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悲悼》是美國“現(xiàn)代戲劇之父”尤金·奧尼爾創(chuàng)作中期的一部重要劇作。本文對《悲悼》的女主人公萊維妮亞這一形象進行精神生態(tài)解讀,認為清教、扭曲的愛欲和膨脹的欲望是造成其心理異常和精神變態(tài)的原因,指出現(xiàn)代人精神問題的產(chǎn)生應(yīng)引起全人類的關(guān)注。
關(guān)鍵詞:萊維妮亞 精神生態(tài) 精神異化 欲望
中圖分類號:I106.3 文獻標識碼:A
《悲悼》是美國“現(xiàn)代戲劇之父”尤金·奧尼爾創(chuàng)作中期的一部現(xiàn)代心理悲劇,它是奧尼爾最喜愛的一部作品,稱之為“該下地獄者的三部曲”。三部曲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由情感引起的家庭悲劇。孟南家的女兒萊維妮亞是一個被欲望蒙蔽了心靈的惡毒女人。她從小得不到母愛,誤將父親視作情感的維系;她嫉妒母親的美貌,和弟弟奧林一起殺死了母親的情人,替父親報了仇,并最終導(dǎo)致母親的自殺;她挑撥弟弟奧林和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了弟弟的自殺。當家人一個個悲慘地離開了人世,萊維妮亞才如夢初醒,幡然醒悟。萊維妮亞自小受到清教主義生活方式的影響,嚴肅而刻板,她把自己任性的需求強壓在冷酷的外表之下。而當這些欲望有了釋放的土壤時,她邪惡的精神世界就暴露在了觀眾眼前。
在解析人類所面對的生態(tài)困境時,西方思想家歐文·拉茲洛說:“人類的最大局限不在外部,而在內(nèi)部。不是地球的有限,而是人類意志和悟性的局限,阻礙著我們想更好的未來進化?!崩澛逅傅膬?nèi)部局限是心理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是應(yīng)被首要考慮的。他還將宗教沖突放在其他的因素比如社會歧視、種族主義、性別因素等之先來考慮,充分說明了他認為宗教對人的精神影響是巨大的。
一 壓抑和痛苦:清教主義影響下拘謹?shù)呐?/p>
《悲悼》表達了奧尼爾對于清教主義理想的譴責。清教主義接受卡爾文教教義,提倡勤儉節(jié)省,反對奢華縱欲。要求人們勤勉和節(jié)儉,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努力地減輕上帝對自己的懲罰。萊維妮亞這一形象在具有壓迫之勢的清教影響下,為恪守教義而拒絕將自己作為女性之美的一面展示出來,這是可以被觀眾所理解的,但是清教對于她的心理傷害卻是極具破壞性的。她是一位二十三歲的女性,正值青春年華,擁有高挑纖瘦的身材,卻被裹在一身黑衣下面。歡笑、幸福、高興和美麗是清教社會所害怕和憎惡的情感,這些在萊維妮亞身上也絲毫不見蹤影。她小心地將自己的情感和美麗掩飾在像面具一樣蒼白的臉和樸素的黑衣之下,甚至連走路和行動的姿勢都像是一個視察自己統(tǒng)御下的人和事的男人的樣子。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模樣怪異,不如母親那般美麗。當她跟彼得談?wù)搻矍闀r,抵觸是她的第一反應(yīng)。清教教義教導(dǎo)她愛情是原罪,男人對愛的向往是下流的。她對彼得說:“我不懂什么是愛,我也不想懂,我討厭愛!”彼得曾向她求婚,她很抵觸。她說:“我不能嫁人,彼得!我得待在家里,父親需要我!”萊維妮亞的自我約束是對人性的違背,對本能的壓抑。
表面看來,作為一個清教徒,萊維尼亞恪守教義,清心寡欲。事實上,她是一個令人同情的清教犧牲品,清教把她這樣一個年輕的淑女變成了愁苦、冷漠、邪惡的病態(tài)女人,她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扭曲了。她唾棄愛情和婚姻,傾其一生都在徒勞地通過模仿男性的陽剛來拯救欲望,以期慰藉自己的靈魂。但是,如果去深入了解她的內(nèi)心,就會發(fā)現(xiàn)隱藏在其靈魂深處的真實欲望。
二 愛欲的扭曲:戀父和弒母
在《歸家》和《獵》這兩部里,萊維妮亞與其美麗迷人的母親之間的戰(zhàn)爭如火如荼。她一直著裝樸素,發(fā)型古板,風采盡失;觀眾所見是一位胸部平平、肢體僵硬如男子的女人;相比之下,母親則美麗優(yōu)雅、楚楚動人,深得男性的青睞。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劍拔弩張。自出生起,她從未得到來自母親克里斯蒂娜絲毫的愛,甚至于認為自己的出生對于母親也是不得已和厭惡的。戰(zhàn)爭把她和父親分開的多年以來,她一直痛恨母親并與之水火不容,兩人經(jīng)常惡語相向,而后便是長時間的冷戰(zhàn),并無半點心靈交流。
弗洛伊德認為,就像男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會發(fā)展為伊底帕斯情結(jié)一樣,同樣的事情也會在女孩子那里發(fā)生。“女孩常常迷戀父親,想推翻母親,取而代之,甚至在早年表現(xiàn)出撒嬌癥狀,而流露出女性特有的誘人媚姿及藝術(shù)。”
