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現實主義作家的偉大代表,狄更斯在他的眾多作品中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對當時的英國社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其中《雙城記》、《大衛(wèi)·科波菲爾》都是他的此類代表作。狄更斯在其作品中,揭露并批判了他所看到的貧窮與虛偽、不公平與腐敗,并對19世紀的英國倫敦大加批判,而他的作品也給當時的英國民眾,甚至世界的人民敲響了警鐘。本文將首先介紹狄更斯及現實主義,繼而研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現實主義,最后對狄更斯做出簡要評價,并對現實主義的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查爾斯·狄更斯 現實主義 資本主義階級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一 查爾斯·狄更斯及其小說的現實主義
1 查爾斯·狄更斯的評價
在德國作家伯爾看來,查爾斯·狄更斯擁有一雙既不充滿淚水也不完全干澀的濕潤眼睛。在拉丁文中,濕潤具有幽默另一層意思。其實是狄更斯樂觀和仁慈的天然性格造就了他這雙濕潤的眼睛。如果我們了解他早年的境遇和其描述的生活,我們便能發(fā)現他過得并不怎么快樂,然而后人卻以“將人類帶回歡樂和希望中的明燈”來稱贊他。在狄更斯的創(chuàng)作初期,他寫了一本《匹克威克外傳》,書中塑造的一個溫暖、善良、天真、幽默的小人物讓他獲得了成功。在二十五歲時,狄更斯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二部小說,揭露了罪惡的面紗和現實的真相、讓他名聲大噪的《霧都孤兒》。
在狄更斯生活的年代里,浪漫主義、沙龍情調大行其道,貧寒和罪惡很難吸引上流社會的觀注。下層人的境況不會被上層所看到,上層社會也不相信悲慘可怕的生活讓許多下層人步履維艱,這也就造就了當時的文學粉飾太平掩飾罪惡。狄更斯卻不同,他喜歡走在倫敦貧窮的街區(qū)里親身接觸和親眼觀看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悲慘生活。他堅信“真相便應該被告知”,就算自己的作品不會受到上流社會的贊美,相反會被貶為粗野不雅,有傷風化。對于罪惡來說,狄更斯抱著既不覺得有趣也不隱瞞罪惡的態(tài)度。狄更斯寫罪惡其實更多的是為了揭示底層人民悲慘可怕生活的真相,驅散那些粉飾罪惡的假象、迷霧和光環(huán),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讓人們關注社會公正和仁愛。政府調查整治倫敦多個孤兒院便是由于《霧都孤兒》中對孤兒院孤兒悲慘遭遇真相的揭露,極大地改善了兒童遭受虐待的情況。除此以外,狄更斯在其他作品中也都描述了工廠、慈善學校、監(jiān)獄等機構,并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也使得相應的罪惡得到了懲治。相對于這些可觀的“公正”,狄更斯深藏于讀者心中的“公正”卻是更加重要。狄更斯塑造的無論哪個階級都有偏見和邪念,同樣也有不同的高尚品德。他筆端公正,既批判底層社會的自甘墮落和低俗,同時也批判上流社會的偽善和漠然。在狄更斯的筆下,每個人都有同情心、惻隱之心和正義之心。無論是底層社會的惡棍賽克斯,還是上流社會正直善良的布朗洛和梅萊夫人,而正是狄更斯公正的體現。狄更斯關注到的是每一個不同的人,而不是和階級的劃分線,他的公正從來不會以財富或者地位去劃分人們。狄更斯胸懷一個更加貼近現實更加人性的社會理想,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理想。在他眼中,如同人各有善惡,財產也會因人而異,但這并不代表著社會缺乏人道和公正。
2 關于查爾斯·狄更斯的現實主義
在狄更斯的眾多小說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是極為豐富而又復雜的,但是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他的小說內容總結為以下三點內容:首先,是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其次,是對倫理道德進行弘揚與提倡;最后,是對人性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索。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思想內容闡述,狄更斯都在以人道主義思想出發(fā),并以其作為基本的出發(fā)論述點??梢哉f,道德是狄更斯小說中關于人道主義思想論述的重點所在。而正是在這些小說內容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狄更斯小說中的現實主義。
