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警察與贊美詩》的作者、美國著名現(xiàn)代短篇小說家歐·亨利以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作為構思小說情節(jié)的源泉,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中多處出現(xiàn)的大眾化幽默盡管令人心酸,但也凸顯了該小說與歐·亨利本人的創(chuàng)作特點?!毒炫c贊美詩》將美國社會的真實性折射得一覽無余,也是歐·亨利小說藝術風格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
關鍵詞:歐·亨利 《警察與贊美詩》 文學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奠基者歐·亨利一生創(chuàng)造出270多篇短篇小說,他的小說構思奇妙、語言幽默、筆鋒辛辣、人物形象逼真生動、結局耐人尋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風格和模式,獨樹一幟,在美國文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與法國的莫泊桑和俄國的契訶夫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毒炫c贊美詩》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現(xiàn)出歐·亨利的文學藝術風格:語言的詼諧幽默與小說內涵的真實性。
《警察與贊美詩》講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故事:饑寒交迫的流浪漢蘇比為在監(jiān)獄里度過寒冬,而故意犯法。他先是當著警察的面擾亂社會秩序,后又吃飯不付錢,甚至還當街調戲婦女,但是警察對此都置之不理。最后,當蘇比被教堂內樂聲甜美的贊美詩吸引,重新燃起過正常人生活的希望之火,準備好好找一份工作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之際,卻被警察以莫須有的罪名抓進了監(jiān)獄。歐·亨利用幽默輕松的筆觸描寫了流浪漢蘇比為達目的所作出的諸多可笑舉動,但更令人可笑的是,警察“寬容”了之前不斷違法犯罪的蘇比,卻沒有“寬容”后來什么罪過都沒有犯的蘇比。這一絕妙的幽默加諷刺,將故事的可笑之處瞬間變成了可嘆、可悲、可氣與可憐。故事諷刺了美國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達了無情命運捉弄有情之人的太多無奈。
一 文學風格形成的生活背景
歐·亨利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美國下層小人物的生活內容為題材,這也許與他個人的成長道路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一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會變成沉淀在他腦海中的各種記憶,在適宜的時刻以各種形式通過潛意識或無意識而表達出來。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出生于美國南部的一個普通醫(yī)師家庭,三歲時,因母親去世、父親無力撫養(yǎng)而被送至外祖母家寄養(yǎng)。寄人籬下的憂傷情緒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常常襲擾著歐·亨利的心靈。15歲時,歐·亨利開始自謀出路,他當過學徒、記者、制圖員、編輯、專欄作家、會計員和銀行出納員。1896年,因盜用公款受到指控,為避免受審,歐·亨利逃到了拉丁美洲。1897年,歐·亨利的妻子病故,他冒險回國,并被捕入獄。在獄中,歐·亨利開始創(chuàng)作,并在刑滿出獄后專門從事文學寫作。1910年,由于長年寫作的勞累與無節(jié)制的生活使身體受到嚴重損傷,再加之經歷了第二次婚姻失敗的打擊,歐·亨利不幸病逝,終年48歲。歐·亨利的不幸遭遇和流浪漢般的生活,使他嘗遍了人世間的疾苦,也接觸到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有機會聽到他們的情感故事和不幸遭遇,這些不但使他對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成為他小說情節(jié)構思的源泉,同時他的性格和苦中求樂的大眾自嘲似的幽默成為他寫作風格的特有亮色。
二 大眾化幽默的典型特征
一般而言,歐·亨利小說的主角都是沒有權勢、備受社會擠壓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酸甜苦辣通過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造就了歐·亨利別具一格的擺脫了貴族氣息的大眾化幽默,盡管這種幽默透著心酸。這種大眾化幽默的根源不在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全景式機械描寫,而在于它的每一個場景都能輕易地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真實的映現(xiàn),在于每一個人物及其思想都能在當時的社會意識中找到反射的影子,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了社會之痛、人心之痛,從《警察與贊美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典型的歐·亨利式風格。
