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仲超 馬 勤 姜濤
(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蘭州 730050)
碳化硅(Silicon Carbide)是一種人造材料,分子式為SiC[1],SiC中兩種元素同屬元素周期表中IV A族,具有最大的電子親和能,最為活潑的非金屬,在其晶體結構中,每個硅原子被相鄰的四個碳原子包圍,它們都是四面體的四個頂角,碳原子與硅原子之間通過sp3鍵結合,從而形成具有金剛石晶體結構的SiC,存在牢固的共價鍵,因此SiC為C和Si唯一穩(wěn)定的化合物[2]。碳和硅原子電負性之差(△x=2.5—1.8=0.7),說明SiC中離子鍵約占12%,可見其共價鍵性是相當強的[3]。該結構決定了SiC晶體具有很高的硬度、高的彈性模量、突出的高溫穩(wěn)定性和化學穩(wěn)定性、優(yōu)異的導熱系數(shù)和抗輻射性能等[4]。已經(jīng)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機械、冶金、能源、環(huán)保、化工、醫(yī)學、電子、軍工等高尖端技術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7]。其中作為制作半導體設備的應用得到廣泛關注,并正在慢慢發(fā)展。
然而,SiC作為特殊功能材料在半導體、電子方面有較大應用,在純度方面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由于二氧化硅、石墨、游離硅、無定形碳及鐵、鋁、鎂、鈣等金屬或金屬氧化物雜質的存在,影響了SiC所特有物理化學性能的充分發(fā)揮[8],由于SiC中雜質的存在,使得其在很多方面的應用達不到理論極限,本文主要研究SiC中碳雜質的去除。目前靜態(tài)煅燒除碳因低成本、易操作、除碳效果好、高得到廣泛關注,雜質碳與主成份SiC共存,采用氧化法必然引起SiC的氧化,但二者的顯著氧化溫度區(qū)不重疊,因此可通過合理選擇溫度范圍,有效地控制SiC的氧化,同時達到除去微粉中雜質碳的目的[9]。因此確定煅燒溫度及保溫時間成為靜態(tài)煅燒除碳的關鍵。
通過對SiC粉在空氣中升溫煅燒,使得其中的碳雜質發(fā)生氧化反應,以CO2的形式脫離粉體,從而起到祛除碳雜質的目的。
由于SiC在加熱過程中,達到一定溫度,SiC本身也會發(fā)生氧化反應:
C與SiC的氧化溫度之間存在一溫度區(qū)間,使C氧化而SiC未發(fā)生氧化,本實驗目的在于找到此溫度區(qū)間并確定最佳煅燒溫度和保溫時間。
實驗原料為西安某公司SiC微粉,粒徑約5μm。實驗設備為1.賽多利斯CPA型電子天平(精度0.1mg),用于試樣稱重;2.管式熱處理爐(硅碳棒為加熱體)。
1)用多個30mm*60mm*15mm磁舟各裝8gSiC微粉,用管式熱處理爐在650℃、700℃、750℃、800℃、850℃、900℃、950℃、1000℃下保溫煅燒0.5h,測定燒失率,確定最佳煅燒溫度。
2)用多個30mm*60mm*15mm磁舟各裝8gSiC微粉,在最大燒失率溫度點,保溫1h、1.5h、2h、2.5h、3h、4h、5h測定燒失率,確定最佳保溫時間。
3.1.1 煅燒溫度與燒失率的關系
圖3.1 煅燒溫度與燒失率關系曲線
圖中可以看出:試樣微粉的燒失率隨著煅燒溫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650℃到750℃燒失率從0.9%升至2.329%;750℃到800℃燒失率有一個從2.329%到3.881%的急劇上升,說明碳的氧化反應在此階段較為活躍;800℃到900℃燒失率從3.881%升至4.850%,碳的氧化反應又回歸平和穩(wěn)定狀態(tài);900℃到950℃燒失率基本沒有變化,說明碳的氧化反應已經(jīng)完成;溫度達到1000℃時燒失率降至4.493%;隨著煅燒溫度的增加,燒失率應該趨于平穩(wěn),但此處有所降低,現(xiàn)實的數(shù)據(jù)與理論不符,唯一的解釋就是SiC發(fā)生了氧化反應從而導致質量增加。氧化反應式為:
因此可以得到碳反應完全溫度范圍應在900-950℃之間,結合加熱時間最短化和成本考慮,選定900℃為最佳煅燒溫度。
3.1.2 900℃下燒失率與保溫時間的關系