在英國,關于批判現實主義正式盛行于19世紀四、五十年代,而后被廣泛地應用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狄更斯的小說為例,他就在自己的小說中以藝術刻畫的形式反映了當時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群體以及處于社會生活底層的工人階層,并通過對這種小說的刻畫與描寫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狄更斯本人出身于社會的下層家庭,因而他本人對于當時英國社會中勞動人民的疾苦生活深有體會,并將這種理解與體會很好地融入了他的小說中。在他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無一不是取材于現實生活,而這種對于現實事跡的藝術化表達,高度地頌揚了人性的真善美,也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黑暗與不公進行了批判。舉例來說,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貧困兒童的角色,而這類群體正是貧困人民中最沒有反抗力量的,狄更斯通過對兒童的不幸生活描寫,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中的不平等與不道德現象,而這些黑暗的現象卻又是真實地發(fā)生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的。
二 關于查爾斯·狄更斯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分析
從1833年的《倫敦素描》到1861年的《偉大的希望》,狄更斯的作品大多以都市生活為題材。而作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產物的大城市,集中著資本主義的一切罪惡,在狄更斯的筆下,住在高樓大廈里的金融資本家,殘酷吮吸著工人的血汗,生活奢華糜爛。而生活在陰暗潮濕的貧民窟里的勞動人民,卻是如牛似馬的奔忙,受到資本主義社會毫無人道可言的剝削。
在小說《老古玩店》中,狄更斯對工廠與工廠內的工人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隆隆的機器聲,顯示出了工業(yè)的發(fā)達以及社會的富有;而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大工業(yè)城市的喧囂、污穢的煙霧里面,顯現著一些瘦骨嶙峋的工人的悲慘現象。狄更斯以深切的同情,憤怒的控訴的筆調描繪出貧民窟令人發(fā)指的慘象。工人們住著“沒有屋頂、沒有窗戶、黑暗、荒涼”的房子,“男人、女人、孩子,沒有血色的面孔和破破爛爛的服裝”。有些工人因為失業(yè)被迫成為盜賊,有些因為饑餓而倒斃。在《荒涼山莊》中,狄更斯令人折服地分析了如何將現代社會的描述融入到他的倫理目標中。他甚至嚴厲地批評那些執(zhí)著于故紙堆卻從不關注當代主題的人,“時髦的先生們,女生們……甚至連藝術都要依靠過去數代女帽商與裁縫們倡導的款式吸引他們,尤其要謹小慎微地避免過于認真或留下歲月的痕跡”。這些富有的旁觀者拒絕藝術的影響,為保留自己“慵懶且糟糕的”生活方式,他們放逐了“理想”,同意“給世界鍍上光滑的釉質層、將現實永遠埋于下方”。狄更斯認為,他們的美學立場,不僅掩蓋了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且“掩蓋”了現實世界本身。雖然讀者能夠像哈諾德·斯格姆培爾一樣,將自己的審美趣味與倫理行為隔離開來,但狄更斯仍然堅持認為,小說可穿透將現代社會苦難遮住的“珠寶商的棉花”。
在狄更斯的小說中,到處充斥著對資產階級的揭露和對窮苦人民的同情,而這兩種情感都是基于他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在小說《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狄更斯圍繞主人公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一生,描寫了英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象。大衛(wèi)·科波菲爾之所以遭到破產,并降低了社會地位,是資產資本主義矛盾和自由競爭在家庭內部的反映。但是狄更斯卻把原因歸結于科波菲爾的繼父——利己主義者摩德斯蔑視人們感情的結果。而這種情節(jié)安排就恰好把資產主義社會中的傾軋現象當做了倫理沖突,成為了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斗爭,從而抽掉了階級矛盾內容。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狄更斯的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世界觀表現在批判資本主義罪惡上,是進步的;表現在生活理想上,雖然民主但卻是保守自私的;表現在政治觀點上,則是改良甚至反動的。
三 查爾斯·狄更斯小說現實主義的現實意義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說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僅僅只是人們閱讀中的消遣,而是一種語言武器。狄更斯通過他的小說替窮苦人民伸張正義,也向社會呼吁道德。不同于其他供于讀者消遣的小說,狄更斯幾乎在他的每一部小說中都揭示了一個特定的社會問題,這個社會問題是關乎于貧窮人民的生活的,是關乎于社會的不公正的,更是關乎于一種虛偽與腐敗的社會現象。通過閱讀他的作品,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時(19世紀)英國社會的真實發(fā)展面貌,這種現實主義的文筆向讀者展現的正是這樣一幅歷史畫卷。
