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新
11月28日,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如桂披露,截至2013年6月,廣州市政府的債務余額是2593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是1973億元,以廣州1200萬常住人口來算,其人均債務已接近2萬元。
2013年7月開始,國家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全面審計中央和地方債務,由于舉辦亞運會而累積了巨額政府性地方債務的廣州市,其債務的償還情況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廣州會不會陷入債務危機,無法如約償還到期債務?對此,廣州市政府信心滿懷地表示,計劃到2016年,政府債務將比現在減少60%,屆時,不僅能做到按照政府和銀行的協(xié)議還本付息,還可能提前還本。
那么,廣州市政府還債的秘密武器是什么?賣地!自2008年以來,廣州財政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逐年加大。2013年上半年,廣州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307.1億元,同比增長2.2倍,增收212.5億元,超過上半年財政收入的50%。按這個勢頭發(fā)展下去,廣州的這點債還真算不了什么。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早已形成了通過融資平臺向銀行借錢舉債搞開發(fā)建設,又以國有土地使用權作為擔保,最后通過賣地償還債務的經營模式。正在醞釀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中,地方政府可能失去賣地的權力。根據國家審計署報告,2012年底,全國有4個省、17個省會城市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7746.97億元,占上述地區(qū)債務余額的54.64%,需償還本息2315.73億元,為當年可支配土地出讓收入的1.25倍,上述省市事實上已經“資不抵債”。
即使維持現在的土地政策不變,各地方政府傾心打造的以賣地收入為主導的財政體系也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和災難性后果。首先,該體系成為地方政府制造中國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的原動力,更大的泡沫的破裂意味著對整個經濟體系穩(wěn)定的殺傷力更大。實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讓金來償還債務,會導致其債務總量不斷增長,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后,地方政府依靠行政權力參與土地炒作,惡化了中國的投資環(huán)境,促使產業(yè)資本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越南和印度等經濟體。作者郵箱:msx060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