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
家長與孩子,究竟誰在依賴誰
小欣
現(xiàn)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相互依賴,這是中國式教育方法造成的。應(yīng)該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的父母打著“愛”的旗號溺愛孩子……
王雪是某高中的學(xué)生,上學(xué)后的不少周末她都要“接待”從錦州趕來沈陽“看病”的媽媽。
然而,王雪在車站總是能看到一個拎著大包小包還“健步如飛”的母親,絲毫看不出媽媽是來“看病”的?!拔乙舆^來媽媽的行李,她說自己可以提;我要幫她去醫(yī)院排隊掛號,她說自己可以去。我就想不明白,自個兒都可以干,還叫我一起來干啥?”
慢慢地,王雪發(fā)現(xiàn),“看病”已經(jīng)成了媽媽來沈陽最不重要的事情,有些時候就是到醫(yī)院領(lǐng)幾包藥片而已。除了“看病”,媽媽還會常來沈陽“出差”、“辦事”。但是,往往整個周末,媽媽只有半天在“辦事”,剩下的時間全都和自己在一起逛商店、買衣服,這些都成了媽媽來沈陽“看病”和“出差”的“附帶工作”。
和王雪一樣,謝茹對于這樣的“親情來襲”,也是“既感動又害怕”。
謝茹在學(xué)校里算是個風(fēng)云人物,是班里的團支書又是社團的主席,在同學(xué)中間總是一副“老大”的形象,不過她苦心經(jīng)營的“光輝偉岸”形象全毀在了媽媽的一個電話上。
那一天,謝茹和社團的同學(xué)連夜趕一個活動策劃,謝茹的電話響了,接起電話,一上來就聽見媽媽關(guān)切的語氣:“寶寶,晚上怎么沒上網(wǎng)啊?是不是不舒服了?”
本來就不大的辦公室晚上很安靜,這句話讓所有同學(xué)都聽見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謝茹身上,一個個驚異的眼神讓謝茹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
面對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記者對吳老師進行了采訪。吳老師說:家長和孩子是相互依賴的共同體,做父母的溺愛孩子是想讓孩子依賴父母,但實際上是父母同時也依賴著孩子。只不過大部分父母并沒有意識到。
為了子女能夠成才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事業(yè)、前途、興趣愛好甚至健康。表現(xiàn)為一切以子女的學(xué)習(xí)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為子女服務(wù)。比如每天無微不至、精心料理飲食起居,按時接送;督促作業(yè)、陪讀等,凡是能為子女做到的,一切都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子女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工作上則得過且過,甚至有意識地放棄進步和提升的機會,認為只有這樣,自己在子女面前才問心無愧。近年來出現(xiàn)的越來越多的“專職媽媽”就是具有犧牲自我心理的家長的典型。吳老師說這種愛,只會在負面給孩子帶來影響,比如:
l.增強子女在生活上的依賴性,影響?yīng)毩⑸钅芰瓦m應(yīng)能力發(fā)展。一切由“專職服務(wù)員”代勞,子女當然沒有親自動手的機會和必要,必要的生活技能自然就難以發(fā)展起來,一旦離開了保姆式的照顧,自己就無法正常生活。
2.致使子女不懂得尊重父母。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和全身心的支持,期望通過子女的成功得到回報,得到子女的愛和尊重,然而期望很有可能落空。因為天長日久的服務(wù)性勞動往往會被子女忽略、不加注意,習(xí)以為常。他們也許會依賴父母的照料,卻并不一定因為這種依賴而感激或尊敬他們。相反,子女往往因為母親是家庭婦女、父親一事無成而看不起他們,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對父母的教育、期望和愛心不屑一顧:“你們只要求我好好學(xué)習(xí),成名成家,你們干了些什么?”
