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 欣
對偵查終結前公訴案件刑事和解若干問題的思考
文◎熊 欣*
*海南省三亞市城郊人民檢察院[572000]
對于大部分案件,“偵查終結前”這個時間段是指從公安機關1抓獲并刑拘犯罪嫌疑人時起,到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時止,大致包括三個階段:公安機關刑拘犯罪嫌疑人至提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階段、檢察機關審查逮捕階段、捕后繼續(xù)偵查至偵查終結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前的階段。本文欲從檢察機關的視角來研究偵查終結前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由于在公安機關刑事拘留階段中,檢察機關的參與度較小,故本文重點探討后兩個階段刑事和解的相關問題。對于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后,不經呈捕直接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的,本文對此部分案件的刑事和解問題暫不作探討。
結論:隨著辦案期限的延長,羈押時間一般也相應延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達成刑事和解的積極性越高,被害人因犯罪所受到的傷害而產生的報復心理也隨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平復,故在偵查終結前的訴訟階段中達成刑事和解的成功率普通低于審查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
治安與考核雙重壓力下的求解。在實踐中,刑拘階段中達成刑事和解的成功率較低,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新刑事訴訟法出臺不久,公安機關與之相適應的公安機關內部的考核考評機制還未完全被修改、制定。而陳舊的片面的考核考評機制壓抑了公安機關促成刑事和解的積極性,過分追求批捕率、減少不捕率,甚至沒有把刑事和解納入考核考評機制中。
筆者建議,應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制定或修改相關司法解釋、指導辦案的考核考評辦法,摒棄片面追求批捕率、過度控制不捕率的不合理指標。同時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應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常態(tài)聯絡機制,就逮捕必要性、羈押必要性、刑事和解等內容進行溝通協調。
1.效率與效果追求下的求解。刑事和解工作費時費力與當前案多人少壓力大存在沖突,導致承辦人主動承擔和解工作的積極性較低。在審查逮捕階段,承辦人有7天的審查期限,但實際的辦案期限只有三至四日。在有限的辦案期限內,承擔審查案卷、制作《審查逮捕意見書》、提審犯罪嫌疑人、監(jiān)督偵查活動等職責。如果在是否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決定作出前,約見案件雙方當事人,主持和解、審查和解協議,試必要壓縮辦理其他案件的時間。
在目前案多人少的矛盾無法有效改善的情況下,筆者呼吁檢察人員樹立和解意識,克服就案辦案思想。一是深刻領會新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刑事和解具有以下積極作用:降低高羈押率,減輕監(jiān)管壓力;減少捕后不訴或判處輕緩刑的司法尷尬;減少在服刑(尤其是短期自由刑)期間交叉感染,降低再犯率;消除雙方芥蒂,避免再起沖突,促進社會和諧。故刑事和解與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二是明確刑事和解與刑事訴訟活動并不沖突。刑事訴訟以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為目的,定分止爭,修復受損利益,維護社會穩(wěn)定。而刑事和解成功則能既解“案結”又解“心結”,實現刑事司法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使刑事司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真正有機統一。
2.檢察機關扮演角色探索下的求解。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中起的作用,扮演的角色,在新刑事訴訟法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實踐中的作法大致分為以下四種:一是雙方當事人在沒有公安、檢察機關參與下的自行和解;二是在專門的調解機構組織下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和解;三是在檢察機關的主持下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四是在檢察機關受理案件后,認為符合適用刑事和解程序的,將案件交專門的調解機構主持和解,即檢調對接。這四種模式的和解成功率依次上升。
