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勤燕 周越球
(空軍杭州航空醫(yī)學鑒定訓練中心,310013)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是一種將脫落細胞保存在液體中,并通過特殊設備將細胞均勻分散貼附在載玻片上制成涂片的技術。TCT是通過機械、氣動與流體力學原理,用全自動設備將細胞涂成均勻的薄層標本,可大大減少阻礙視線的血液、黏液和炎性細胞的數(shù)量。其由微電腦控制的氣動與流體動力系統(tǒng)用于監(jiān)視細胞采集,可使細胞移轉過程圓滿完成,從而制成細胞分散的薄層樣本。TCT可以提高宮頸病變篩查的敏感度,特別是經(jīng)TCT檢測篩查出的非典型鱗狀細胞(ASC)以上陽性病變的預測和準確性,是篩查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一種高效、便捷的方法,為臨床進行宮頸病變的早防早治和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具有極大意義。近年來筆者采用TCT法檢測了ASC以上陽性病變,并經(jīng)陰道鏡檢加病理組織學檢測的83例患者標本,現(xiàn)將相關資料作一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01—2011-07門診就診的經(jīng)細胞學TCT檢查結果為ASC陽性以上患者83例,并經(jīng)陰道鏡檢診斷加病理組織學檢測,年齡21~66歲,平均37.12歲。臨床癥狀包括:不同程度的子宮頸肥大、子宮頸糜爛、性接觸性出血及白帶異常。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及處理 受檢者取膀胱截石位,用窺陰器打開陰道,暴露子宮頸,先用棉簽輕輕擦去子宮頸的黏液,再用TCT無菌專用細胞刷在子宮頸鱗柱交界處順時針方向轉5圈以上,將采集的脫落細胞放入固定液送檢。采用DTC-08型自動薄層細胞制片機(湖北孝德利森公司)制片,95%乙醇固定10 min,巴氏染色后鏡下檢查。1.2.2 細胞學診斷 采用TBS系統(tǒng)(2001)進行判讀[1]。描述性診斷替代巴氏數(shù)碼分級式診斷,分為鱗狀細胞異常,包括:①ASC,包括意義不明確的ASC(ASC-US)及ASC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ASC-H)兩類;②低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LSIL),包括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及子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低度病變(CINⅠ)的細胞學改變;③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HSIL),相當于上皮內(nèi)中、高度病變(CINⅡ、Ⅲ)及原位癌的細胞學改變;④鱗狀細胞癌(SCC)。腺細胞異常,包括:①非典型腺細胞(AGC),性質未定,但非炎癥所致,應標明來自子宮頸或子宮內(nèi)膜;②AGC,傾向于腫瘤,應明確是否來自子宮頸管,其余則不能確定來源;③腺癌(AC),分為子宮頸管型及子宮內(nèi)膜型。來源于子宮外的各種腫瘤。
以陰道鏡活組織病理診斷為標準,TCT結果與病理組織學診斷進行對照。分析比較細胞學診斷為ASC陽性以上的病例經(jīng)陰道鏡診斷,陰道鏡下活檢與病理組織學診斷結果之間的關系。
2.1 TCT與陰道鏡擬診結果關系 83例陽性以上病例中,經(jīng)陰道鏡擬診結果如下:TCT表現(xiàn)為ASC-US者17例,其中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12例,CIN者5例;TCT表現(xiàn)為ASC-H者15例,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6例,CIN者9例;TCT表現(xiàn)為LSIL者30例,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10例,CIN者20例;TCT表現(xiàn)為HSIL者21例,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1例,CIN者20例(表1)。
