控制能力較弱;(2)自信心不足,抗逆能力低,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表現為退縮、畏懼、自卑等;(3)很在乎外界的期望和看法,特別是家庭和老師的期望,常常會變成學習壓力。同時設計了名為“讓壓力飛”,對學生進行輔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輔導方案內容如(表2)。
表2 “讓壓力飛”活動方案
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干預,我們通過調查問卷和學生訪談對學生學業(yè)情緒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學生主觀報告的積極情緒的種類有所增加。除了高興、愉快和欣慰外,同學們逐漸表現出興奮、自豪、滿足、希望和驕傲等多種積極情緒。并且,對于消極情緒的選擇人數有所下降,其中對于緊張、壓抑、無助和煩躁等情緒的選擇人數明顯下降。
[1]陸桂芝,龐麗華.初中1~3年級學生的學業(yè)情緒與學業(yè)成就的相關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
[2]朱曉斌,邢賽春.小學生課堂學業(yè)情緒與寫作成績的關系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3).
[3]俞國良,董妍.學業(yè)情緒研究及其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5,(10):39-43.
[4]俞國良,董妍.青少年學業(yè)情緒問卷的編制及應用[J].心理學報,2007,(5):852-860.
[5]郭雙,李紅偉.心理行為訓練對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7,(4).
[6]高俊.通過系統(tǒng)干預手段轉變學業(yè)不良小學生的實驗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