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張愛玲作為中國20世紀40年代大放異彩的傳奇作家,用其獨特的筆法向人們訴說著塵世的悲哀。而簡·奧斯丁作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女性小說家,崇尚自由與個人權利,認為女性要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情感,她希望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來喚醒女性意識,但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局限性,她的女性意識還處在萌芽階段。本文對兩位作者筆下的白流蘇與伊麗莎白兩個人物形象進行了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不是任人擺布的毫無感情的木偶,她們也擁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閃光點,能夠走入讀者的心中,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白流蘇 伊麗莎白 形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生活在亂世中的張愛玲,見證著一場場人世間的生死別離,她善于用冷酷的筆調深入地剖析人性的本能和變態(tài)心理。從而深刻表現(xiàn)人性的脆弱和對生存的困惑,她仿佛置身于人世之外,用充滿悲憫的目光,冷眼看著女性群體在男權社會中苦苦地掙扎著,她們努力生存著,但是等待她們的依然是那充滿痛苦與無奈的人生。簡·奧斯丁筆下的人物大多是上層社會的理性的人,是遠離自然的室內人,他們沒有激烈的心理沖突,也沒有迸發(fā)的熱情,雖然生活中也充滿著苦悶與不安,但是卻不會為了現(xiàn)實而作出重大的改變,也不會作出不理智的行為。
一 一樣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
1 白流蘇和伊麗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相同
白流蘇生活在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在男性的壓破之下,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芭酝ㄟ^婚姻獲得一張長期飯票成為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奮斗的終極目標?!绷魈K費盡心機想要通過結婚來獲得長期的飯票,贏得物質的保障。對于她來說,“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戀愛是生命中唯一的冒險,充滿了想象的成素,而婚姻是唯一的事業(yè)”。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女性在經濟上、社會上、家庭中也都依附于男性,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婦女成為被奴役、壓破和愚弄的對象,沒有獨立的經濟實力,沒有財產繼承權,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像伊麗莎白這樣的沒有財產的中產階級的知識女性,想獲得體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徑就是嫁個有錢有地位的男人,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所以說,她們在命運上是相似的,都要通過男人來獲得物質上的保障,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是男性的附庸,在婚姻問題上也被當做商品,讓不同人的挑來挑去,而她們之后的生活幸福與不幸福完全取決于她們嫁的男人是不是一個好男人。
2 白流蘇和伊麗莎白都有著優(yōu)越的外在條件和內在品質
白流蘇精明世故,溫婉機智,富有情調,張愛玲本人也稱贊流蘇“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有決斷,有口才”。而伊麗莎白體態(tài)勻稱,個性活潑,聰慧,坦率,調皮,風趣,是簡·奧
斯丁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充溢著女性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她向往著平等、相互尊重的愛情。
3 白流蘇和伊麗莎白都有著一個看似幸福美滿的結局
