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的本質是文化積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是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一個擁有團隊意識和精神氛圍,一個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群體。而教師對這群體“大學人”進行知識的傳承、整理、交流和創(chuàng)新。通過歷屆師生傳承和創(chuàng)造,對這個群體某個階段積累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什么樣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決定了一所大學的精神品格和價值取向,決定了這所大學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文化;精神
1 文化是大學之魂
大學的本質是文化積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是一個特殊社會群體,一個擁有團隊意識和精神氛圍,一個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群體。而教師對這群體“大學人”進行知識的傳承、整理、交流和創(chuàng)新。通過歷屆師生傳承和創(chuàng)造,對這個群體某個階段積累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什么樣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決定了一所大學的精神品格和價值取向,決定了這所大學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競爭力。高品位的大學文化景觀是建設高水平大學之需,而當前一些大學文化景觀出現(xiàn)了偏離,內容形式蒼白空洞,缺少文化哲學的內核,偏離學校歷史,難見大學之魂,而形成一種“空心化”癥狀。
“文化是大學之魂”,它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文化哲學觀包括:大學文化本質觀、大學文化使命觀、大學文化精神觀和大學文化價值觀。它是圍繞大學教育教學活動建立起來的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知識符號。
2 美育是文化之心
上個世紀,我國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人全面發(fā)展的內涵包括:人體力和智力的自由發(fā)展,人道德精神和審美情趣的高度發(fā)展??鬃釉凇墩撜Z.術而》中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痹诳鬃拥挠^念中,德育和美育是育人的根本,貫穿教育始終,否則人的人格精神就無法進入更高境界。
而美育也可稱藝術教育。我國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是以美育為主,可以陶冶這個特殊群體的情操。激發(fā)人積極向上的情感,培養(yǎng)人高尚人文情懷和精神藝境。
以美國哈弗為例,2008年該校藝術特別工作委員會寫就《特別工作委員會藝術專題報告》。期中提出美育在大學里的重要性,雖然注重藝術教育是傳統(tǒng),但藝術教育仍停留在本科教學課程階段。除了教學課程,多數(shù)大學還沒有有效利用校園空間的公共藝術作品,來幫助學生提高個人藝術修養(yǎng)和欣賞水平(如永久性公共雕塑、藝術作品展、科技成果作品展)。
校園公共藝術是個大環(huán)境,它是除了課程之外提升和教育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讓學生跟進一步重視大學文化的景觀,重新提高審美形態(tài)、審美心理、審美價值的潛移默化方法,充分通過“藝境”發(fā)揮大學這個特殊群體育人的作用。
以我國清華大學為例,清華是美國用庚子賠款建立的,這更激勵著清華學子發(fā)奮學習,洗雪國恥?!白詮姴幌ⅲ竦幂d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所以學校的公共藝術雕塑也圍繞校訓的主題。
位于大禮堂前大草坪南端有個古時計時器“日晷”。它是由1920屆校友畢業(yè)捐贈的,迄今已有90年歷史,堪稱文物級的大學公共藝術景觀。日晷是我國古代計時器,利用日光和斜指針投影位置,來判斷表示時間的刻度,是我國較早反映天文和度量時間的科學儀器。上部分是日晷,基座部分鐫刻著“行勝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及建造時間。更進一步緊扣“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清華大學的校訓,提醒大學人要珍惜時間,無論歷史的變遷還是時光的飛逝,都要自強不息,行勝于言,踏踏實實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這件作品是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
水木清華荷花園里,有著朱自清全身漢白玉雕塑,坐在荷花池塘北岸邊,與南邊水木清華人文景觀相互呼應?!白郧逋ぁ保浭隽酥熳郧鍨閹?、為學、為人、為文的嚴謹、清正風范。清華園中的朱自清系列人文景觀,反映了清華大學注重傳承大學精神和風骨,營造豐富多樣的專題性文化景觀的理念。
所以美育是文化之心。清華大學的公共藝術的大學精神是:“養(yǎng)眼養(yǎng)心,文化底蘊深厚?!笔箤W生們在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中感受到人文氣息的情懷,更能使人從直觀的角度感受到學校的理想、使命與歷史抱負。
3 公共藝術是美育之藝境
公共藝術的設置,具有開放、公開等特質。在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里,如廣場、公園、商場、地鐵、辦公公共區(qū)、街道、學校等。它強調公共藝術的作品與所處環(huán)境的人文特質相符,要求公眾之間的互動。
它是聯(lián)接藝術與社會的紐帶,是開放性的社會公共文化領域,藝術互動平臺,是外在的、直觀的表達方式。是一種蘊含豐富社會精神內涵的文化形態(tài)與藝術現(xiàn)象。因此,公共藝術還蘊含社會思想、人文精神和有組織性的外力推動。
以20世紀20年代美國為例,當時的政府為促進福利建設援助支持藝術家生活,美國發(fā)起了一項委托藝術家創(chuàng)建的巨大公共藝術贊助方案,目的提升廣大市民的藝術品位和修養(yǎng)。于是藝術家們在幾年的時間里完成2500余幅壁畫,提升了美國城市及公共場所藝術氛圍。
例如最近,林瓔在汕頭大學的演講,此行她還帶來了她的最新創(chuàng)作——什么正在消逝?-“聆聽大地的聲音”。設計師林瓔是林徽因的侄女,因設計越戰(zhàn)紀念碑而聞名,此次她所設計的“大喇叭”是為了呼吁人類注重環(huán)保。“大喇叭”會為觀賞者講述一個又一個滅絕或正面臨滅絕的物種,而造成它們這種局面的,正是人類。這個“聆聽大地的聲音”屬于裝置藝術,目前該裝置放于汕大圖書館旁。林瓔也是在運用這種公共藝術手段,呼吁環(huán)保主題,營造美育這種藝境。
參考文獻:
[1]郭英劍.哈弗大學:藝術教育為何如此重要?[N].科學時報,20090714(B3).
[2] 蔡勁松.大學藝境[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