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畢沅(1730年~1797年),江蘇太倉人,字纕蘅,號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狀元。
畢沅參加會試之前,是清廷軍機處的職員。乾隆二十五年的禮部會試,他和單位同事諸重光、童鳳三都參加了考試,并且發(fā)揮得都不錯,考得都很理想。
會試結(jié)束后的兩天時間,是主考官閱卷的時間。那年的殿試,又是主考官由原來的14人減為8人的第一年,蔣溥、秦蕙田、介福、張?zhí)╅_等8個閱卷的考官有2個是大學(xué)士,6個是院部大臣。與歷次科考一樣,試卷都是密封的。閱卷大臣看到滿意的文章,就在上面畫個圈,然后以得圈多少排名次。畢沅的同事浙江余姚人諸重光不但文章出色,字也寫得漂亮,被8個主考官定為第一名。但要得到狀元的頭銜,還必須經(jīng)過皇帝的“親覽”,類似于今天公務(wù)員考試的“面試”。
皇帝“面試”就是唱名典禮,又叫傳臚,是一場非常隆重也可以說是舉世矚目的大事,只有會試前十名的進士才有資格參加這個“面試”。第一名的諸重光和第四名的畢沅理所當(dāng)然地參加了這場“面試”。乾隆皇帝當(dāng)年出的是一道與邊疆墾荒有關(guān)的“策問”題?!皟啥宦劥巴馐拢恍闹蛔x圣賢書”的學(xué)子們哪見過這樣的怪題,大多數(shù)進士都是束手無策,無能為力,能寫出幾句的也是心中沒底,胡亂應(yīng)對。只有畢沅胸有成竹,答得頭頭是道、條條在理,深得乾隆皇帝賞識。最后畢沅被欽點為頭名狀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會試成績第一的諸重光只能屈居第二,成了當(dāng)年的榜眼。
畢沅為什么能在乾隆皇帝面前答得如此之好呢?這還要從他代人值班說起。
原來皇帝“面試”的前一天,本來應(yīng)該由諸重光在軍機處值日,但他急于想知道考試的結(jié)果,便跑出去打聽,讓忠厚老實的畢沅代他值日。畢沅覺得自己的文章和字都沒有諸重光寫得好,中狀元的幾率幾乎為零,便答應(yīng)了諸重光的要求,替他值日。坐在辦公室里的畢沅一個人百無聊賴,隨手翻開桌上的文件看了起來,不知怎么搞的,他那天忽然對陜甘總督黃廷桂寫給皇帝的邊塞墾荒報告有了興趣,于是從頭至尾認(rèn)認(rèn)真真地看了一遍。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皇帝“面試”時,這個報告竟幫了他這么大的忙。
知道原因后的諸重光腸子都悔青了,沒想到因為偷懶,讓自己與眼看到手的狀元失之交臂。雖然他也進了天下學(xué)子們夢寐以求的翰林院,但他也只是被授了個編修之職,與狀元畢沅所授的修撰比起來,那可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