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留枝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6)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從人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來說,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不成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發(fā)展、完善階段。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xiàn)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
大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
眾多大學生視野開闊,關心國家和社會,關心時事政治,關注世界發(fā)展趨勢,特別是關注、思考社會熱點問題。在事關國家榮譽、國家主權、祖國統(tǒng)一等問題上,都有高度的政治熱情。對祖國和政府的認同感強烈。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所以很關心國家大事,對政治形勢具有一定的鑒別力,同時也說明當代大學生已經具備了主人翁意識。大學生對國內外事務的高度關注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自我成才意識不斷增強,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施展才華,實現(xiàn)個人價值。而且知識面廣,興趣愛好廣泛,大多數(shù)人不僅僅對自己的專業(yè)課感興趣,英語、網絡、歌曲、舞蹈等都是他們喜愛的。
新時期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當前就業(yè)難的嚴峻形勢,使大學生深刻地意識到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大學生的競爭意識。
崇尚誠信、奉獻等高尚的道德,如對當代雷鋒郭明義及各種見義勇為行為等的追崇,對社會上存在的坑蒙拐騙、唯利是圖、錢權交易、假冒偽劣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深惡痛絕。比如對“范逃跑”的不滿、對胡斌交通肇事的憤慨等足以表現(xiàn)當代大學生具有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素質。
如今的大學校園也同樣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崇尚金錢主義、利益至上,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集體觀念缺乏,用他人對自己有無利益去取舍與他人關系。這種不良的思想觀念一旦形成潮流,將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一切以金錢、利益為出發(fā)點,社會道德淪喪,人性缺失。危害的不僅是其個人,還必將危害整個社會和國家。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奉獻精神和集體意識有待加強。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成長于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生活日益提高的新時期,家庭條件相對優(yōu)越,因此也造成了他們多數(shù)個性要強,只顧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寬容之心,更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與他人相處,團結協(xié)作能力差,應對挫折能力差。如當今社會不斷出現(xiàn)青少年遇到一些微不足道的矛盾就大打出手甚至暴力犯罪,或遇到一點點挫折困難就尋短見自殺等行為。
少數(shù)大學生缺乏自律意識,沒有紀律觀念,如有些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上課時間隨便進出教室,甚至逃課;有些學生不顧自身家庭經濟條件盲目和周圍同學攀比吃喝穿用,以致額外增加家長經濟負擔等。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電腦對學生來說已不再是奢侈品,而虛擬的網絡世界可以滿足這代學生的各種設想,因此大學生網絡成癮現(xiàn)象格外嚴重。他們將網絡作為與外界溝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徑,有些學生甚至到離開了網絡就沒法生活的地步。據(jù)調查統(tǒng)計,網絡是大學生獲取社會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
大學生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尚不能自食其力,是在依靠父母供養(yǎng)的前提下處于求學階段,按理應該體諒父母家長的養(yǎng)育之恩,勤儉節(jié)約,奮發(fā)讀書來報答養(yǎng)育之恩。但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完全不顧自身條件,只顧貪圖享受,把父母辛辛苦苦得來的本應該投入學習的錢用于逛街、上網、買高端享受品等。據(jù)調查,當代大學生每月生活費中用于休閑娛樂、朋友聚會和旅游等的消費支出在其消費總額中占很大比例。從當今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可看出,過度貪圖享受的思想已經逐漸蔓延及大學校園并影響到大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
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是國家、高校和家庭全社會的責任和目標。當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自身存在的問題,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高校的任務,也是國家和家庭的應盡的職責和義務。要培養(yǎng)符合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要求的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從如下方面加以解決。
國家要大力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要明確我們黨的遠大理想和長遠目標,堅持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增強大學生對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其次,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等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關鍵時期,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將指導其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和基礎;最后,應該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在學習祖國老一輩英雄人物事跡和領略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擁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大學生自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國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起來,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的遠大志向。
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發(fā)展最重要的基地,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更要讓學生從小就培養(yǎng)正確的是非觀念、正確的為人處事方法和良好的道德標準。作為家長首先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道德觀念,而不能過分溺愛學生,對任何事情都毫無原則地縱容他們。
首先,學校應切實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主導的價值觀,我們要努力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符合青年人成才需要以及青年人心理能夠承受的價值觀。第一,要進一步挖掘、整理、闡釋馬克思主義經典價值理論,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際和高校學生思想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第二,要按照“三個代表”要求,與時俱進,在教育實踐中發(fā)展這些理論,并用發(fā)展了的價值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第三,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鑒西方價值觀,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總結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經驗教訓。第四,要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鮮活的價值觀,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為新價值觀的生長點。
其次,學校要大力加強和改善各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高校要從多方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好好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對大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單純停留在課堂講授知識上,而是必須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過感化、熏陶等各種途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念和行為習慣。教育并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也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教育要拋磚引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因此,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過提高學生的認識,幫助他們形成明確識別善惡美丑的能力,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同時,還要通過各種課內課外活動,陶冶他們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信念,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其次還應該加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學習,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地養(yǎng)成自律自省的意識和知恥改過的觀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使優(yōu)良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成為他們主動的人生追求。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有目的開展該項活動,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大學生的人生準則,激發(fā)大學生的崇高精神追求。
最后,學校應該重視和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積極占領網絡思想陣地。高校要適應和把握網絡社會呈現(xiàn)的新變化和新特點,增強時代意識,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適應網絡載體的運作特點,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學校網絡平臺發(fā)布社會主流意識和宣傳大學生中的模范事跡,提高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狀況,或建立高校論壇,使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使教師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網絡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與學生的交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fā)〔2004〕16 號.
[2]高志勇、鮑志芳:2008級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以南開大學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5).
[3]鄭少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方法研究[M].大連海事學院出版社,2006.
[4]管永前、周成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問題與對策——來自北京部分高校的調查[J].晉中學院學報,2008(5).
[5]吳琪:大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1).
[6]林文強: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
[7]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編。新世紀高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與實踐[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彭時敏:當代大學生炫耀性消費原因探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