3.增加子女的心理壓力。父母犧牲自己的一切,為了子女的成功。把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理想壓在子女的肩頭,父母的犧牲讓子女時時刻刻感到自己如果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對不起父母而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而父母往往認為,自己的犧牲如果達不到期望的目標就不值得,因此對子女提出過高要求。關(guān)于學(xué)生考試焦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各種導(dǎo)致考試焦慮的原因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怕考不好對不起自己的父母”??梢?,父母的犧牲增加了子女的心理壓力,影響其心理健康。
面對這種犧牲自我心理,吳老師說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缺乏進取心。有些家長,在現(xiàn)代社會激烈的競爭面前,缺乏優(yōu)勢和自信心,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遠大的抱負,放棄自我建設(shè)和提高,而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就看孩子的了”。再者就是傳統(tǒng)的依附性。有些家長特別是母親,傳統(tǒng)思想嚴重,她們的依附心理和配角觀念根深蒂固。在她們心里,丈夫和孩子永遠第一,自己的事業(yè)、前途和愛好永遠第二。所以在幫助子女成才的問題上好不含糊地犧牲自我。
父母養(yǎng)育子女,花費時間、精力,影響自己的工作和興趣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完全犧牲自己卻是不必要也是不應(yīng)該的。中小學(xué)生的父母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是發(fā)展自己,貢獻社會的年華,放棄自己對社會和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浪費。另外,子女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生命的過程和體驗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教育過程中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父母對工作的熱情,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頑強追求等本身就是對子女的無聲教育。父母有自我,孩子才能有獨立意識。
“社會”看重的是人的能力,由于我們國家教育的傳統(tǒng)方式和過去家長的不正確教育,讓當下的許多孩子只有成績沒有能力,他們都面臨著就業(yè)不被看好,出國不能適應(yīng)等種種問題,若想培養(yǎng)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長還要在觀念上更新一翻。
為了讓父母不再依賴我們、不再為我們擔(dān)心,就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已經(jīng)長大,不再是襁褓里那個需要照看的小孩子。我們要付諸于行動,在此吳老師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
1.幫助父母在心理上的獨立。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要逐步進行。不妨嘗試從假設(shè)開始,引導(dǎo)父母思考一些未來可能面臨的實際問題。比如:子女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笑咪咪地對媽媽說:“媽媽,以后我結(jié)婚了,不能每周回來陪你,怎么辦啊?”
2.幫助激活父母的興趣愛好。如果父母的生活是豐富充實的,對子女的依賴就會有所降低。子女可以思考和嘗試一下:
父母原來有什么興趣愛好?如果有,怎么鼓動他們保持?怎么激活興趣項目?
陪父母走出家門,參加一些娛樂休閑活動,如老年迪斯科、社區(qū)老年大學(xué),讓父母在同齡人潛移默化作用下,漸漸走出過于聚焦子女、過于單一乏味的生活方式。為父母購買、訂閱一些對口的報刊雜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父母。
3.幫助父母挖掘、拓展一些新穎的興趣點。比如網(wǎng)上瀏覽新聞、聽音樂、欣賞圖片、看電影、網(wǎng)上聊天(可以首先從母女的QQ聊天開始)等,當然這些新項目要適合父母的特點。嘗試改變親情陪伴的方式。比如可以改變接聽電話的狀態(tài):可以從原來父母打來電話、子女接聽,變?yōu)樽优鲃咏o父母打電話,既體現(xiàn)了子女的孝心和體貼,也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改變互通電話的時間,和父母來個溫馨的約定。再比如:可以邀請父母到子女處多走走。這些小小的改變,從改變習(xí)慣和優(yōu)化習(xí)慣開始,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4.選擇機會與父母深入溝通。溝通是心靈之橋,是情感潤滑劑??梢酝ㄟ^溝通,感謝父母的愛,父母的牽掛;也可以向父母說說心中的矛盾、煩惱,比如由于陪父母經(jīng)常不能參加周末的集體活動,同事們在背后議論誤解,自己感到在集體中很孤獨、影響到工作,希望能夠適當兼顧一些。
5.找適當機會大膽反叛一次。在相互關(guān)系中,強弱總是相對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子女越孝順越膽怯,父母的依賴感、控制感就越強。子女不必事事順從和忍讓,要學(xué)會合理說“不”,適當反叛一次。
總之,只要多動腦筋,巧做安排,用親情的愛,用聰慧的巧,一定可以在愛與父母依賴之間找到平衡點:既滿足父母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要,呵護和增進家庭的幸福,也贏得自主和自由,讓自己擁有相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一份相對獨立的個性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