首先,從情節(jié)設計上,歐·亨利為蘇比設計了六次進監(jiān)獄的嘗試,但每一次嘗試都以出人意料且讓人感到滑稽捧腹的失敗而告終。最后,當蘇比想做一個好人的時候,同樣出人意料地被判刑,進了監(jiān)獄,這種情節(jié)設計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幽默。雖然,讀后思后,自生心酸。實際上,在最初,蘇比同許許多多懷揣夢想與人類純真的年輕人一樣,也“曾經擁有母愛、友愛、雄心、純潔的思想和體面的衣著”,只是后來他無奈地成了一名衣食無著、居無定所的流浪漢。為了能夠入獄度過嚴寒的冬天,蘇比企圖以騙吃騙喝、砸毀櫥窗、調戲婦女、偷盜東西、亂喊亂叫,甚至擾亂治安等惡行違反法律,從而達到入獄的目的。但滑稽的是,無論他怎樣“努力”,警察都不理會他。他埋怨警察是非不分,使自己無法入獄過冬,當他信步來到一座飄著悠揚樂聲的教堂前,教堂優(yōu)美的樂聲使他心醉神移起來,抬頭仰望天空中皎潔的明月,側耳傾聽莊嚴而親切的贊美詩,他一下記起少年的純真,于是,心中開始泛起愧意,做人的尊嚴重新開始在他身上蘇醒,然而,就在他決定重新找份工作、認真做人的時候,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他,次日,他被法院判了三個月的監(jiān)禁。這種看似滑稽的情節(jié)設計使小說的幽默特質得到了最為深刻的展現(xiàn)。
從語言及敘述方式上看,小說以夾敘夾議的模式將蘇比的心理活動、主觀愿望和外部環(huán)境作了對比描寫,如以蘇比第一次騙吃喝為例:“蘇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穿過百老匯路和第五大街交叉處的那片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匯路上,在一家燈火輝煌的飯館前面停下來?!边@種從容隨意的動作對應著蘇比的心理活動:“他露在桌面以上的上半身絕不會引起侍者的懷疑;同時那只野鴨卻能讓他到冬季寓所的路上感到飽食的快樂?!贝送?,“蘇比對自己上半身的打扮頗有信心。他刮過臉,上衣還算體面,感恩節(jié)時一個女教士送給他的那個有活扣的黑領結也挺干凈。只要他能走到飯館里的桌子邊上而不引起別人的疑心,一切就可以如愿以償了?!薄翱墒?,蘇比剛踏進飯館大門,侍者領班的眼光就落到了他的舊褲子和破皮鞋上。粗壯而利索的手把他推了一個轉身,沉默而迅速地攆到人行道上,從而改變了那只險遭暗算的野鴨的不體面的命運?!边@種對比描寫方式,不但詼諧幽默,而且懸念叢生,引人入勝。再如,文中有這樣的句子:“一片枯葉……對麥迪遜廣場的老房客倒是體貼入微的,每年要來之前,總要預先通知……這樣露天的居民就可以有所準備”。“老房客”與“露天的居民”,“體貼入微”、“預先通知”、“有所準備”等詞語的運用,既有對比,又有擬人;既真實,又詼諧幽默,但若細細品味,這幾句簡短的話又折射出凄清傷感的氣氛,讓人深思。《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的另一篇代表作,講述的是一對年輕夫婦在圣誕節(jié)互贈禮物的故事。妻子因為對丈夫的愛,決心賣掉自己的頭發(fā)為丈夫買條表鏈,而丈夫由于對妻子的愛,決心賣掉自己心愛的表為妻子買個發(fā)梳??墒?,丈夫如果沒有表,表鏈還有什么用呢?同樣,如果妻子沒有了美麗的長發(fā),要精美的發(fā)梳又有什么用呢?故事讀來讓人心酸,而《警察與贊美詩》中蘇比的故事,雖然透著樂中生悲的無奈惆悵和心酸,卻多了些輕松詼諧的幽默元素。
三 藝術風格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
我們閱讀、欣賞、分析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時,還應該從真實性的角度去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這樣才能讀懂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和表達主題。歐·亨利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以獨特的構思和寫作風格為人們展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模樣,他的作品的每個情節(jié)都能在現(xiàn)實中找到影子。讀了他的小說,我們就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美國社會是什么情形,就能夠理解下層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對于作家來說,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雖然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但是,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講,他們同百萬富翁沒有什么區(qū)別,同樣重要,而且應該同樣受到應有的注意和尊敬,歐·亨利的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是他的作品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正因深深體會到下層弱勢群體的苦痛,有著十分強烈的同情心和正義感,歐·亨利的作品才能以看似極為巧合的典型事例為題材,讓更多的人在小說中看到社會真實的一面??梢哉f,沒有小說的真實性,就沒有歐·亨利的小說成就。
