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生
(嘉禾縣中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500)
復雜性肛瘺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分析
歐建生
(嘉禾縣中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500)
目的 探討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在治療復雜性肛瘺方面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9例復雜性肛瘺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隨機的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治療組患者采用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結果 兩組患者在臨床療效方面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平均瘢痕面積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患者內外口、主支管根治情況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在治療復雜性肛瘺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推廣應用。
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復雜性肛瘺;肛腸科
復雜性肛瘺是國際公認的三大難治性肛門疾病之一,分段、開窗、切擴結合、置管、引流術是目前治療復雜性肛瘺的重要方法,其較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在臨床療效、術后傷口愈合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yōu)勢[1,2]。我院依據(jù)文獻,采用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取得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9例復雜性肛瘺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38.9±5.9)歲;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7例;患者病程5~30個月,平均病程(17.4±4.8)個月;根據(jù)隨機的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40例與對照組3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判斷標準
根據(j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通過的《肛瘺臨床診治指南》中關于復雜性肛瘺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年齡段在18~65歲;全部患者對手術情況均具有知情權,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病例標準
排除合并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排除惡性腫瘤患者;排除有傳染病患者;排除過敏體質、瘢痕體質患者;排除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術前2d患者均給予食用流食,術前當晚、晨起時清潔灌腸。
全部患者給予腰俞穴麻醉,取側臥位。治療組患者采用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切開掛線術。
治療組患者治療方法:對肛周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孔巾,消毒肛內。肛門松弛后,注入美藍,觀察內口位置。自外口探入探針,確定主管道及支管道;切開入肛門處主管道;帶橡皮筋的探針探入,于內口引掛線,切開瘺管內外口間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拉緊橡皮筋,貼掛線組織處用止血鉗夾住橡皮筋,采用粗絲線于止血鉗下方拉緊橡皮筋,減去多余部分。掛開內口、肛管直腸環(huán)、肛門部殘余主管,用電刀在肛門鏡輔助下灼除感染的肛隱窩,修剪創(chuàng)面,使引流通暢;切除外口周皮膚、皮下脂肪、瘢痕等;用刮勺搔刮腐敗組織,置輸液用尼龍引流管,給予沖洗瘺管段;檢查創(chuàng)面,如無出血,則用九華膏紗條塞入肛內,采用無菌敷料覆蓋,用膠布固定。
對照組治療方法:切開肛瘺所有支管、肛隙,切開內口,切開肛管直腸環(huán)的肛瘺主管道,留置肛管直腸環(huán)掛線,切口呈開放狀。
全部患者術后3d給予流食或半流食,48h內控制大便,給予靜脈滴注抗生素;便后給予中藥止痛,主管創(chuàng)面用九華膏紗條引流,支管置管沖洗引流管,適時退管,逐日遞減。
1.5 療效及觀察標準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或體征消失,創(chuàng)口愈合;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獲得改善,創(chuàng)口未愈合;無效:以上改善皆無。有效率=(治愈+好轉)/例數(shù)×100%。
創(chuàng)面愈合后瘢痕大小、恢復情況:出院前當天對兩組患者采用腔內超聲檢測創(chuàng)面愈合后瘢痕大小,檢查內外口及主、支管有無情況。
復發(fā)率:全部患者出院后第1、3個月到門診復查,觀察是否出現(xiàn)復發(fā)現(xiàn)象,是否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等情況發(fā)生。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臨床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為87.5%,兩組患者在臨床療效方面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別于術后1個月、3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復診,患者無1例漏診,對照組1例患者術后1個月時發(fā)生復發(fā),術后3個月時有2例患者出現(xiàn)癥狀復發(fā),兩組患者復發(fā)率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對比兩組患者平均瘢痕面積,治療組患者平均瘢痕面積(4.2±1.1)cm2,對照組患者平均瘢痕面積(7.0±1.2)cm2,兩組患者平均瘢痕面積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患者內外口、主支管根治情況對比,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2。
復雜性肛瘺的具體發(fā)病機制目前尚無統(tǒng)一認識,專家對其發(fā)病機制有肛隱窩感染、中央間隙感染、上皮細胞致病等幾種說法,除此之外,還有性激素學說、肛胎學說、免疫學說等觀點,其中肛門腺感染為肛瘺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3,4]。肛門腺感染學說指出,肛瘺不能自然愈合與、反復發(fā)作與內口及感染的肛門腺存在有關,在治療上應徹底切除感染的肛隱窩及肛門腺導管等,因此肛瘺手術,內口的處理是關鍵。
目前,采用切擴結合分段開窗置管沖洗引流術治療復雜性肛瘺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術式是將多種術式聯(lián)合運用,采用先根據(jù)瘺管道視距離的長短給予分段,切開主灶,再用掛線、置管引流等方法,結合切擴法進行治療[5]。在徹底清創(chuàng)的同時,拔除塞源,保持創(chuàng)面引流通暢,同時保護肛周直腸及其他組織的正常解剖結構,掛線引流有利于換藥,促進新的肉芽組織由內向外生長,對內口的切開或掛線,清除感染源,保護了肛管直腸環(huán),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患者未發(fā)現(xiàn)復發(fā)情況,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推廣應用。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復發(fā)情況對比情況表
表2 兩組患者瘢痕情況及瘺管根治情況對比情況表
[1] 顏洪亮.高位復雜性肛瘺外切內掛加膠管引流術55例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10(2): 13-14.
[2] 王筑,林立鋒,梁健濤.引流術結合藥物口服治療高位蹄鐵型肛瘺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3(4): 41-42.
[3] 劉學義.主瘺管切開掛線支瘺管曠置引流術治療30例高位復雜性肛瘺[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2(5): 193-194.
[4] 王慧敏,王業(yè)皇,鄭雪平.內鏡下潛行切除閉鎖式引流術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3(9): 54-56.
[5] 曹永清.置管引流術治療高位肛瘺21例臨床分析及若干問題探索[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5(5): 36-38.
R657.1+6
B
1671-8194(2013)23-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