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鋼琴藝術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載體,自從進入中國以來,就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發(fā)展。在理論學界和藝術界產生一種“民族鋼琴藝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論,其中涵蓋了民族的鋼琴創(chuàng)作、民族的鋼琴演奏、民族的鋼琴教學等諸多領域。鑒于此,對于傳統民族的鋼琴藝術形式和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深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也是積極發(fā)展民族鋼琴藝術創(chuàng)新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鋼琴藝術 藝術分析 民族藝術 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鋼琴藝術民族化特征的逐步顯現,在鋼琴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多地融入了諸多民族特性,這已經成為人類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共同追求的目標。在當前藝術發(fā)展的情況下,將其作為發(fā)展鋼琴音樂等其它類型藝術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看待鋼琴藝術中的民族化作品創(chuàng)作,其中,在改編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更好演奏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民族作品,既能夠促使鋼琴音樂藝術所能夠塑造出來的具有強烈詩情畫意的民族化美妙場景,同時又能夠具有原來曲目的經典特征,已經成為鋼琴藝術學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 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特征
首先,具有鋼琴藝術民族化的線性旋律特征。對于西方的鋼琴藝術文化來說,其中,具有鋼琴藝術的立體特征、多聲特征、思維特征,有的時候欣賞鋼琴藝術的音樂結構感到隨意性的成分和特征,從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說,經過重新組合的手法,由于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現實的歷史條件,采取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手段,已經構成了相對比較傳統的線性特征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融入鋼琴藝術之中,加入民族的各種傳統的因素,采取的是線性的思維對心中情感進行充分表達。中國的語言風格屬于平仄多變型的,也屬于抑揚頓挫型的,還屬于聲調變化型的,能夠根據鋼琴藝術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而采取完全不同的鋼琴藝術的詞義,上述因素使得傳統的鋼琴藝術音樂呈現單音化的發(fā)展趨勢。
其次,具有鋼琴藝術民族化的獨奏曲目特征。對于鋼琴藝術民族化進程中的傳統民族樂器和民歌來說,采取創(chuàng)新的方式和渠道將其成功改編為鋼琴藝術的獨奏曲目,將社會上喜聞樂見達到民族的、傳統的、經典的曲目,將其改編為符合鋼琴藝術發(fā)展和演奏特征的民族化曲目。以《夕陽簫鼓》這個典型曲目為例,很好地實現了中國傳統民族的音樂藝術和美學思想。在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領域的突破和探索,這樣的經典曲目不勝枚舉,這些都已成為加快推進中國傳統民族的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構成部分。
再次,以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賀綠汀所寫的《牧童短笛》作為主要經典代表,所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目具有較為典型的民族韻味和特征,能夠有效、集中地展示出具有傳統特征的音樂美學和音樂審美的高尚情趣。在其中旋法結構實現了有效的靈活運用,將牧童的鮮活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和勾勒出來。
最后,具有鋼琴藝術民族化的模仿應用特征。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特征,對于中國傳統民族的鋼琴藝術來說,已經體現出了一種清淡色調、旋律跌宕、感情奔放、線條旋律等諸多顯著特征。與此同時,需要及時融入中國傳統民族的藝術審美思想和思維,這些都是實現民族化藝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
二 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歷程