以上四種模式各有優(yōu)缺點: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模式,省時省力,但只適用于案件事實清楚,雙方當事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成共識的情況。由專門的調解機構促成的和解,其優(yōu)勢在于時間充足,調解人調解技巧高超,與雙方當事人都比較了解熟悉,易于主持并達成刑事和解,但法律專業(yè)素質良莠不齊。由于檢察機關了解案情,法律素質較為專業(yè),“立檢為公、執(zhí)法為民”的執(zhí)法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在檢察機關的主持下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成功率較高。但檢察官們普遍對于如何擺正自身角色——追訴者與調停者感到困惑,在促進雙方當事人互相諒解過程中,必須不斷告誡自己:要積極促成,但不能太主動,萬不能將一己之見強加于人。針對承辦人這一尷尬處境,檢察機關將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委托專門的調解機構主持刑事和解,即第四種模式“檢調對接”應運而生,但檢調如何對接,目前還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目前相當多一些地區(qū)(尤其是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專門調解機構沒有建立或建立不完善。
此外,就刑事和解參與者模式來看,也有以下四種模式:加害人-被害人模式;加害人、被害人及雙方親友參加模式;社區(qū)居委會或農村村委會參加模式;有雙方共同認識的人參與模式。這四種模式的和解成功率也因為參與和解程序的人員數量及法律知識的增加而依次上升。
故筆者建議,在當前案多人少的辦案壓力面前,并且基于 “和解程序必須鑲嵌在正式司法體系之內才能正常運行,和解協議無法脫離國家司法機關的最終審查”這一特點,宜采取當事人自行和解,有專門的調解組織主持或律師參與和解的更嘉,再由檢察機關審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協議,賦予和解協議一定的強制執(zhí)行力,減少當事人對和解的任意反悔。
3.法條之間沖突下的求解。在審查逮捕階段,新刑事訴訟法第79條(應當予以逮捕的情形)與第277條(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存在矛盾之處該如何處理。第277條第二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內曾經故意犯罪的,不適用本章規(guī)定的程序?!奔纯梢宰飨喾赐贫ɡ斫鉃椤胺缸锵右扇?、被告人在五年以外(或以前)曾經故意犯罪的,則可適用刑事和解程序。”而第79條第二款則規(guī)定:“……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奔粗灰缸锵右扇嗽浌室夥缸?,且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都應當逮捕。假設在實踐中發(fā)生以下情形:犯罪嫌疑人的確在五年前曾經故意犯罪,而此次犯罪也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并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但雙方當事人已達成刑事和解的,檢察機關是批準逮捕還是不批準逮捕?
筆者認為:第一,應當統一把第79條和第277條關于“曾經故意犯罪”的期限規(guī)定為五年。理由為:一是因為刑法中關于累犯的認定期限為五年,累犯應當從重處理,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皆較大應當逮捕,并且不適用刑事和解程序,即使達成刑事和解的也僅作為量刑從輕情節(jié)。二是即使不是累犯的,也將“曾經故意犯罪”的期限規(guī)定為五年,避免了將只要有故意犯罪前科的再次涉嫌犯罪(即使是過失犯罪)也一律逮捕的局面發(fā)生,符合新刑事訴訟法“慎捕、少捕”的立法原意。第二,如果既符合刑事和解條件也已經達成刑事和解,但又符合逮捕條件的,此時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檢察機關應當秉承刑事和解自愿、平等原則,和解內容合法原則進行審查。一如果犯罪嫌疑人真誠悔罪并通過已全部賠償被害人損失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的,檢察機關可以作出不捕決定。理由為,逮捕僅僅是強制措施的一種方式,不具有懲罰性。雙方當事人的已達成刑事和解,說明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已降低。二如果犯罪嫌疑人只賠償而不認罪,或者僅是“唇邊認罪”而非真誠悔罪,即使達成刑事和解協議,也不屬于真正和解,以避免“以錢抵罪”、“以錢贖刑”的結果出現。檢察機關應當作出批準逮捕決定,犯罪嫌疑人的賠償行為可以作為量刑從輕處理的情節(jié)。