白流蘇的故事在1944年署名迅雨的論述中,被這樣概括,“一個破落戶的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弟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正要陷入泥沼里時,一個突然震動世界的變故把她救了出來,得到一個平凡的歸宿?!边@樣的命運下,白流蘇是理智的,不屈不撓的,她敢于在受到迫害后與前夫離婚,回到家后,她不愿聽從男性的安排,回去做已離丈夫的寡婦,面對兄嫂的冷酷無情,她奮起反抗,給“他們一點點顏色看看”,她主動與妹妹的對象富商范柳原跳舞,搶了妹妹的風頭,雖然被怨恨,但是也出了心中的一口怨氣,得到了同性的尊重。她只身來到香港,與范柳原周旋著,用盡所有心思想求得婚姻的保證,也想保住自己大家閨秀的身份,但是范柳原終究也只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他雖對白流蘇也不乏真情,但是也不愿束縛在婚姻的牢籠里,白流蘇最終只有妥協(xié),做了他的情婦,在經歷了香港淪陷之后,兩人看透了生死,也明白了人在災難面前的無助,而人與人之間的心防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最終變得踏實,終于成為了亂世中的一對平凡的夫妻。
伊麗莎白是班內特家的二小姐,她違背母親的意愿,不愿嫁給她們家財產的繼承人——柯林斯。而對于出身名門,年收入一萬英磅,擁有彭伯里莊園的達西,她也表現(xiàn)了出自己不卑不亢的獨特性格,她一口回絕了達西的第一次求婚,她認為達西的愛是居高臨下的愛,是不平等的愛,所以她沒有接受,不過也正是由于她的拒絕,讓一向心高氣傲的達西進行了深深的反省,變得謙虛溫和起來,在日后的相處中,伊麗莎白漸漸發(fā)現(xiàn)達西其實是一個品德高尚,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妹妹、體恤窮人、充滿愛心的人之后,漸漸消除了對他的偏見,心生愛慕,而之后達西對妹妹莉迪亞和韋翰私奔事件的仗義相助,更是讓伊麗莎白感動和慚愧,兩人在消除傲慢與偏見之后走到了一起,有情人終成眷屬。
4 白流蘇和伊麗莎白看似幸福的背后卻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
小說在形式上給白流蘇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是這圓滿之后卻讓人高興不起來,她一介女子,肩不能挑,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又不想放棄自己大家閨秀的空頭身份,既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又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她除了她那足可傾城的美貌和封建家庭養(yǎng)成的小聰小慧之外,她沒有別的資本,她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沒有男人就沒有生存的價值和條件,除了結婚,除了一個體面的身份和一張長期的飯票之外,她沒有別的追求,而當范柳原把他所有的俏皮話都說給別的女人聽的時候,白流蘇應該怎樣消磨這之后的歲月,沒有了愛,只有婚姻時,她會不會也跟別的女人一樣,打牌,看戲,抽鴉片。像個在舞臺上面無表情的優(yōu)伶一樣,過著漫無目標的生活。香港的淪陷成就了白流蘇的婚姻,但是沒有成就她的愛情,或許因為那一剎那的徹底諒解,他們能夠在一起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但是十年八年之后,當流蘇人老珠黃時,當她身上沒有柳原要的那種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美時,她的命運又將如何呢?當柳原像她的前夫一樣在外面找姨太太,打她,罵她時,她是不是還要離婚,是不是還要再接著找另一個長期的飯票,再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呢,而十幾年后的她還能不能找到歸宿呢,張愛玲在小說中沒有給我們答案,而那把咿咿啞啞拉著的胡琴,訴說著無盡蒼涼的故事。在張玲筆下,“沒有一樣的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而白流蘇的故事也不會是個例外吧。
那么,伊麗莎白是幸福的么?在她的感情生活中共出現(xiàn)過三個男人,柯林斯是一個只會吹噓的男人,只因為是財產繼承人,就很有把握地要娶她。對于他來說,“婚姻是一場穩(wěn)贏的買賣”。而虛偽、荒淫的韋翰卻使伊麗莎白有了愛慕之心,一向心高氣傲、自認為能洞察一切的她在看清他的真實面目后,心中又會是何等的愁苦與悔恨。而達西,這個剛開始很看不起她、連支舞都不愿意跟她跳的男人,用他的傲慢直接刺傷了伊麗莎白的心。在第一次求婚時,達西說得很清楚,他不明白是因為什么,他會對像她這樣家庭出身的女孩動心,在達西的心中,伊麗莎白沒有權利也不會拒絕他的愛,他能夠愛上她對于她來說簡直就是恩賜,伊麗莎白雖然拒絕了他,可是達西的一言一行都在她的腦中。達西的高傲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他有讓他高傲的條件,她雖然對達西不滿,但是還是很在乎的。而之后達西的解釋和幫助,消除了他們之間的傲慢與偏見,但達西表現(xiàn)得很沉默,他只是跟在賓利身后,伊麗莎白的家人都沒有察覺到他對他們的女兒有好感,只是讓伊麗莎白打發(fā)他,別阻礙了姐姐的好事,可見,他對伊麗莎白的愛也不是一往無前的,也不是熱烈的,也沒有非她不娶的執(zhí)著,最后他們的感情也是在得到伊麗莎白的回應后才得以升華的。而對于伊麗莎白來說,她真的愛達西么?對于一個人的偏見能夠這么快就轉化成愛么?只是因為她對達西的誤會消除了么?可是這離愛上他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還是她明白了達西是一個很好的歸宿后,自己給了自己一個臺階呢?雖然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但這真是伊麗莎白一直想要的真誠的愛么?由此可以看出,她還是不自覺地被男性所影響,以至于被男性所牽引著,她們的所謂幸福的愛還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不是精神上奮不顧身的柏拉圖式的愛。而婚后,伊麗莎白同樣也要依靠丈夫而生活,正如小說中所說,她要用她微薄的私房錢接濟她奢侈無度的妹妹,而她的生活呢,最終也還是擺設,除了偶爾拜訪一下朋友,參加一下舞會,大部分的時間也是呆在家中無事可做。在經濟上無法獨立的她最終也會步母親的后塵,為她的女兒再找一個有錢人。