2.2 TCT與病理組織結果之間關系 應用液基細胞學技術經(jīng)TBS診斷為ASC陽性以上的各級病變中,通過陰道鏡檢病理組織學診斷,隨著病變的增高,CIN的發(fā)生率升高。83例ASC陽性以上各級病變經(jīng)病理組織學診斷的比較結果如下:TCT結果為ASC者32例,其中ASC-US者17例,ASC-H者15例;而ASC-US 17例患者中,病理組織學結果為炎癥者8例,上皮內(nèi)瘤變者9例,這9例分別為CINⅠ級4例,Ⅱ級4例,Ⅲ級1例,宮頸癌0例。ASC-H者15例患者中,病理組織學結果為炎癥者6例,上皮內(nèi)瘤變者9例,這9例分別是CINⅠ級4例,Ⅱ級1例,Ⅲ級3例,宮頸癌1例。LSIL者30例患者中,病理組織學結果為炎癥者6例,上皮內(nèi)瘤變者24例,這24例分別是CINⅠ級13例,Ⅱ級8例,Ⅲ級2例,宮頸癌1例。HSIL者21例患者中,病理組織學結果為炎癥者0例,上皮內(nèi)瘤變者21例,這21例分別是CINⅠ級4例,Ⅱ級2例,Ⅲ級11例,宮頸癌4例(表2)。
2.3 TCT與陰道鏡病理組織學結果的比較 32例ASC經(jīng)陰道鏡檢病理組織診斷炎癥為14例,CIN者為18例,診斷符合率為56%;30例LSIL經(jīng)陰道鏡檢病理組織診斷為炎癥者6例,CIN及以上者為24例,診斷符合率為80%;21例HSIL經(jīng)陰道鏡檢病理組織診斷為炎癥者0例,CIN者21例,診斷符合率為100%。TCT與陰道鏡檢病理組織學診斷符合率平均為79%。TCT與陰道鏡擬診如果比較如下:32例ASC經(jīng)陰道鏡擬診為炎癥18例,CIN者14例,診斷合格率為44%;30例LSIL經(jīng)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10例,CIN者20例,診斷合格率為67%;21例HSIL經(jīng)陰道鏡擬診為炎癥者1例,CIN及癌癥者為20例,診斷符合率為95%。
表1 TCT與陰道鏡擬診結果關系
表2 TCT與病理組織結果之間關系
CIN的自然病程特殊多變,可以自然消退,也能進一步發(fā)展為浸潤癌,但與細胞學正常的婦女相比,伴有CIN的婦女發(fā)展為浸潤性癌的危險明顯增加。一般情況下,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從CIN發(fā)展到浸潤癌約需10~15年時間,這為宮頸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時間[1]。進行早期篩查,尤其早期發(fā)現(xiàn)宮頸上皮內(nèi)癌變,是降低宮頸癌發(fā)生率的關鍵。
WHO報告全球每年約有50萬宮頸癌新發(fā)病例,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為智利(15.4/10萬),其次為中國(14.6/10萬)[2]。在發(fā)達國家宮頸癌發(fā)病率明顯下降,主要得益于宮頸癌的有效預防和早診早治,其中宮頸細胞學篩查功不可沒,尤其是隨著TCT技術的出現(xiàn),通過采用符合人體結構的高效樣本采集器采集細胞樣本,并將樣本保存在專用保存液中,然后再通過全自動可控的高精度過濾技術采集細胞后自動制片,徹底克服了傳統(tǒng)巴氏涂片的缺點。經(jīng)系統(tǒng)程序化處理,細胞分布均勻,去除了血、黏液和炎性物的遮蓋,背景干凈,使閱片一目了然,異常細胞檢出率明顯提高,不易漏診[3]。
本資料83例ASC陽性以上病例經(jīng)病理組織學診斷為CIN者63例,與彭小萍等[4]報道數(shù)據(jù)相近。ASC-US的診斷可能與炎癥刺激、制片不良有關,也可能與CIN或癌有關。國外文獻報道5.30%~11.00%的ASC-US為高度癌前病變,約0.1%存在宮頸癌[5]。本資料在ASC中經(jīng)陰道鏡病理組織學診斷為CIN者18例,在LSIL為24例,在HSIL為21例。CINⅡ~Ⅲ級者及宮頸癌出現(xiàn)例數(shù)在以上3組中分別為10、11和17例。隨著TCT及TBS診斷為ASC陽性以上的分類增高的顯示,CIN的發(fā)生比例隨之增高。表明液基細胞診斷ASC陽性以上病例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其高度提示了宮頸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的可能,并有相當一部分病例是高度病變。為宮頸癌前病變的早防早治提供了切實的臨床依據(jù)。
陰道鏡與細胞學檢查是篩查CIN和宮頸癌的兩種互補方法。由于其直觀并且可以有效地鑒別宮頸病變部位,可提高CIN診斷準確性和敏感度。本文83例TCT檢查ASC陽性以上病例均通過陰道鏡檢加病理組織學診斷。陰道鏡與病理組織學診斷符合率在ASC為56%,LSIL為80%,HSIL為100%,平均為79%;與鄒倩等[6]報道接近。近年來,由于宮頸細胞學在我國大、中、小城市開展較普遍,尤其是液基薄層細胞學的應用,宮頸癌發(fā)病有下降趨勢[7]。早期宮頸病變的治療效果遠比宮頸癌的治療效果好得多,據(jù)報告宮頸浸潤癌的5年生存率是67%,宮頸早期癌是90%,而宮頸原位癌幾乎達100%[8]。本文資料通過陰道鏡檢病理組織學診斷顯示,在TCT檢測中ASC-US陽性以上的病例發(fā)生宮頸癌前病變率是較高的。