狄更斯之所以在他的文字中堅持現實主義,是為了為當時的英國社會摸索出一條關于平等和光明的道路,他希望通過他的文字和思想來讓讀者對那個社會進行深思,能夠清醒而正直地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但是,當狄更斯向讀者講述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斗爭故事的時候,他并沒有直接對工人革命進行歌頌贊揚,而是通過抽象的博愛精神對斗爭雙方進行說教,妄想在不觸傷社會制度和資產階級的前提下消滅社會災難。在狄更斯的小說中,他習慣于用現實主義的手法來揭露、批判一些鮮明的階級論調,他的文字里充滿著對于改良社會的渴望,而這也是他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過程中采用現實主義手法的主要原因:狄更斯希望通過現實主義的刻畫來向讀者揭示出一個與當時英國現實社會幾乎對等的小說社會,他在文字中揭露并批判被金錢扭曲的丑惡靈魂,抨擊罪惡的社會現實,為社會民眾提供認識社會的鏡子。狄更斯小說的現實主義是當時英國社會中現實場景的藝術化表現。
四 結語
在狄更斯之前,英國的小說界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但是狄更斯卻將它推向了成熟階段。在狄更斯之前的很多英國作家,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而對于其中的描寫細節(jié)卻不夠細膩,雖然也有一類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家,但是這類作家卻又往往缺少對于情節(jié)關聯性的關注。而狄更斯卻很好地融合了這兩者的長處,既注重于小說情節(jié)的聯結,也關注對于人物以及場景的細膩刻畫。在狄更斯的小說中,讀者看不到虛構夸張的情節(jié)和過多粉飾的英雄人物,但卻能在他的文字中間感受到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能夠從底層人物的境遇中獲得情感共鳴。而這一切都要得益于狄更斯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元素,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狄更斯注重小說與現實的結合,注重讀者對于現實生活的感悟,才使他自己的作品成為了當時英國社會生活的一種概括,而他本人也在英國、甚至世界的文學舞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婷鳳:《論老舍和狄更斯小說中的人道主義》,《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2] 楊斯越:《淺析狄更斯〈雙城記〉的浪漫現實主義精神》,《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
[3] 潘秋琳、彭小強:《淺析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8期。
[4] [美]瑪麗-凱瑟琳·哈里森:《虛構與移情倫理的悖論:重讀狄更斯的現實主義》,《敘事(中國版)》,2011年第00期。
[5] [英]約翰·格勞斯:《雙城記》,《狄更斯評論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
[6] [英]包里斯·福德:《英國文學·從狄更斯到哈代》,英國企鵝出版社,1958年版。
[7] 羅經國:《狄更斯評論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年版。
[8] Terry Eagleton.“Charles Dickens”,Criticism and Ideology.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London and Atlantic Highlands NJ.1977.
[9] Valerie Jaffee Selena Ward Huang Zhijun Yin Hengguang.Today’s Most Popular Study Guides-Olivet Twist.Tianjin: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作者簡介:
劉妮娜,女,1980—,江西宜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學,工作單位:江西警察學院。
章呈,女,1983—,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學,工作單位:江西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