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筆者通過對黃庭堅建造宜賓流杯池的文化背景與造園理念的分析,提煉出園林意境形成的條件要求。本文從古典園林的建造構景角度出發(fā),以宜賓流杯池景點為研究對象,分析論證其物境與人文的相互關系,對當前快速城市化的時代背景下為實現(xiàn)詩意棲居的“中國夢”尋求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黃庭堅 流杯池 意境圖式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黃庭堅其人其事,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他的“奇崛勁瘦”的詩詞與“精妙尚意”的書法,卻鮮有人知其建造園林的歷史與成就。當年黃庭堅謫居宜賓時于宜賓城北岷江之畔的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仿《蘭亭集序》意境“曲水流觴”建造的宜賓流杯池景點歷經(jīng)千年而景觀優(yōu)美,意蘊深遠。如同王羲之的蘭亭、司馬光的獨樂園、趙孟頫的蓮花莊、杜甫的草堂等文人別業(yè)一樣,都是古代文人大儒留給后世的寶貴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
一 文化造園與流杯池的誕生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史,其建造者多是飽學詩畫的文人雅士,他們建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棲身的山水之所,更是一方精神的林泉之境。其核心是以自然情趣與文化精神相融合,以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求和詩情畫意的意境審美為特征,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受,以有限的空間,表達無限的意象。當他們仕途受挫,人生失意時,就山水林泉的自然秉賦給了他們拂拭心靈的機會和場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從而精神曠達以至心無牽掛。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北宋著名大詩人、大書法家,因仕途受挫而謫居戎州(今宜賓),前景迷茫而又滿懷憂患,于是,在岷江之畔的風景秀麗之地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觴曲水”意境,鑿石飲水為池,故而得名“流杯池”。這塊長不過100米,寬不過10丈的小微“風水寶地”堪稱景觀奇跡:前臨岷江,左倚天柱山,一巨石如鬼斧神工從中劈裂,形成一道東西走向的天然峽谷,高約15米,長52米,寬7米?!傲鞅亍币缻{谷之勢鑿于谷底中部,呈九曲形,四周置石凳,谷底小溪經(jīng)九曲盤池后沒入石逢中。谷頂古樹虬根,盤龍錯節(jié),遮天蔽日;谷底池水清洌,微波輕漾,景色幽靜。對于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黃庭堅而言,這里遠離塵囂,遠離凡俗,在這里,可以山水為友,與林泉相樂,輔以五糧“姚子雪曲”于“曲水流觴”的意境中“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互相酬唱,觥籌交錯,磨礪詩歌,于此風雅情境之中,黃庭堅留下了《安樂泉頌》、《苦筍賦》、《荔枝綠頌》等華章傳于后世。
自宋以來,后人為紀念黃庭堅,相繼在流杯池周圍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樓”、“山谷祠”、“吊黃樓”等建筑。而“流杯池”兩邊崖壁上也留有眾多名人大儒的筆墨丹青。本文論述的對象即黃庭堅謫居宜賓時所建造流杯池景點而非現(xiàn)在的流杯池公園全貌。
二 意境概說
關于“意境”,較系統(tǒng)的闡述是在唐代,但其根淵卻始于老莊哲學,是佛家乃至傳統(tǒng)中國畫、中國詩、中國國林的最高境界。中國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園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綜合關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發(fā)的境域事物之外,是人與自然的溝通和交流,是主觀的“情”融匯于客觀的“景”之中。這種意境貴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即所謂“巧奪天工”,既不是純自然,也不是全憑人的意志,自然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人工是自然化了的人工,或“因情設景”,或“見景生情”,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由于人具有思想、感情,因而人們所見到的自然界的山水風雨、花草樹木也都可能被賦予人的感情。給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從而引發(fā)其他人的情感變化與理念聯(lián)想??鬃釉鎸α魉?,而聯(lián)想到人生的匆匆,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并產(chǎn)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聯(lián)想。如俞樾所題滄浪亭楹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姚宗典《賦喜寒山拾得重來詩》:“漫指滄桑認去來,楓江依舊笑顏開”;石濤的作品《風雨夜歸圖》上明明沒有畫“雨”,卻能讓人看到雨絲,聽到雨聲,感到雨勢,收到無中生有的效果。
