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父母都曾為孩子的“犯犟”頭痛不已,明明鄭重其事地告知孩子:“你錯了!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笨珊⒆泳褪菆猿肿约旱目捶?。這樣的“倔強”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其實,孩子的這種倔強是由他們的認知水平?jīng)Q定的,并非孩子執(zhí)意要與大人過不去。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一般都只會堅持“正確”,而不會堅持“錯誤”。堅持“錯誤”其實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解讀,因為這里的“錯誤”是基于別人的判斷,而在堅持者看來,他所堅持的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的真理”,是正確的。這個原理對大人孩子都適用。所以,那些我們眼中的“錯誤”在孩子那里可能是“正確”的,原因就在于成年人和孩子的認知有所不同,兩者的信息和知識極度不對稱。教孩子認識新生事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而家長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卻是“即時糾錯”。
2
一次帶女兒出外游玩,遇到一對年輕夫婦,手中牽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孩子看見空中飛舞的蝴蝶,立刻掙脫媽媽的手,指著蝴蝶大聲喊道:“媽媽,小鳥———”
孩子的喊聲吸引了旁邊的孩子和家長,有幾位家長善意地笑了笑。女孩的媽媽突然意識到孩子說錯了,有些丟臉,急忙訓斥孩子:“胡說什么呀!那不是鳥!那是蝴蝶!”
說完她拉起小女孩急忙向別處走去,全然不顧孩子還想再看看蝴蝶的愿望。
也許,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會和這個母親一樣,覺得孩子的認知是錯的,作為家長,責無旁貸,需要毫不猶豫地幫助孩子糾正,以正視聽。否則,將會誤導孩子的認知。
那位小女孩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訓斥嚇住了,一句話也不敢說,而那位媽媽還在嘮叨:“那不是小鳥,是蝴蝶,記住了嗎?”孩子機械地點點頭,不知是真記住了還是習慣性動作。
其實,在3歲的孩子心中,鳥兒與蝴蝶沒什么兩樣,都是會飛的,她以前從沒有見過“蝴蝶”,所以她根本搞不清蝴蝶與鳥的區(qū)別,以為會飛的都叫鳥。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忽略這一點,會以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孩子,總覺得孩子的認知一旦與自己發(fā)生沖突,那就是錯誤,進而急于去指責和教育孩子,而不是選擇平等地交流和分享,讓孩子暢談自己心底的想法。
所幸的是,這個女孩有一個懂教育、懂孩子的爸爸,他抱起女兒說:“寶貝,你說得對!這幾只跟鳥兒一樣都會飛,對不對?”
垂頭喪氣的女兒受到鼓勵,立刻興奮起來,她眼望著爸爸,使勁地點點頭。孩子的眼里充滿一種無法言說的驚喜,仿佛這個世界上只有爸爸才明了她要表達的意思。
父親用溫柔的語氣說:“這種鳥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蝴蝶。因為它們特別特別漂亮,所以給它們?nèi)×诉@個好聽的名字?!?/p>
小女孩點點頭,“哦”了一聲。父親教孩子反復念“蝴蝶”這個詞,孩子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一遍一遍地跟著念。
面對孩子錯誤的認知,父親沒有直截了當?shù)胤穸ǎ窍扰c孩子一同承認一個事實:鳥與蝴蝶的共同點是都會飛,然后再委婉地糾正孩子的說法,引導她該從哪些方面認識一種新事物。也就是說,父親在尊重孩子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努力保護孩子那種善于觀察,自主發(fā)言的積極性,這對于孩子今后的成長非常重要。
3
有時候,孩子的語言或行為有點幼稚可笑,甚至讓父母感到丟了面子,如果大人總是急于指出孩子的看法是錯誤的,會讓孩子因為怕被大人訓斥而不敢說話,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性格,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事事都要和父母對著干,甚至明知自己錯了也不思悔改,這遠比孩子說錯一兩句話更可怕。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孩子是從來沒有錯的。
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是新奇的,他們每天都在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每次有新的發(fā)現(xiàn),他們總是想在第一時間與父母分享他的感受,因為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此時如果家長給予他們的不是鼓勵和引導,而是訓斥或批評,孩子如何還能自信得起來?連最信任的爸爸媽媽都批評他了,孩子如何還有勇氣和陌生人交流?
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記住一點:孩子跟我們是平等的,但是孩子的認知和我們是不對等的,父母切莫以成人的認知去評判孩子。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心理咨詢師,著有《教育專家私手記———媽媽做對了孩子才會聽》等書。)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