萊維妮亞的戀父情結(jié)與她對母親的怨恨是相伴而生的,兩者都源自幼時母愛的缺失?!稓w家》一幕里,父親一出現(xiàn)在萊維妮亞的視野,她便跑過去抱住他,激動地親吻他,并把臉靠在父親的肩膀上,幸福地流下眼淚。父親回來后,她像士兵聽命運于將軍那樣走路以期贏得父親的注意。到了就寢時間,萊維妮亞也遲遲不肯離去。她對父親說:“爸爸,別擔心,我會一直照顧你的!”這種種表現(xiàn)表露了萊維妮亞對于父親的非同尋常的感情。她愛父愈深,就憎母愈切。她以一個女人愛男人的方式愛著自己的父親,服從于父親,對父親撒嬌。這并非一個二十三歲的女人應(yīng)有的對父親的愛。她似乎陷入了泥沼而不愿自拔。她嫉妒母親跟父親在一起,甚至徘徊于母親的臥室前偷聽父母的談話。當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插身于他們的二人世界時,她滿懷醋意痛苦地自言自語道:“我恨你!你把父親的愛也搶走了!當我出生時,你就把所有的愛都搶走了!媽媽!你怎么這樣對我?……爸爸,你怎么能愛著她這樣無恥的賤人呢?我受不了了!我再也受不了了!”
次日,她便親眼看到父親死在了母親的床上。這時的萊維妮亞便決定謀殺布蘭特(母親的情人)以報仇雪恨,此舉也導(dǎo)致了母親的精神崩潰和自殺。不過,萊維妮亞的戀父情結(jié)只是她意欲掩飾自己種種欲望的表象而已。
觀眾很快在《獵》和《祟》兩部里看到萊維妮亞對男人的渴望進一步顯露了端倪。父親并非萊維妮亞要跟母親爭奪的唯一對象,母親的情人布蘭特也在萊維妮亞的心中點燃了嫉妒的火焰。萊維妮亞在向彼得表露性沖動時無意喊出了布蘭特的名字而表露了其對母親的情人的隱秘欲望。她一心謀求取代母親成為布蘭特的情人,父親的妻子和奧林的母親。其貪孌的私欲是其弒母的真正動機,她是殺害母親的真正兇手。
萊維妮亞的弒母行為不僅僅是其報復(fù)心理的發(fā)泄,也是其細心掩藏的欲望的表露。艾·弗洛姆曾說:“利己者沒有愛別人的能力,這是對的,但他們同樣沒有能力愛自己?!比R維妮亞對家人所做的一切也充分說明了當一個人被欲望所蒙蔽雙眼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切。
三 精神的異變:欲望的膨脹和理性的缺席
父親死后,萊維妮亞如愿以償成了孟南家真正的主人,母親克里斯蒂娜和弟弟奧林都成為了她的掌中之物,他們時刻受到萊維妮亞的嚴密監(jiān)視。她逼迫母親結(jié)束與布蘭特的關(guān)系;她利用奧林的性格弱點成功使其在謀殺布蘭特一事中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并誘使他怒殺了母親的情人;她使用軍事命令化的方法使奧林在家中聽命于自己,將奧林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放任其自殺,但她卻從未因為自己行為后果而讓愧疚和負責感占據(jù)自己的內(nèi)心。這些瘋狂的行為背后,觀眾看到了一顆扭曲的心,一種失衡的精神生態(tài)。她的精神即“內(nèi)部自然”呈現(xiàn)出一種嚴重的病態(tài)。
魯樞元說:“健康,并不僅僅只局限在身體的生理方面,人們往往忘記了守護自己心理的健康、精神的健康,這其實要比僅僅維護身體的健康困難得多。”萊維妮亞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是心靈卻是邪惡的,她是一個欲望遠遠超越理性約束的瘋狂的女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嚴重失衡的典范。美國學者Larry Arnhart說過:“在爭取美好的人生的過程中,理性和欲望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理性,我們不能更好地使我們的欲望得到滿足,而沒有欲望,理性就會缺少正確思考和行動的源動力。”萊維妮亞的精神世界正是缺少理性的存在。她放任自己的各種欲望占據(jù)自己的意識,為了達成目標不擇手段。相比之下,萊維妮亞是比奧林更為冷血的殺人犯。奧林為了活命在戰(zhàn)場上殺死敵人,而萊維妮亞卻是親手將至親的家人看做自己的不共戴天的敵人,把家庭變成了血淋淋的戰(zhàn)場,把親人一個個送入墳?zāi)?。幾乎沒有詞匯可以用來描述她這種瘋狂的行為和變態(tài)的心理,這是精神的異化。
四 夢想幻滅后的心靈救贖:獨居和思考
第三部《祟》里,在奧林葬禮的那一天,萊維妮亞又恢復(fù)了以前穿黑衣的模樣,身材瘦削,胸部平平。她的笑容空洞,神采不復(fù)。由于黑茲爾的威脅,萊維妮亞最終拒絕了彼得的求婚。她向彼得坦白了自己在島上色誘了一個男人并與之發(fā)生了關(guān)系,這使彼得退縮并永遠離開了她。她最終決定面對自我和拷問靈魂。