影響較大的作曲家丁善德在1945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春之旅》,標志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開始前進,其中《序曲三首》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鋼琴藝術的民族化過程也是對民族樂器進行高度模仿和借鑒的過程,在這個完整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增強中國傳統民族鋼琴藝術的濃厚色彩。在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進程中,這是由于西方傳統鋼琴曲式更加偏重和注重的是鋼琴音樂所具有的較為典型的理性思維特征,有的民族鋼琴藝術的旋法結構在鋼琴藝術民族化過程中具有呼應、對答、重復等特征,堅持由點及面有序地進展鋼琴音樂和樂曲。更加講究的是宇宙的變換、外界的流動、心境的變換等諸多的關鍵因素的時空現實感受的重要方式方法??v觀我國的鋼琴藝術音樂在民族化發(fā)展的主要歷程,主要可以簡單地進行如下分析。1709年,出現了第一個鋼琴,到19世紀,鋼琴進入了我國,西歐鋼琴藝術此時逐漸進入了較為浪漫的黃金階段,中國鋼琴音樂的崛起比歐洲要晚百余年。桑桐根據民歌創(chuàng)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是第一首復調旋律結合的民族作品。此后,蕭友梅、趙元任、黃自等一批著名的大家為民族風格作品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作曲家不斷為風格的民族音樂發(fā)展探索和實踐,追求改編的路線研究民族音樂,用西方技法創(chuàng)作,將民族的風格做新的探索。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逐步進入了繁榮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中國的鋼琴曲被允許繼續(xù)發(fā)展和生存,在此出現高水平鋼琴的改編曲,如王建中、儲望華改編的《瀏陽河》、周廣仁的《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陜北民歌鋼琴獨奏曲》、《百鳥朝鳳》;崔世光的《松花江上》;陳培勛的《平湖秋月》;劉莊、殷承宗的《十面埋伏》;黎英海的《夕陽簫鼓》等。鋼琴的改編曲也就隨之到了一個頂峰階段。殷承宗等作家進一步將鋼琴加入到流行革命歌曲的演奏,經常貫穿于鋼琴藝術全曲,積極嘗試著將京劇的曲調以及鋼琴的表現手法一起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其做成京劇唱腔鋼琴的小曲,分門別類,針對不同階段鋼琴藝術的民族化教學目標,與我國古典藝術結合,有了新韻味的美學重要價值。
三 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實踐
創(chuàng)新實踐是實現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必由之路。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傳統民族鋼琴藝術的旋法結構來說,我國鋼琴藝術民族化取得了更加長足的發(fā)展進步,眾多的具有民族顯著特色的鋼琴藝術曲目相繼問世。主要原因就是在于鋼琴藝術的民族化演奏、鋼琴藝術的民族化技巧、鋼琴藝術的民族化音色、鋼琴藝術的民族化裝飾、鋼琴藝術的民族化踏板等諸多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和突破,具有鋼琴藝術民族化的旋法結構特征。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有:《快樂的日子》、《情景》、《鋼琴復調小品八首》、《二人轉的回憶》、《巴蜀之畫》、《青年鋼琴協奏曲》、《黃河鋼琴協奏曲》等諸多經典作品,其中,有許多的經典鋼琴藝術樂曲來源于傳統民族的優(yōu)秀題材,這種特征和方式,共同構成了民族的鋼琴藝術音樂的顯著特色和特征。例如:《快樂的日子》、《蘭花花》、《梅花三弄》、《廟會》、《巴蜀之畫》等。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理解,鋼琴藝術民族化創(chuàng)新的道路在中國的發(fā)展是越來越寬廣和越來越堅定,甚至做到了許多經典的鋼琴藝術作品享譽全世界,贏得越來越多的殊榮,努力做到鋼琴藝術民族化和民間歌曲演唱風格的虛實結合和剛柔相濟??v觀中國鋼琴藝術演奏的民族化藝術實踐的發(fā)展歷程,嘗試把原有民間調編成鋼琴的風格曲目。在新文藝方針指導下,趙元任、黃白都是創(chuàng)作民族歌曲的大家,音樂鋼琴的創(chuàng)作由原曲的改編逐步發(fā)展為創(chuàng)作道路,許多題材風格的作品大量涌現。特別是在民族化鋼琴音色的處理方面,通常采取民族樂器等方面的較強的模仿進一步強化鋼琴藝術民族化的特征,其中鋼琴藝術的裝飾音也能夠隨時根據不同的民族樂器演奏。他們注意和聲的風格,寫出一批具有中國濃厚風味的作品。同時,我們也要高度關注鋼琴藝術民族化的中國鋼琴藝術的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將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顯著特色進一步突顯出來。與此同時,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的演奏風格和特色,也逐漸吸引了來自世界其他國家著名鋼琴家的高度關注。例如,李嘉祿編寫的《鋼琴表演藝術》、周銘孫編寫的《鋼琴考級與鋼琴教學》等不勝枚舉。這是因為中國的鋼琴藝術教學也逐漸步入民族化特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道路。我國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有了大發(fā)展,世界上眾多理論家、學者、演奏家、作曲家都在不斷地研究中國的作品,所取得的成績領世界矚目。中國的鋼琴藝術教育教學始終堅持“因材施教”的傳統方法和傳統理論,始終處于核心重要的位置,是創(chuàng)造性開展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關鍵所在,進而,開展鋼琴演奏的不斷變化,精心編寫具有鋼琴藝術民族化特色的優(yōu)秀教材,足以看出我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和演奏取得的顯著成績。大家需進行不懈奮斗,使鋼琴的作品占有自己獨特的地位。中國的鋼琴作曲家最初和西方音樂接觸時,學生學琴的生涯里,真正是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有我國獨特民族風格的鋼琴作品數量不多。
