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距離輸水管道由于沿線地形復雜,地質情況多變,存在管道抗浮驗算,彎管支墩設計,地基處理等諸多結構設計問題,本文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了合理實用的結構處理方案。
【關鍵詞】 給水工程;結構設計;管道抗??;水平支墩;管道基礎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芳畈水庫至城區(qū)應急供水工程包括取水工程和引水工程兩部分。其中取水工程采用泵船取水,配備三臺水泵,兩用一備;引水工程采用DN700(k9級T型接口)球墨鑄鐵管和碳鋼管,輸水管道從水源地芳畈水庫開始,沿芳新線、S243省道、城關鎮(zhèn)長征南路、澴河西路進入大悟縣老水廠,通過已鋪設界牌水庫至大悟縣城引水管道進入二水廠。管道總長約23公里,沿線多次穿越河道、S243省道和復雜地形及不良地質地段等,存在諸多結構安全問題,現就本工程設計施工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結構問題予以探討。
1. 管道抗浮驗算
2. 水平彎管支墩設計
上式中,為支墩抗推力側的被動土壓力標準值;為支墩迎推力側的主動土壓力標準值;為水平向支墩滑動平面上摩擦力標準值;為支墩抗滑穩(wěn)定性抗力系數,不小于1.5;為水平向支墩承受截面外推力對支墩產生的水壓合力標準值;為土壤內摩擦角;和分別為地下水位以上的原狀土重度和回填土重度;和分別為支墩底和支墩頂在設計地面下的深度;和分別為支墩被動土壓力和主動土壓力側支墩長度;為支墩的重量;為支墩頂部覆土的重量;為土對支墩底部的摩擦系數;為管道接口設計內徑;為管道設計內水壓力;為彎管角度。
3. 復雜環(huán)境下的管道基礎處理
3.1. 含淤泥層的管道地基處理
管道底部淤泥層不厚時,可將淤泥層挖除而換以砂礫石、砂墊層;淤泥層較厚時,不宜采用換填法,在流砂現象不嚴重的情況下,可采用拋填塊石的方法。塊石擠入淤泥中,以增大淤泥的密度,增強地基承載力;同時,塊石在管溝內形成一個整體,增大了支承管道的面積,使單位面積基礎受管道傳來的壓力大大減小,能有效防止基礎和管道沉降。塊石宜采用大塊和堅硬的,杜絕采用風化石。這種地基處理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不清理管底淤泥,能避免塌方,施工簡單。本工程遇到的淤泥地基為原來的水田、水塘被人工填土覆蓋,淤泥層厚度為1m~3m?,F場采用人工拋填塊石鋪滿整個溝底,然后進行夯實,同時在溝槽邊開挖集水坑,將塊石夯實擠出的泥漿水用人工或水泵排走,塊石之間的縫隙則以砂礫石或砂填充,最后在塊石上澆筑一層厚度為0.15m的C20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鋪設管道。
3.2. 斜坡路堤上的基礎處理
本工程管道很多地方埋設在省道的路堤上,局部地方的路堤比較狹窄且坡度較陡,路堤邊緣也沒有護坡,直接開槽埋管可能存在安全問題,特別是在雨季,路面上的積水沖刷路堤上的管道基礎,可能出現管道架空甚至滑移等,對輸水管道的安全產生嚴重不利影響。對于這種局部不利情況,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作為基礎架設鋼管,每隔10~12m設置一支墩,明敷鋼管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本工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歷時百余天基本完工,在全線管道水壓試驗合格后,于2013年1月底正式通水,為大悟人民春節(jié)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受到了建設方和大悟人民的一致好評。通過管道水壓試驗和正常供水期間的觀測并未出現結構安全問題,說明在本工程中采用的結構設計方案是實用可行的,為長距離給水管道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手冊》(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2]《給水排水工程埋地鋼管管道結構設計規(guī)程》CECS141:2002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2003.
[3] 《柔性接口給水管道支墩》10S505 中國計劃出版社,2010.
[4]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268-2008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5] 楊育紅.中國給水排水,第28卷第16期.市政給水管道柔性接口支墩優(yōu)化設計.
[6] 李慧梅,陸景慧,田韶英等. 特種結構,第24卷第2期.不同規(guī)范結構抗浮安全系數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