三 宜賓流杯池景點的意境圖式
1 崇尚自然的造園理念是意境形成的媒介
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的美學理念源于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文人雅士試圖在山水園林之中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適于棲居的理想境界。體現(xiàn)在造園藝術上,便形成了崇尚山林景色的自然美,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力求再現(xiàn)山水的自然美,不落人工斧鑿的痕跡,盡量保持自然狀態(tài)、自然風貌,從而人造與天然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它巧妙地運用水、石、花木、建筑來構景布局,采用“巧于借景”、“漏窗透影”等手法,突破空間,講究景深和層次,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
(1)天然山水之“自然”表現(xiàn)的意境美
《園冶》論述相地指出:“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背丝紤]周圍環(huán)境之外,還要考慮園林基址范圍內(nèi)的立地條件講究隨曲合方、得景隨形,只有順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所謂“得景隨形,或傍山鄰,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衢;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
宜賓流杯池的自然山水條件得天獨厚,幾塊大石高聳成山,斷崖成隙,或斜倚探傾,或低伏靜謐,峽谷開合有度,空間高低錯落。石頂樹木蔥蘢且樹根盤附崖壁,形成一道特別的巖壁效果,石腳碧水環(huán)繞,顏色深淺有異,形、聲、影、景渾然天成。身處其中的任何視點都能看到別樣的景色。建造者保持其天然的山水景致既是文人造園崇尚自然的山水理念,也是體認到了此地“山水”獨特的美學意義與價值。從谷底到崖壁頂,婉延臺階而上,幾個平臺錯落其間,時而掩映于林中,時而浮現(xiàn)于枝間,時而寬敞平緩,時而臨崖高懸,這樣的自然之美是黃庭堅在深切領悟自然的基礎上,按照自然美的規(guī)律進行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在自然美中融入了社會美,進而上升為審美意象,升化為“人化自然”。
(2)人造景觀順應“自然”表現(xiàn)的意境美
在這個小微景點之中,頗為重點介紹的是峽谷之中的“流杯池”鑿于谷底中部盡可能少地影響周邊的山形水勢,呈九曲形,長5.2米,寬0.6米,四周置石凳,為了順應水流的自然之形與自然之理,源于崖縫又呈自然曲型消失與崖縫。兩邊書法名家的詩詞雕刻也盡可能的與崖壁傾斜相吻合,涪翁樓臺建筑位于谷口,半掩于林木之間,半顯于峽谷空地,它巧妙運用水、石、花、建筑來構景布局,采用“巧于因借”、“漏窗透影”等手法,講究景深和層次,融入自然,順應自然,表現(xiàn)自然,處處體現(xiàn)了“天地有大美”的崇尚自然的審美思想,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
2 有界無邊的時空特色是意境延伸的窗口
中國古典園林運用小中見大,明暗開合,敞閉自如等空間對比手法,欲揚先抑,突破空間的局限性,創(chuàng)作出“咫尺山林,多方勝景”的藝術空間。當然,季節(jié)變化,時分變化和氣候變化也會豐富景觀及空間的意象,會讓“意”變得更優(yōu)雅,讓“境”變得更豐富,例如,晨霧中的小橋流水、春光中的粉墻黛瓦或者月光下的曲徑通幽。
(1)空間表現(xiàn)意境美
宜賓流杯池景點可謂精“小”甚微,卻能見微知著,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它的空間很有特色,其高低寬窄,大小變化不僅滿足了形式美法則,更是通過人與物、物與物的比例關系來表達人與世界的哲學關系。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尤其石崖頂上的植物所構成的軟性空間與石壁形成的硬質(zhì)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而石崖腳處的水流池泉連同倒影又虛化了山石的硬朗,而位于峽谷中央的“流杯池”則正好處在虛境與實境的交匯點上,兩面流水微波蕩漾,天地在這一景致中得到了融合,時空在這一特色中得到延伸,其虛實相升,方圓相濟,曲直相和的空間特色,體現(xiàn)了園林“以小見大”、“以點觀面”、“以無為有”的空間特色,由此引發(fā)聯(lián)想與想象。
(2)時間表現(xiàn)意境美