四 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問題
當前,在積極推進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chuàng)新道路的過程中,需要更加關注和注意把握好幾個較為重要的現實問題。需要重點把握好民族化的發(fā)展方向,因為民族化的方向直接決定著鋼琴藝術民族化的水平和程度。在同仁的大力支持之下,又把民樂伴奏京劇的傳統表演轉移到鋼琴演奏上,實現了鋼琴和古典藝術的結合,《紅燈記》這部作品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伴隨著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表演形式和演奏的藝術,這是藝術進入成熟階段重要的標志,以其更加鮮明的民族化特征和民族化的特色,允許進行公演,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這種做法得到人們的效仿。將各民族生活的習俗、藝術的個性充分展現出來,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是藝術的成功支點。在鋼琴的演奏和創(chuàng)作、研究陷入低谷的時候,嘗試作曲的大家有儲望華、郭志鴻。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勞動方式和藝術的審美情趣都不相同,鋼琴音樂在表達的時候,作品個性迥然不同。打破以往人聲抒發(fā)和表達的表現形式。這些鋼琴作品是作曲深入民間采風,將民族的文化進行尋根創(chuàng)作,民族精神得到極大的表現,改編卻進入繁榮發(fā)展時期,民族精神是整個民族的發(fā)展支柱。鋼琴藝術實現民族化,靈感實現創(chuàng)作,表現人民習俗和生活,表達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這時期改編基本是把原曲直接移植鋼琴曲上,杜鳴心的《紅色娘子軍》出現后,曲目的改編才逐步有了一點兒的新意。劉莊等集體把《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改編成了鋼琴協奏曲,定名為《黃河》,通過協奏曲手法的恰當使用,成為特定歷史階段的主要任務,由殷承宗獨奏,中央樂團演奏,李德倫作為主要指揮,直接將完整民族的音樂和作品改編。這些經典作品的成功演出,原生態(tài)歌調素材創(chuàng)作,能夠有效表現出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團結統一、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精神,運用了獨特的鋼琴技巧,給我國的鋼琴樂發(fā)展增添了嶄新的一筆,民族音樂的素材重新進行了組織和整理,原來內容充分得到展開,鋼琴的創(chuàng)作也多了一種主要創(chuàng)作手段。民族感情得到極大的表達,使音樂產生靈動的力量,能夠體驗傳達情感是人類審美活動和科學活動存在明顯區(qū)別的地方。鋼琴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一種獨特的手法,將各族細膩、真摯、質樸的情感展現無遺。音樂有靈感,用心體驗,便能挖掘出有內涵,令人震撼的部分,這既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文化廳2012年度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音樂的主旋律:愛國主義精神”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8004。
參考文獻:
[1] 卡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fā)展》,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版。
[2] 洛奏:《鋼琴的故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辛豐年:《鋼琴文化三百年》,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4] 魏廷格:《關于中國鋼琴藝術的概念及其理論研究概述》,《鋼琴藝術》,2001年第2期。
[5] 孫天彪:《北疆戲劇論集》,中圓戲劇出版社,2001年版。
[6] 張葆成:《黑土戲劇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 [美]貝內特·雷默,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8] 金兆鈞:《關于“原生態(tài)”和“學院派”之爭的觀察與思考》,《人民音樂》,2005年第4期。
[9] 滿都夫:《論民族民間音樂的美學本質》,《中國音樂》,2000年第3期。
作者簡介:王序,女,1979—,河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單位:黑龍江東北農業(yè)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