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一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的技術課程之一。它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宗旨,是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在信息時代,我們教師更要抓住課堂45分鐘,關注學生差異,設計靈活而巧妙的師生互動活動主題,打造真正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帶領學生在持續(xù)的信息技術應用實踐中,把握具有普遍意義的技術文化要素,體驗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學生差異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親身經(jīng)歷,立足于“學中做”和“做中學”。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生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探究、分析、設計、創(chuàng)作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能力的發(fā)展。2007年,北京市實施了高中新課程改革,新的教材、課程體系、結構、模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信息技術課程也由單一的教材變?yōu)榱吮匦藓瓦x修共6本教材,涉及到信息技術基礎、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技術、數(shù)據(jù)管理、程序設計以及人工智能六個模塊內(nèi)容。課程體系完善了,知識結構和脈絡清晰明了,還有一些教學參考資料也為我們在備課和做教學設計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有了課程硬件方面的支持,我們教師在授課時多了很多的自信,但同時,我們的課堂也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例如:一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有些減少,二是上課回答問題的學生人數(shù)減少了,三是喜歡上網(wǎng)的學生人數(shù)明顯上升了,四是小組合作意識明顯上升,但依賴思想嚴重等等。發(fā)現(xiàn)了這些變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讓我們的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參與到課堂中來呢,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這一目的呢?我想最主要還是,我們教師要關注學生思想、行為、情感等方面的差異性,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采取分層教學,要因材施教。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達到課堂效率的最大化,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走進了課堂。進入普通高中后,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從高一開始,分學段學習必修課程和部分選修課程,歷時一年。在初、高中這三年的學習過程中,信息技術教材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方法、對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認識和態(tài)度等等方面也會有一些變化,我們現(xiàn)在來做一分析:
分析:由于信息技術課程內(nèi)容、目標以及學生關注點和教師關注點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引起了現(xiàn)在的課堂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高中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關注更多的在于,這節(jié)課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否完成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的作用發(fā)揮是什么,這堂課我能否將老師講的內(nèi)容完全掌握了等等。教師則是關注,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技能的提升方面,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以及學生對于自評和他評的能力等等。
課堂上的多樣性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事實。承認學生的多樣性,理解不同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是我們要面臨的一個最重要的挑戰(zhàn)之一。我們要創(chuàng)建一個與多元文化相適應的課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尊重,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充分學習。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要想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要求我們一定要準確地把握教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課前準備,授課過程和課后反思。在這三個過程中,我們要把學生因素、學生情況放在首要地位,多分析學生,了解學生,適時的修正我們的教學設計,不斷完善教學過程,爭取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我們在做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時,通常會包括“教學背景分析”這項內(nèi)容,其內(nèi)含主要有三項: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學生情況分析和教學準備。這部分內(nèi)容放在了教學設計的首位,可見其重要性。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我們要善于了解學生,包括性格、知識水平、技術能力、合作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特點,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出層次分明,彰顯特色的師生互動活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學生能夠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這樣的教學設計,也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是一個真正的知識海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具有實踐性,有了教師在課前設計的多樣、趣味性的活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有選擇地加以應用。在教師真正授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就是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的實效,學生的自身價值是否在教師所設計的活動中有所體現(xiàn)。我們要關注學生,針對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包括:對知識的理解方面,對方法的掌握方面,對技能的思維訓練方面等等,教師要做出積極的回應,對于教學設計要沒有充分考慮的因素要加以補充,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要進行分析和研究,為什么學生會遇到這種問題,問題的來源是哪里,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并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這種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做課堂的小主人,教師則是課堂的指導者,引領者和觀察者。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并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學生學習的助推者,而不是在前面拉著、拖著我們的學生走。一旦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他就會愛我們的課程,愛我們的老師,同時更加珍惜我們的課堂,因為樂學,所以愛學。
對課堂的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成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有了對課堂的回顧,就會有教師對教學成功之處的總結以及對不足的認識。長此以往的堅持做這件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課堂教學永遠都是新的。因為有了思考,有了對教學的新認識,所以,我們才會有進步。高效課堂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某一節(jié)課的高效,某一時期的高效,我們要讓自己的課堂永遠都保持新鮮而有活力的元素,讓高效課堂在我們的教學中一直保持。在我們反思自己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學生”這個重要元素,因為他們是我們教學的主體,正是因為有了學生的差異性,才使得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了很多新鮮的血液。學生層次的不均衡,必然會帶來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的差異性。因此,“因材施教”依然是新世紀我們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掌握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用高效的教學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試用) 2001-6
[2]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指導意見和模塊學習要求 (試行) 2007-7
[3]《學會教學》 (第六版) 美·理查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8
[4]《教師如何做研究》 鄭金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12
作者簡介
程錦,女,1979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陽市淮河之濱?,F(xiàn)年34歲,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大興區(qū)“名師工作室”成員。2001年7月畢業(yè)于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歷?,F(xiàn)在北京市大興區(qū)第八中學工作12年。工作以來,本人在國家及市區(qū)級個人業(yè)務能力考核及輔導學生方面共取得百項之多榮譽。2010年,在首屆全國教育信息化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2011年6月,在大興區(qū)中學教師教學基本功考核中獲得一等獎,2012年3月,在北京市首屆高中教師課程基本功培訓和展示活動中獲二等獎。從2006年至今,參與國家、市級課題研究,并在2007年申報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的子課題--智能機器人走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本課題在中期獲優(yōu)秀成果獎,2011年3月被總課題組評為“優(yōu)秀子課題”。多篇文章在國家、市區(qū)級刊物上發(fā)表。輔導學生方面共有204人次獲獎。先后被評為“大興區(qū)骨干教師”、“信息化先進工作者”、“五四”青年標兵、“全國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大興區(qū)優(yōu)秀科技輔導員”,“五帶頭”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榮譽稱號,連續(xù)多年被評為校教學工作成績突出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