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偉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175-01
在語文教學中,我試對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進行探索。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個性發(fā)展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致力于導。只有教師與學生協(xié)調一致,主體主導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體參與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有以下幾點做法: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xiàn)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習的最佳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同時,興趣又總是與情感密切聯(lián)系著的,反之,消極的情緒體驗則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許多教育家非常重視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作用,主張教學要依靠和利用教學材料,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學習的充沛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核心,從課文內容入手,通過各種途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與教材有關的具體生動的情境,靈活設計教學過程,吸引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如《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美麗的公雞》等。教學時,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讀、或表演,寓教學于活動中,學生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像《曹沖稱象》、《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等課文則可以用實驗演示法教學,把課文內容展示給學生看;《田忌賽馬》、《新型玻璃》等課文教學時,可讓學生上臺來當解說員或推銷員,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靜態(tài)地講解,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或動眼觀察等主體性活動中學習課文,效率更高。而《黃繼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敘事性的課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類的以寫景為主的課文,教學時,如果能利用錄像或多媒體電腦使書面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聲、光、形、色,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他們學習的興趣會更濃。 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可靈活地運用于導入、講解、總結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把握好閱讀的激趣點,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真正領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閱讀的愿望更強烈。
2指導質疑,引導探究,增強學生參與閱讀的能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質疑探究活動,將他們置于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這一閱讀過程的主要承擔者地位,讓他們體驗獨立自主閱讀的學習經(jīng)歷,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小學生學習語文也是這樣。問題和疑惑既是學生求知的興奮點,又是教師誘導學生熟讀精思的良機。激發(fā)學生自己質疑問難,并通過積極思考,討論爭辯,達到釋疑。這是比教師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舉措,不僅克服學生的被動情緒,使課堂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還能使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得到增減和提高。
3指導閱讀方法,培養(yǎng)自學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獨立性
學會學習是主體性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加強學習指導目的是想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科學性,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增強學習效果等方法給學生提供具體幫助,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性。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需能讀書,需能作文,固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把閱讀的方法內化為能力,并要做到能遷移運用,獨立閱讀。閱讀方法的指導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使學生愿意閱讀、樂于閱讀、會閱讀、善于閱讀。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效率,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歡樂,最終視閱讀為精神需求,體現(xiàn)出較強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小學生應該掌握的閱讀方法有: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寫作特點的方法、朗讀的方法、默讀的方法、閱讀課外書籍的方法等。
另外,還有"初讀→細讀→深讀→熟讀"、"讀→問→討論→總結"和古詩學習的"感知詩意→進入詩境→體悟詩情"等閱讀模式,是根據(jù)學生學習和認知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操作性很強,值得倡導。 閱讀方法的指導應以有機滲透為基本原則,即把有關的閱讀方法滲透在閱讀的訓練過程之中。以理解詞語為例:要使學生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單靠教師的講解是無濟于事的。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辨析同義詞等理解詞語的方法,并讓他們動手實踐,反復訓練,這種方法就會形成他們理解詞語、獨立閱讀的能力。遇到了生詞,即便是沒有教師的講解,學生一樣能運用所學方法自己解決問題。閱讀方法的指導方式有教師直接介紹學法、教法的滲透轉化、多次學習后的歸納、尋求到答案后的追溯等途徑。教師根據(jù)本冊訓練重點和具體課文設計相應的操作程序,讓學生一步一步進行學習,逐漸達到用不著教。
指導自學是進行學習指導的基礎與前提。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提供自學的條件,保證自學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訓練,注重合作,并加強反饋與校正,這都是主體性教學不可忽視的。 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本質意義不在于讓學生了解和記住一些閱讀方法,而在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將閱讀方法的有關知識變成學生的閱讀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般需要領悟→嘗試→運用→總結→反復實踐這樣一個轉化和遷移的過程。因此,教師"教"和學生"學"都不能操之過急,淺嘗輒止。
總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既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主體性教育對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慕影嗳司哂泻艽蟮臐摿?。這也將是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實踐、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