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國文學內容的教學主要和文學史教學相結合,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感受外國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作和自由思考的能力。本文從目前外國文學教學的現狀出發(fā),分析了文本細讀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作用,并結合具體的文本細讀的課堂案例來分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利用文本細讀來提升教學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0 引言
外國文學作為文學專業(yè)院校的主修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對文學鑒賞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學外國文學時,常常強調文學史的知識積累,而對文本的解讀相對忽視,這顯然是不利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提出文本細讀這個概念,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通過文本細讀這種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來分析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實在2011年劉心武通過對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文本細讀發(fā)現了“日月雙懸”的這種政治懸案,從而顯示了文本細讀在文學研究和鑒賞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國文學教學現狀及文本細讀概念分析
1.1 外國文學的教學現狀分析
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有的院校又稱為外國文學史,目前的主流教學模式是結合外國文學所體現的思潮流派的文學史,并根據外國文學史中每一個流派中,提出相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外國文學作品僅僅成為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案例。對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這種方式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qū)。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就認為:“我國大學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qū),多數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或者脫離文本講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學術刊物發(fā)表外國文學方面的論文的導向也與此相若?!逼鋵崉⒔淌谔接懙耐鈬膶W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各種文學教學都存在著類似的困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要不斷的記憶文學史的各種思潮流派,然后記住每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記住每個思潮流派常見的藝術表現方法,就能夠完成這門功課的學習。
但是這種教學結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夠機械的背誦文學史的常識性問題,卻很難實現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鑒賞能力,很難提升學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斷積蓄外國文學的精華,幫助自己創(chuàng)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以及其他的文學教學方面,應該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突出文本細讀教學為主,文學史教學為輔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
1.2 文本細讀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細讀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英美的新批評文論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細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學評論中,要求注解每一個單詞的含義以及詞句之間的細微聯系,通過對文本的細微分析來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只有通過慢慢的品讀才能夠體味作品的精妙之處,很多文學作品前面的一個詞語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就是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當代的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這篇評論文章中就提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作品、作家、讀者和世界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因此文學的研究就離不開對這四個要素的綜合研究,這樣才能夠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讀者只有和文學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仔細研讀才能夠真正理解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見文本細讀的在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2.1 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
文本細讀對于外國文學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國文學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要想在課堂上對每一個作品都進行文本細讀式的教學顯然不符合教學實際,因此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材,并按照下面四個步驟來安排具體的文本細讀教學。
第一步老師要展示解讀文本的問題以及解讀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全文細讀;第三步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全文細讀;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細讀。在第一步中,老師應該選擇一段文本,并向學生展示如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種角度的解讀其細節(jié)的關注點是有差別的,學生就能夠從多個角度細讀文本并體會到細節(jié)的價值和作用。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進行文本細讀是最佳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更合適對短篇進行細讀教學。
比如在教學《變形記》這部作品時,老師在課前可以布置“請準確描述格里高爾的房間”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讀,此時學生就會發(fā)現格里高爾的房間竟然有三個門,從這個門的數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爾所處的空間是沒有私密性的,這個空間并不屬于主人公自己,當學生細讀到三個房門都在傳來急促的聲音時,根據上下文又能夠聯想到外界對主人公的緊逼,通過這種文本細讀就能夠充分領略到《變形記》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層哲學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閱讀《變形記》只能夠感受到荒誕不羈的表面。
另外老師在設置問題時,還應該將學生的思維從封閉的文本結構轉向文化史學的角度進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學舉例,可以引入約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魯德》進行對比式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對文化史學的思考。老師根據這兩種文學作品設置這樣的問題:葛特魯德和奧菲莉在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以及說話時和獨白時的頻率,通過學生認證研讀可以明顯的發(fā)現葛特魯德要比奧菲莉出現的頻率更高,在獨白和說話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莎翁的男權思想,正是通過對比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文化史的發(fā)展也會改變文學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創(chuàng)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應該隨之創(chuàng)新,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文學史和文學思潮內容的考核。在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應該重點突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方面的考核,這樣才能夠凸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卻能夠更好的釋放學生的所思所想,開拓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比如暨南大學張世君在考核學生學習時提出的一道題目:“請描述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學生要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細讀,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描述答案。這樣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相融合,才能夠有效的推進文本教學模式的開展。
3 總結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始終以文學史和思潮教學為主,那么教材會變得越來越薄,學生只要憑借記憶力就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下,將外國文學回歸到作品本身的教學上,那么教材就會變得越來越厚,無論從思想還是內涵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yǎng),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成立.論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傳授和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1(22).
[2] 胡珂,布魯克斯.“文本細讀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2(05):1315.
[3] 張瑞卿.F.R.利維斯與英美新批評[J].勵耘學刊(文學卷),2010(01).
作者簡介:李萍(1973—),女,云南普洱人,普洱學院初等教育系講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