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風后遺癥;穴位注射;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1-0165-02
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即腦血管意外)經(jīng)治療后遺留下來的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的總稱。穴位注射療法又稱“水針”,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既具有對腧穴的機械刺激作用,還增加了藥物的化學作用?,F(xiàn)將穴位注射護理技術在中風后遺癥康復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適應癥
中風后遺留很多后遺癥,最常見的是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即偏癱。偏癱患者不僅生活不能自理,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偏癱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適應癥。有報道表明使用紅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給中風偏癱患者患側肩髃、曲池、合谷、環(huán)跳、足三里穴進行穴位注射,并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能起到明顯改善作用。此外,便秘也是中風患者經(jīng)常遇到的腸道問題。當腸道里的污濁排泄不順暢時,分解的氨大量積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進而危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嚴重的還能影響大腦功能的恢復。可以用通過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經(jīng)穴局部,增強患者的胃腸蠕動,以產(chǎn)生便意。再者,足內翻是諸多后遺癥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態(tài)異常穩(wěn)定性差的主要原因,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取患者陽陵泉、外丘處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同時仍需結合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除此之外,呃逆、關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肢體感覺障礙、尿失禁等癥狀,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療法,通過針刺的機械作用、藥物的藥理作用和穴位傳導作用三者的有機結合,注射后可對人體產(chǎn)生強烈的刺激從而使肢體或臟腑恢復正常的形態(tài)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時間
對于中風后的病人來說,康復訓練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復和整體療效就越好。在醫(yī)學領域發(fā)達的國家,中風后的早期康復治療護理已經(jīng)成為共識。而我國在對中風后患者的治療與護理當中,過去一直認為腦卒中患者早期時應臥床靜養(yǎng),特別是腦出血的患者,因擔心其過早進行康復護理訓練會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時以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為主,輕視了康復護理和訓練。而實踐證明中風后早期開始的康復護理訓練引起再出血的機會很小,同時在超早期(急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wěn)定24~48h內)使用穴位注射療法,對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注射藥物的選用
中風的發(fā)生,風、火、痰是其主因。痰瘀阻滯脈絡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久則患肢枯瘦,麻木不仁,因此穴位注射所選用的藥物多為活血消瘀行氣之類。如可以使用香丹注射液、紅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進行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亦常用于臨床,其不僅有利于腦卒中后病灶局部神經(jīng)細胞的修復,而且有利于周圍神經(jīng)的功能維持。燈盞細辛注射液則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粘度的含量,改善血液高粘滯狀態(tài)。丹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中風后并發(fā)肩手綜合征的患者,可選用丹參注射液在肩髃、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諸穴進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疏經(jīng)通絡的作用,明顯改善患者疼痛、水腫、運動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中風時間較長以后,多出現(xiàn)肢體拘攣,以血不榮筋,痰瘀阻絡為主。治療當以養(yǎng)血榮筋為主,少佐活血通絡藥。此時應首選復方當歸注射液,當歸養(yǎng)血為主,少佐川芎、紅花活血。另有研究證明,甲鈷胺穴位注射(內源性的輔酶B12)不僅有利于中風后偏側感覺障礙患者的感覺功能恢復,而且對提高運動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4注射穴位的選取
穴位選擇可根據(jù)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在患肢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jīng)絡、經(jīng)穴的觸診法選取患肢陽性反應點進行取穴。半身不遂的患者,在上肢常選取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等穴進行穴位注射,下肢常用環(huán)跳、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豐隆、三陰交、丘墟、解溪等穴。中風患者多為肝腎虧虛、髓海不足之體,加之病后腎陽不足,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膀胱,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尿失禁,可取關元、氣海、中極、腎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陰交穴進行穴位注射。中風急性期可見呃逆癥狀,可取足三里穴調理脾胃,和中降逆。中風后肢體感覺障礙的患者,取患側三陰交、血海穴,用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養(yǎng)血活血通絡,共達改善肢體功能障礙的目的。
5穴位注射的常規(guī)方法及療程
進行穴位注射時,穴位常規(guī)消毒,在嚴格無菌操作下,護士取用5號針頭,也可使用5.5~6號針頭,注射時進針適當深度,可在穴位內提插,增強刺激,待有酸、麻、脹、重、痛針感后,回抽無血后,再緩慢注入適量藥液。出針后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數(shù)秒,以防出血及藥液外溢,影響療效。每天注射1次,一般lO次為1個療程。
6穴位注射的常規(guī)護理
在穴位注射前應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態(tài)度誠摯熱情,關心同情患者的疾苦,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與穴位注射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消除患者各種顧慮,使之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協(xié)助患者擺好體位,冬季注意保暖,根據(jù)穴位分布位置采用指量取穴法選準穴位。嚴格無菌操作,注射手法要輕,邊注射邊觀察患者的面色,避免患者因緊張而出現(xiàn)暈針現(xiàn)象。注射完畢,用于棉球按壓針眼,不可著水,以防感染。注射后讓患者臥床休息,室內保持安靜整潔,溫度適宜,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魚雞蛋瘦肉等食物,忌辛辣油膩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7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項
進行穴位注射,應注意以下幾項: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穴位注射后局部通常有較明顯的酸脹感,隨后局部或更大范圍有輕度不適感,一般1日后消失;注意注射藥物是有效期、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必須先做皮試;一般注射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還應注意避開神經(jīng)干,以免損傷神經(jīng):老人、體弱、敏感者,藥液劑量應酌減。
8小結
腦血管意外是我國的多發(fā)病,死亡率和致殘率高,如何改善患者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穴位注射是在藥物原有的藥性基礎上,利用穴位特殊性和穴位的局部性,減少用藥劑量而達到相應的治療效果,既能直接將藥物通過經(jīng)脈系統(tǒng)來調整氣血,調暢脈絡,刺激穴位,起到針灸樣作用,又能起到肌內注射一樣的活血通絡、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效果,也能加快中風后偏癱患者的功能恢復,且穴位注射毒副作用小,操作方法容易掌握,療效好。
(收稿日期;201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