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FRONT
神話中學的正面啟示
最近兩年來,江湖上流傳的那些神一樣的中學諸如衡水中學、臨川中學已經不再新鮮了。
今年高考前一天,大別山余脈一個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小山坳里,一萬多名青年整裝待發(fā),警車開道、央視航拍、鑼鼓鞭炮齊鳴的場面令人震撼。
像一支軍隊的出征,的確,這就是一場戰(zhàn)爭,一場“畢其功于一役”、一考定終身的生死大戰(zhàn)。因而有諸多講究,如古代戰(zhàn)爭之前祭旗等儀式一樣的講究,第一輛大巴全是女生,不要前面有“難”,屬馬的同學坐第一排,強調“馬到成功”。
這是安徽省毛坦廠鎮(zhèn)一年一度的“送考節(jié)”,這樣的莊重和氣場是有益的,近年來,毛坦廠中學不斷地演繹高考“神話”:2010年,毛坦廠中學本科上線人數6039人;2011年8725人高考,本科上線6900人。2013年一萬余名考生,本科上線為9312人。而明年,上線人數應該會更高。
有人稱這里是“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每一年,近萬名復讀生及應屆生,跋山涉水來這里“打造”,因學生太多,老師必須要用擴音器上課。甚至上廁所也要講時段。
在家長眼里,這是“高考圣地”,但也有學生稱之為“地獄”,隱喻著中國高考的畸形和異化。學子們在網上宣泄著對母校的復雜情緒,有人對它很痛恨,也有人“充滿感激”。
毫無疑問,在這個瘋狂的考試時代,毛坦廠中學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有其價值的,它帶來的正面啟示至少有三點:
第一,既然高考無非是“畢其功于一役”,那么,有智慧的學校只需在高三階段照搬“毛中模式”,在毛中,這一年的考試量相當于其它學校高中三年的考試,學子從早上六點早操到晚上11點睡覺,除去中午半小時、晚飯半小時的休息,不是在復習就是在考試。這給我們的教育職能部分,尤其是初中階段的教育管理者帶來一個啟示,反正高三這一年考試這么多,何不在基礎階段讓學子輕松一點,多搞搞素質教育,煉就了一付副健壯的身體,以迎接煉獄一般的高三生活,如果都像毛坦廠中學那樣歷煉,咸魚也可以翻身考出好分數(本刊將繼續(xù)關注和刊發(fā)“毛中”的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以供行業(yè)借鑒)。
第二,同理,也給家長一個啟示,家長們再也不必糾結“小升初”擇校和上名牌中學,只要高考制度不變,“毛中模式”一定會在祖國各地層出不窮,殊不知今年江蘇某中學即打出這樣的廣告——“家門口的毛坦廠中學”,需知,“毛中”的學生大多是被當地金安一中、二中淘汰的生源。
第三,假如全國的考生都這樣復習和考試,試想,這樣的高考選拔機制還有合理性嗎?無休止的競爭下,將來高考考分會越來越高,分數的意義還有多大?它導致的結果必然是這樣,不久的將來,一本、二本的錄取線可能只差可憐的幾分,這必將帶來招生的尷尬,高等院校的生源質量、教學質量都將產生危機。
中國老百姓相信,好的東西才長久,壞的東西不會長久,這是五千年中國歷史的經驗(參看本期封面主題《歷史即素質》),這樣的學習方式,會長久嗎?
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是強調“耕也,祿在其中矣”,它教人勤奮,但不必為競爭。這樣的考試制度使人只覺生存的凄慘。這也違反了生命的自然法則。凡有生命的東西比如植物的茁葉開花,必有季節(jié)性的間歇,有間歇才有飛躍。這樣來學習,學生的知性將普遍地枯萎了。最終,上大學除了那張文憑,將變得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