特別是以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中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內(nèi)病變和高度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的發(fā)生率較高。國外文獻報道ASC-US的診斷在TCT檢查中占5%[9]。國內(nèi)多數(shù)文獻報道5.71%~7.23%[10]。由于宮頸癌有一個間隔較長的并可逆轉的癌前病變時間,為我們早期防治提供了一個空間。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重視被診斷為ASC-US的患者,目前已有眾多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檢測的陰性預測值達99%[11]。所以建議對ASC-US者應首先進行高危型HPV檢測,HPV(+)再進行陰道鏡檢查,HPV(-)則可繼續(xù)按正常人群方案篩查。因此,異常TCT檢測結果,運用高效合理規(guī)范化的篩查,遵循細胞學、陰道鏡與組織學檢測三階梯式診斷程序,及早發(fā)現(xiàn)宮頸早期病變,能有效地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
[1]豐有吉,沈鏗.婦產(chǎn)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26.
[2]陸勤燕.液基薄層細胞學在宮頸疾病篩查中的大樣本研究[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1(12):1315-1316.
[3]賴日權,張小莊.宮頸/陰道組織與細胞病理學診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8-9.
[4]彭小萍,劉繼紅,李玉潔,等.宮頸細胞學診斷未能除外高度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的不典型鱗狀細胞的臨床意義及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6(10):765-767.
[5]Morin C,Bairati l,Bouchard C,et al.Cytologic predictors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women with an ASC-US Pap smear[J].Acta Cytol,2000,44(4):576-586.
[6]鄒倩,濮德敏,周利平,等.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及TBS系統(tǒng)檢測2 635例宮頸涂片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6(4):268-270.
[7]蘇應寬,徐增祥,江森.實用婦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80.
[8]郎景和.迎接子宮頸癌預防的全球挑戰(zhàn)與機遇[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2,37(3):129-131.
[9]Davey DD,Woodhouse S,Styer P,et al.Atypical epithelial cells and specimenadequacy:current laboratory practic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program in cervicovaginal cytology[J].Arch Pathol Lab Med,2000,124(2):203-211.
[10]李隆玉,喬志強,張敏芳,等.多種檢測方法在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評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0):964-967.
[11]Wong AK,Chan RC,Nichols WS,et al.Human papillomavirus(HPV)in atypical squamous cervical cytology:the Invader HPV test as a new screening assay[J].J Clin Microbiol,2008,46(3):86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