圖3.2為900℃下保溫時間燒失率關系曲線
圖3.1 煅燒溫度與燒失率關系曲線
圖3.2 900℃下保溫時間燒失率關系曲線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保溫時間的增加燒失率現(xiàn)增加隨后趨于平穩(wěn)。保溫時間從1h到2h燒失率從3.9813%升到4.5938%,可能為粉體內部水分等雜質的流失并伴有部分氧化反應的進行,還需繼續(xù)保溫處理;2h到2.5h燒失率4.5938%到4.66%增大趨勢有所減緩;2.5h到3h燒失率4.66%到5.01%迅速增大,說明已經(jīng)達到碳雜質的最大化反應程度,在此區(qū)間碳的氧化反應完全進行,碳雜質完全得到去除;3h到5h首先為4h燒失率4.824%的微量降低又回升至5h時4.943%,分析可能為部分SiC的氧化或實驗本身的誤差導致。因此可以得出在900℃的最佳保溫時間為3h。
用Netzsch STA 449 C型熱分析儀在空氣氣氛下以10K/min的升溫速度升至1100℃得到DTA-TG曲線如圖3.3所示
從曲線看,50-100℃有一個小的增重,同時伴隨DTA有一個小吸熱峰,可能為最初加熱時粉體吸附周圍物質粒子造成;200-450℃、600-930℃有兩段區(qū)間明顯失重,同時伴隨著DTA曲線一個較為平緩的放熱峰,此階段即為碳的氧化反應過程直到930℃失重結束;在峰值981.8℃后開始出現(xiàn)增重,此處即開始SiC的氧化產(chǎn)生SiO2導致增重,伴隨著新的雜質產(chǎn)生,對實驗不利,因此可以得出最佳煅燒溫度應該在981.8℃之前的某個溫度點,即為實驗得到的900℃煅燒溫度。
樣品的X射線衍射的測定在D/MAX2500PC型X射線衍射儀上進行,并參考PDF卡得到粉體的物相。
圖3.3 SiC粉體DTA-TG曲線
圖3.4 原樣XRD
圖3.5 900℃煅燒3h后樣品XRD
圖3.4中可以看出,1號峰為SiO2相;2號和5號為碳單質的衍射峰,粉體中含有較多的碳雜質;3、4、6、7、8號為3C-SiC的衍射峰。
圖3.5中可以看出經(jīng)過煅燒后,原樣中的2號5號碳單質的衍射峰已經(jīng)消失,只剩下SiO2相和3C-SiC,兩圖對比可得出煅燒后碳雜質的去除效果明顯,達到了預期效果。其中SiO2相可以通過酸洗去除,在這里就不再陳述。
利用靜態(tài)煅燒法,煅燒溫度900℃,煅燒時間3h,SiC內部碳雜質得到完全去除,滿足了半導體電子等方面對于SiC應用的碳雜質含量的要求,如果繼續(xù)升溫,會導致SiC氧化產(chǎn)生更多的SiO2雜質相。
[1]王曉剛主編.SiC合成理論與技術.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
[2]陳友存.SiC與金剛石.安慶師范學院學報,1999,5(4)
[3]李世普.特種陶瓷工藝學(重排本)[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8
[4]尹博文.楊艷等.堇青石基體化學氣相沉積SiC薄膜及其性能表征[J].過程工程學報.2008.6:589
[5]Kishan Reddy N.Properties of silicate bonded silicon carbide refractories.Mater Lett,2001,47(45):305
[6]Van ZA, Heer kens CTH, Van VAHV,etal.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carbide field emitter array.Micro Eng,2004,73-74:106
[7]江東亮.結構功能一體化的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中國工程科學,2003, 5(2):35
[8]范冰冰,關莉,李凱,等.SiC組分含量對 SiC/Cu 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09,28(8):114-117
[9]田欣偉,鄧麗蓉等.β-SiC微粉中雜質碳的去除工藝研究[J].硅酸鹽通報.2010.10(第29卷第五期):12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