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德魯·紐伯格
微笑
微笑,這個簡單的動作不僅可以使壞心情煙消云散,還可以強化大腦的神經(jīng)力量,從而對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在人際交往中,即使只是裝出來的微笑,別人也會回報以更多的開朗與和善。進電梯時微笑、在超市排隊時微笑,你會發(fā)覺周遭的人都會安靜下來,自己的心情也變得更好。微笑會刺激大腦回路,強化人際互動、同理心與愉悅度。事實上,微笑對大腦具有強大的作用力,人在看到一張笑臉時會不由自主地覺得安心、安全。
挑戰(zhàn)自己的智力
每天盡量多花幾個小時從事智能挑戰(zhàn)活動,盡可能多地解決一些復雜問題,并盡量快速完成,因為快速的智能運作有助于大腦健康。閱讀書籍或聽有聲讀物、看教育或科學頻道、上一堂課或聽一場講演、參觀博物館、下一盤棋和寫寫日記等,都對大腦很有益處。另有研究顯示,若要神經(jīng)元與樹突保持良好連接,就得多做各種精細而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認知活動。
有意識地放松
這里所講的放松不是打個盹兒或是窩在沙發(fā)中看電視,而是用心察看自己身體的每個部分,消除肌肉的緊張與身體的疲勞。若再加上美妙的音樂,就可以更快放松。重復、舒適并且有意義的簡單動作也可以讓人進入深層的放松狀態(tài),比如數(shù)念珠的動作可以減少緊張、壓力與焦慮。許多其他宗教的修行與靈修也可以鎮(zhèn)定心神,恢復大腦的活力,甚至連編織這樣的活動都有相同的放松效果。放松可以阻斷大腦釋放壓力刺激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化學物質,減少心臟病、高血壓的風險并緩解疼痛。
打哈欠
打哈欠可以和減壓訓練、認知與記憶增強課程、心理治療及觀想式的靈修結合。此外,打哈欠或許還有助于我們強化社群意識、慈悲心以及與別人有效溝通的能力。打哈欠不僅有使人放松的效果,還能使人迅速進入一種認知覺醒的良好狀態(tài)。學生在課堂中打哈欠,原因不單單是老師講的課無趣,更是因為打哈欠可以趕走大腦的睡意,讓人得以把精神集中在重要觀念上。打哈欠能調整意識與自我感,使我們變得更加自省與自覺。打哈欠使人放松,并將我們帶入一種警覺狀態(tài)。此外,由于打哈欠對神經(jīng)具有感染力,因此在群聚場所效果特別好。
靜觀
一個人如果停留在觀想狀態(tài)20分鐘至1個小時,所體驗的東西就會更加真實,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足以強化身心健康。整個身體不僅釋放抗壓激素與神經(jīng)化學物質,也釋放增強歡喜與降低沮喪的神經(jīng)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與谷氨酸。即使是10~15分鐘的靜觀修行,對認知、放松與心理健康也都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想象、引導想象與自我催眠都是靜觀的變體,在維持大腦健康上有異曲同工之效。
有氧運動
運動其實也可以看作是靜觀,因為運動使人充分專注并用心協(xié)調身體的動作與呼吸。研究顯示,運動能帶來放松與心靈的安適。充分的運動強化大腦的每個部位及其所連接的身體器官。要運動多少才好呢?一般來說,愈激烈愈好。舉例來說,跑步比走路好,走路比伸展好,但重要的是必須找出讓自己感覺最舒服的“正確”運動量。一個正常人只要每兩天做一次心肺鍛煉,一次40分鐘,就足夠維持大腦的健康。
對話
語言的演化與人類大腦的進化交互作用,正因如此,才使我們在身心技巧上得以勝過其他哺乳類與靈長類動物。如果我們不鍛煉自己的語言技巧,一部分大腦也就無法和其他神經(jīng)結構建立有效的聯(lián)結。說到對話,就少不了社會互動,社會性的聯(lián)系愈頻繁,認知能力就愈不容易衰退。事實上,任何形式的孤立都會損及大腦的重要機制,導致攻擊性、沮喪及各種神經(jīng)或精神方面的障礙。
信心
信心是以希望、樂觀與相信的態(tài)度面對未來,信心也可以是一種相信自己所見所聽為真的力量。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才獲得自由。他說,在那種絕境之中,唯一能使人活下去的就是信心。如果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囚犯也就完了。
(摘自《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譯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