4.逮捕條件不足下的求解。在審查逮捕階段,一般認為,經審查犯罪嫌疑人已構成犯罪,但情節(jié)輕微,符合刑事和解條件,可以啟動刑事和解程序。但是在證據不足不捕和不構成犯罪不捕的情況下,能否啟動刑事和解程序,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
筆者認為,第一,在不構成犯罪不捕的情況下,當事人達成和解的,則不屬于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可作為自訴案件的自行和解,檢察機關不應參與其中。第二,在證據不足不捕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在自愿、平等、合法原則下達成刑事和解協議,檢察機關可以主持并制作和解協議,確認和解協議的效力。理由為,在刑事和解中并不一定非要查清案件事實(俗稱刑事和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和稀泥”的過程),而且在某些案件中,由于證據等方面的原因也無法查清(從證據不足不捕,公安機關再次重新報捕率3之低可以證明)。故在刑事和解中證明標準應當不同于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排除合理懷疑”,而應當適用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高度蓋然性”。
5.法理與情理沖突下的求解。在審查逮捕階段,經審查犯罪嫌疑人已構成犯罪,但情節(jié)輕微,符合刑事和解條件,可以啟動刑事和解程序。但因為加害人與被害人就賠償數額無法達成一致或者加害人愿意賠償但無力賠償,而無法達成刑事和解的,此時檢察機關是否還應當堅持貫徹“可捕可不捕的堅決不捕”的原則?檢察機關陷入兩難境地,不捕有涉檢上訪的壓力,捕則違背“少捕、慎捕”的刑事訴訟立法精神。
筆者認為,第一,無法在捕前達成和解的,檢察人員不能強制達成刑事和解;第二,就案件事實、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社會危害性、悔罪表現、經濟狀況等方面綜合考量,可捕可不捕的堅決不捕;第三,同時向被害人發(fā)出《不予批準逮捕說明書》,釋法說理,“不捕不等于訴訟程序終止,構罪不捕不代表不負刑事責任”,同時制作《執(zhí)法風險預案評估》積極應對涉檢上訪。
1.捕后刑事和解主導機關的求解。捕后繼續(xù)偵查期間,檢察機關將案卷材料退還給公安機關,那么在此階段,促進刑事和解的主導機關再次發(fā)生變化,是由公安機關負責還是由檢察機關負責,還是由兩機關共同負責?筆者認為,應當以是公安機關為主導,檢察機關為輔。理由為,案件管轄權由公安機關掌握,同時檢察機關也負有對捕后案件羈押必要性的審查職責,一旦達成刑事和解則無羈押必要性,檢察機關有必要在此階段也承擔促成刑事和解責任。
2.捕后檢察機關內部跟蹤刑事和解的求解。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在捕后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xù)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如果雙方當事人在捕后繼續(xù)偵查期間達成刑事和解,應由檢察機關哪個(些)部門負責審查、主持并制作刑事和解協議,哪個(些)部門負責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新刑事訴訟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
筆者認為,根據現有檢察機關內部職權配置,自偵、偵查監(jiān)督、公訴、監(jiān)所部門都有權力審查羈押必要性,應該根據案件所處的不同訴訟階段,由不同的部門負責審查羈押必要性及參與刑事和解程序。在捕后繼續(xù)偵查階段,應當由檢察機關的偵查監(jiān)督部門和監(jiān)所部門共同參與刑事和解和審查羈押必要性,兩部門間應當通過案管部門建立信息共享、對接機制。理由為:一是偵查監(jiān)督部門在審查逮捕階段主辦此案,熟悉案情,甚至曾經參與過捕前刑事和解程序;二是監(jiān)所部門對犯罪嫌疑人的監(jiān)管表現、身體狀況、心理精神狀況等方面掌握比較全面。
3.以提高刑事和解成功率為目的下的求解。為提高刑事和解成功率,筆者認為,第一,應當將新刑事訴訟法第278條中關于刑事和解的自愿、合法性原則增加為“自愿、合法、合理”原則。理由為,在某些案件中,被害人過于注重經濟賠償的數額,出現“漫天要價”的現象。和解成功與否取決于加害人的經濟條件。即使加害人迫于無奈同意被害人的要求,但也埋下了和解后反悔的不穩(wěn)定因素,甚至有可能加深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芥蒂。檢察人員在對和解協議的內容進行合理性審查時,能夠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第二,根據不同的案由,確定不同類型案件相對確定的賠償標準。如故意傷害案,刑事和解協議的賠償標準應當根據人民法院關于故意傷害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的標準,確定在此標準以上兩至三倍以下,為合理;超出最高上限的部分則視為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