《悲悼》三部曲的結(jié)局在觀眾的心里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萊維妮亞在其以后與孟南家的鬼魂一起度過的漫長歲月里,她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是的,萊維妮亞會獨自居住在孟南家的宅子里過著修女般的生活,她會跟那些逝去的孟南家的魂靈們進行心與心的對話,會對他們也會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她的內(nèi)心也一定會對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她曾在發(fā)現(xiàn)媽媽的通奸之事時感到不知所措,曾為父親之死復(fù)仇,也成功挽救了家族的榮譽,而現(xiàn)在是該思考自己對與錯和人生意義的時候了。她會發(fā)現(xiàn)她幾乎對自己一無所知,她需要多了解自己。她的那些統(tǒng)治了她的意識的信仰和情感已經(jīng)使她的人生沒有半點意義;她必須學習如何表現(xiàn)謙卑和尊重他人。萊維妮亞最后選擇與孟南家的鬼魂生活在一起,不僅表明了她勇于接受懲罰的決心和勇氣,也表明了她對孟南家族命運的抗爭和自我心靈的救贖。
五 結(jié)語
萊維妮亞是奧尼爾筆下一個高大豐滿的形象。她渾身上下充滿了亢奮和欲望,在青春年華時卻被壓抑;到了成年時期,她用扭曲和變態(tài)的方法去尋求滿足,甚至不惜用家人的生命去換取,這樣的行為遠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弗洛伊德認為,“要想控制像性本能這樣強烈的沖動,恐怕把一個人所有的精力都耗盡,也難以辦到,……對于那些性欲似火的年輕人來說,做到這一點就更是難上加難。至于其他人,則要么是犯罪,要么是陷入心理癥?!比R維妮亞顯然是屬于后一種的。當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她便從破壞別人的幸福中獲得短暫的歡愉,這是一種病態(tài)的精神征兆。尤金·奧尼爾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會悲劇、家庭悲劇,又是現(xiàn)代心理悲劇。奧尼爾通過對萊維妮亞這一美國式的厄勒克特拉進行重新塑造,使其對現(xiàn)代人具有了精神價值上的警醒意義。
參考文獻:
[1] Alexander,Doris.Eugene O’Neill’s Creative Struggle:The Decisive Decade,1924-1933.PA: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
[2] Arnhart,Larry.Darwinian Natural Right:The Biological Ethics of Human Nature.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3] [德]黑格爾:《美學》,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版。
[4] 劉蓓:《生態(tài)批評:尋求人類“內(nèi)部自然”的回歸》,《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 劉文良:《范疇與方法:生態(tài)批評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劉文良:《精神生態(tài)與社會生態(tài):生態(tài)批評不可忽視的維度》,《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2期。
[7] 劉永杰:《當代美國戲劇的生態(tài)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8] 魯樞元:《精神生態(tài)與生態(tài)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9] 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 朱鵬杰:《范疇與體系:中國語境下的精神生態(tài)批評研究》,《鄱陽湖學刊》,2010年第4期。
[11] [美]尤金·奧尼爾:《奧尼爾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12] [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 [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shù)》,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14] [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趙東霞,女,1978—,河南登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英美文學,工作單位:河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chǔ)部英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