自人類社會產生私有制以來,人類便被劃分為兩類最基本的人群:窮人和富人。富人固然比窮人有著更大的勢力、更大的影響力,他們不但控制了財富,而且也由于這種財富的力量而掌握了國家政權??梢哉f,直至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之前,在資本主義社會,富人與窮人的鴻溝達到了歷史的最高程度,反過來,這種階級對立和階級矛盾也達到了歷史的最高程度。蘇比憧憬去監(jiān)獄過冬這一事件本身實際上便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情鞭撻,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一個人被剝奪了做一名好人的權利,如果按照以前的說法,那時的美國社會應該是“把人變成鬼”的社會。蘇比在《警察與贊美詩》中被描繪成一個流氓無產者,作為一名窮人,他自然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即使是通過犯罪的方式。可以說,蘇比是社會的棄兒,他被社會拋棄了,是游走在社會邊緣的人。但是,他還是要生活下去,因此,他才為不能順利進入監(jiān)獄度過嚴冬而懊惱。當教堂的鐘聲再次喚起他的良知時,“他猛然回想起他曾掉入的深淵,墮落的日子,卑劣的欲望,破滅了的希望,損傷了的才智和支持他生存下去的卑下的動機,心里充滿了恐懼和痛苦?!彼w會到了宗教的力量,在宗教的世界里,沒有寒冷、沒有歧視,也沒有仇恨,因此,宗教成為他以及類似他的一類小人物最后的庇護所,也成為改造他的靈魂的力量,并給予他誠心面對生活的勇氣??墒?,如果站在蘇比的立場,反思蘇比的不幸遭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小說所折射的社會真實性。如果名牌大學的學生胡鬧沒問題,為什么流浪漢胡鬧就成了擾亂社會治安?如果看起來很紳士的人偷了傘沒問題,為什么流浪漢偷了傘就要進監(jiān)獄?如果一個流浪漢已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為什么卻僅僅因為他是流浪漢就把他關進監(jiān)獄?這些都不能不使我們體會到當時社會制度為富人服務的本質和嚴重的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以及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下層弱勢群體所遭受的社會歧視和悲慘生活。實際上,主人公蘇比的看似荒唐的愿望與事情結局總是事與愿違的鮮明對照,說到底,不正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畸形的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實的嚴厲譴責嗎?因此,盡管小說寫到蘇比被判刑三個月的監(jiān)禁就戛然而止,可是,如果我們想象一下蘇比出獄后的生活,是找一份工作干,還是仍然會繼續(xù)流浪漢的生活,答案也不會是完全令人滿意的,因為小說所揭示的正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美國文學巨匠歐·亨利的文學風格首先根源于他自己年輕時代的親身經歷和他通過敏銳的觀察所得到的對當時社會矛盾的深刻洞悉與體悟。與他的眾多文學作品一樣,《警察與贊美詩》以新奇的構思和情節(jié)安排向讀者展示了美國社會的真實一面,其中的每個情節(jié)、每個人物都有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歐·亨利以輕松的方式談論涉及社會、人性的重大問題,他的語言能力、幽默風格與犀利的思想,成就了《警察與贊美詩》的獨特魅力,使之成為世界優(yōu)秀短篇小說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成為人們認識歐·亨利文學風格的一個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 歐·亨利,衣塵譯:《歐·亨利中短篇小說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2] 王長榮:《現(xiàn)代美國小說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馬軍:《論歐·亨利的創(chuàng)作風格》,《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9期。
[4] 龔乙珊:《歐·亨利小說語言藝術形式探尋》,《文學語言學研究》,2007年第8期。
[5] 葉君健等:《世界文學精品大系:第16卷》,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6] 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 胡宗鋒:《英美文學精要回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8]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簡介:周慧霞,女,1966—,山東鄒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工作單位: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