園林的意境既依賴于物境形態(tài),也依賴于時間的綿延所帶來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韻味。流杯池公園的景色在不同時段的表現(xiàn)中別具一格,特色鮮明。如晴天萬里,縷縷陽光穿透崖頂?shù)臉渲﹂g隙,眾多光柱懸垂峽谷之中,倒映地面水之上,形成各形各色的光斑效果;如遇大霧蒙蒙的天氣,山水崖石植被渾然一體,輕重遠近適時變化;晝夜交替也會因為月圓月缺的變化呈現(xiàn)不一樣的情境氛圍,正如林逋描繪梅的那句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币蚨?,春夏秋冬或陰晴雨雪的不同帶給人們豐富的精神體驗,寓情于情,情景與時間交融,形成特色的園林意象。
3 詩情畫意的人文內(nèi)涵是意境升華的靈魂
中國古代沒有專職的造園師,古典園林大多出于能詩善畫的文人的目營心構。風格上講求淡泊寧靜的閑適意味,“寄情于景,寄情于詩,寄情于畫”通過詩畫情景來喚醒人的心靈,開導人的胸懷,撫慰人的精神。于是,對詩情畫意的追求也就成了造園者最習以為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而,解讀中國古典園林不僅要熟悉常見手法和布局,還要用心體會風景背后精神品格與文化品位。
(1)取名點題表達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用一篇橫絕書法史的《蘭亭序》,讓紹興會稽山下的小鎮(zhèn)揚名天下,也讓“曲水流觴”的情境形象清新而鮮明。如今,置身在宜賓流杯池景點中的九曲池旁,仿佛看到了黃庭堅對自然山水的宴游之情,名士在此佳會,曲水流觴,宴樂賦詩。也許是900年前黃庭堅的啟發(fā)與引導,時至今日流杯池公園還每年在流杯池公園中舉行把酒呤詩的民間活動,以繁榮流杯池的詩詞文化。
(2)哲思禪理體現(xiàn)意境
流杯池景點,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造園的老莊哲學與佛教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此谱匀坏纳剿L景,卻又融合了詩人的內(nèi)心情懷,這無疑是山水與情致、風景與理想、舞臺與人生的歸隱場所。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境中覓得了閑適淡遠;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精神歸宿;黃庭堅于此“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的山水畫境中幡然頓悟;其手書真跡“南極老人無量壽佛”,筆力遒勁,功底深厚,仿佛又聯(lián)想到了這位懷才不遇內(nèi)心寂寥的詩人的艱難處境與消極避世的人生態(tài)度。峽谷崖壁上留有各個時代名人大儒的筆墨丹青,杜甫、蘇軾、陸游皆有詩文攜刻于此,崖壁上古榕根藤盤曲,于縫隙間尋求立足之地,形成獨特富有哲理的風景,帶給人無盡的思索與遐想。因而,詩情與畫境的相互交融才真正對“人——自然——社會”進行了和諧的統(tǒng)一。
結語
星移斗轉(zhuǎn),世事滄桑。黃庭堅遠離宜賓已近千年,他所建造的“流杯池”景點,其和諧完美的藝術形象,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玲瓏別致的布局陳設,含蓄深遂的意境表達,讓人們獲得自然美與藝術美融為一體的景觀之美的藝術享受,感受到祖國古老歷史文化陶冶與啟迪。筆者努力發(fā)掘黃庭堅的獨到造園理念與手法,讓人更多地了解黃庭堅建造宜賓著名景點流杯池的同時,也希望其“曲水流觴”的漫妙情境,意境和畫境引發(fā)當代景觀設計師和城市管理參與者的共同思考與關注,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特殊時代中,“曲水流觴”意境圖式給了當前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的有益借鑒與啟示
注:本文系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課題編號:SXJZX2013-010。
參考文獻:
[1] 包瑞清、景彥欣:《論中國古典園林中意境的創(chuàng)造》,《廣東園林》,2006年第6期。
[2] 王瑤、王建偉、張文杰:《論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特色》,《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園林),2010年第8期。
[3] 施韻:《淺談中國古代文人造園的意境表達——以拙政園為例》,《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4] 焦楊超、李冬:《宋代文人與造園》,《長城》,2010年第10期。
[5] 趙慧:《宋代文人住居中的審美情趣》,《裝飾》,2010年第12期。
[6] 岳原、李嘉華:《中國山水畫景觀構成模式的啟示》,《華中建筑》,2008年第5期。
作者簡介:楊靜平,男,1977—,四川巴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景觀設計,工作單位:宜賓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