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是一家晚報的編輯。這年春節(jié),他聯(lián)系了幾名同學去看望高中時的語文老師劉老師。
劉老師見到大家很高興,一聊天才知道,除了大周是編輯,其他幾位也都與文學沾邊兒:大剛是編劇,大成是某市的作協(xié)副主席。同學們紛紛表示,劉老師當年因材施教,激發(fā)了他們對文學的興趣。不料劉老師卻傷感地說:“我有愧啊!”
看大家不明白,劉老師嘆道:“當年文學社里有一個同學,我以為他思想不活躍,缺乏想象力,就對他輔導得比較少?,F(xiàn)在想來,我看錯了!”大周問這個同學是誰,劉老師說:“他叫楊剛森。”
一聽到這名字,大周眼前立即浮現(xiàn)出了一個矮矮胖胖的小子,就說:“我有印象。當年他寫的東西干巴巴的,是沒什么想象力??!”劉老師卻道:“錯啦,我也是才知道,他的想象力非常驚人?!?/p>
大周心中一驚,問:“他是不是成了全國著名的作家?”
劉老師搖搖頭:“不是,他現(xiàn)在是我們市里的新聞發(fā)言人。”
幾位同學都疑惑不解,這和想象力也沒什么關(guān)系啊。
劉老師嘆了口氣,說:“那次,市里一座剛建不久的大橋塌了,公眾質(zhì)疑橋的質(zhì)量不好。楊剛森面對鏡頭,說是行駛在橋上的汽車超載壓塌的,橋沒問題。后來,市里一幢在建的高樓倒了,楊剛森說大樓是整體性傾伏,他一口氣說了十分鐘,竟然沒說一個‘倒’字。后來,新修不久的公路坑坑洼洼,把豬都顛死了,楊剛森說這是正常損耗的提前到來……要是沒有過人的想象力,能編出這些匪夷所思的解釋嗎?試問你們這些搞文學的人,比得過他嗎?”
眾人一聽,不禁愕然。
王傳生薦自《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