二 白流蘇和伊麗莎白不同的愛情觀、婚姻觀
白流蘇生活的那個年代沒有給她選擇愛情的權利,她只有通過男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的愛情觀就是通過婚姻獲得一張長久的飯票,她是離了婚的女人,她沒有經濟來源,愛情對于她來說是一件奢侈品,她知道愛情是不能長久的,但是婚姻能夠使她生存,因此她的愛情觀很悲觀,當她從香港回到白公館之后,當家人認為她只是跟人家玩了一個多月后,沒有得到什么好處,又若無其事地回來了,認為她丟盡了白家人的臉時,她絕望了,但是她還是不肯放下自己的身段,尋個低三下四的職位,最終當范柳原讓她回香港時,她毫不猶豫地去了,她心里清楚這次去找范柳原,她就是個失敗者了,她的驕傲和自尊徹底地粉碎了,但是她再也忍受不住家人的冷嘲熱諷了,再也經不住時間的摧殘了,她在無可奈何無法選擇的情況下心甘情愿地做了范柳原的情婦。而對于范柳原來言,他們之間或許有愛情,他欣賞流蘇身上的古典美,也喜歡她善于低頭,其實也是喜歡流蘇身上的那種傳統(tǒng)女性的順從。對美好愛情也充滿渴望、向往與追求。而“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的愛情對于他來說,也只是個理想、是個神話罷了。
而伊麗莎白追求的愛情,是一種真實的愛情,是一種有自我的愛情,她不是一個把婚姻僅僅當作下半輩子飯票的女人,她把愛情放在了第一位。雖然她出身低微,但她始終堅持著有真實愛情的婚姻觀,在她看來,沒有愛情,千萬不要結婚。她沒有向金錢與地位妥協(xié),通過她拒絕柯林斯先生和達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就能看出來她的愛情觀。她認為幸福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的,而非僅僅是地位與財產。她認為達西是一個傲慢無禮、自私霸道的人,她也不會愛上一個破壞她姐姐幸福的人。她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沒有因為金錢地位而出賣對愛情婚姻的向住,在消除對達西的誤會之后,她也沒有因為金錢和門第之差而放棄真愛。伊麗莎白追求的是一種平等、和諧的愛情,她對家庭婚姻生活提出全新要求。因此,她的愛情觀和婚姻觀是和白流蘇不同的,這也是由于社會、經濟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造成的。我們也不能夠說伊麗莎白就一定對,白流蘇就一定錯,必定沒有物質保障的愛情和婚姻也是不會幸福的。但是伊麗莎白追求真愛,沒有向物質屈服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和借鑒的。
隨著經濟、文化、政治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女性有更多的機會與權利來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愛情對很多女性來說,卻排在了最后一位,愛情輸給了名譽、地位、金錢。而婚姻更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擺脫以物質以利益為基礎的婚姻,要有自己的主張;對婚姻家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愛情為基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作為女性要想真正地同男性站在同一個高度,僅僅是有智慧、有謀略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經濟基礎,有了生活的來源,有自己獨立的意識才能夠真正的自由。
伊麗莎白和白流蘇是不甘命運的強者,女性如何通過抗爭來獲得自由自主的社會地位也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話題,但是她們的抗爭意識和自主意識與同時代的女性相比,無疑是難能可貴的,有著破天荒的意義,這說明女性的自主意識正在慢慢的蘇醒,有能力,有反抗,堅強、獨立的女性逐漸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她們都是自尊、自立、自強的典范,給予后來還處在水深火熱的女性們力量和光明。
參考文獻:
[1] 張翠萍:《〈傾城之戀〉的女性視角》,《時代文學》(雙月版),2006年第6期。
[2] 胡文一:《淺析伊麗莎白與簡·愛的新女性形象之差異》,《現(xiàn)代交際》,2011年第1期。
作者簡介:許麗娜,女,1982—,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工作單位:吉林農業(yè)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