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寫散文的,因為參加采風活動去過很多地方,還有旅游,我選擇的基本都在外省市,對省內(nèi)的往往提不起多少興致來,感覺對山東省太熟悉了。
這不說明我不愛家鄉(xiāng),我只是覺得熟悉的地方?jīng)]有風景,就如我賴以生存的城市煙臺。假若不是年初在煙臺舉辦的一次全國性文學活動我與一干作家一道參觀了煙臺山,我可能一生都不會知道我常年行走其間的煙臺城區(qū)會有那么美的山存在,而這座山又承載了多么豐厚的歷史。更如這次黃三角之行,如果不是省作協(xié)組織的這次藍黃采風活動,我或許一生都不會知道大名鼎鼎的杜受田,他的故里就在濱州,更不會知道在濰坊的諸城會有恐龍,而且規(guī)模與地域分布都令世界震驚。
我工作生活的城市煙臺,屬于經(jīng)濟上比較發(fā)達地區(qū)。二十多年前的時候,不用說是城市有很多外來打工人員,就連我在農(nóng)村家中也雇用了兩名外地人做幫工。這些來自煙臺西部地區(qū)的人,他們說的不是普通話,卻又帶腔帶調(diào),與我們煙臺本土語言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味道。那個時候我們稱這些來自煙臺西部的人為“西府來子”。這是種帶有地域偏見的稱呼,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輕蔑意味,這都是因為那個年代他們相對于我們來說的貧窮與落后。時至今日,我對這些地區(qū)的印象仍停留在當年的狀態(tài),依著我本身淺薄的見識,這些地區(qū)依然脫離不了土俗與封閉落后。
生冷的冬天里,我作為省作協(xié)黃藍經(jīng)濟區(qū)采風團成員,隨團在黃河三角洲地區(qū)行走。濱州作為采風第一站,我們在黃藍辦苗主任與濱州作協(xié)李主席的陪同下參觀了被命名為中國糖都與中國經(jīng)濟十強村的山東西王集團,生物科技制藥的山東綠都生物科技,以貝殼為原料制造高端瓷器的山東海瓷集團,以小型飛機制造為主業(yè)的山東濱奧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精尖技術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的經(jīng)營規(guī)模與企業(yè)文化、發(fā)展理念讓我從中看到了濱州經(jīng)濟振興與騰飛的希望。
相對于濱州經(jīng)濟的強勢來說,我更喜歡的是歷史賦予它文化的厚重與溫婉。
濱州是山東呂劇發(fā)源地,兵圣孫武故里,是孝子董永的故鄉(xiāng)。濱州人自古以來就崇尚仁孝,把仁孝作為其道德的底線。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天仙配》就是人們根據(jù)董永賣身葬父故事改編而成,其渲染的主題一方面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出于對孝子孝行的敬仰與推崇。
濱州給我印象最深的文化景點是居于濱城區(qū)的“一代帝師”杜受田的故居。這幢整體呈灰黛色的田園式建筑整體就像一個惺忪朦朧的少女,以半夢半醒的慵懶姿態(tài)靜靜坐落著。古樸、雍容、不事張揚的建筑風格與主人公的低調(diào),與其沉郁內(nèi)斂的家族文化相得益彰。
這座故居,它的美不在小橋流水,不在風花雪月,是其中浸淫的人文,其中的故事。
漫步于庭院回廊,我看的不是風景,而是歷史的遺韻,是歷史曾經(jīng)在這里朗朗的書聲。我用心品味每一處細節(jié),用心去與歷史溝通,與之相關的一些情愫便順絲帶縷地被牽扯了出來,彌漫開來,像琴音,像檀香。裊裊,隨悠遠歲月溫婉流淌、悠然回溯,仿若我就是這繡樓上的主人。我努力地去試探,去觸摸杜家當年,心,在似曾相識里,欣欣然固守著老宅的這分寧靜安然。
……
老宅,如今已無了杜家煙脈。那個曾經(jīng)令“雙龍跪臣”的杜受田,那個令咸豐皇帝扶棺慟哭,令鄉(xiāng)民愛戴,如今令我聞之淚落的杜受田,他,已經(jīng)不在了,只留下了與之相關的一座老宅,見證了他與他們世世不滅的傳說。
杜受田是杜氏家族第二位翰林學士,作為帝師他擔負著皇子咸豐的教誨職責。一次,因為咸豐沒有完成作業(yè),杜受田令其跪在地上受訓,恰道光皇帝從窗外經(jīng)過,出于愛子心切,道光隔窗說道:“讀書是君王,不讀書也是君王,大清天下馬上得?!倍攀芴锫牫隽说拦獾穆曇?,毫不退讓,朗聲答道:“讀書知禮是明君,不讀書知禮是昏君。一統(tǒng)江山馬下治。”道光皇帝聞聲色變,趕忙進屋跪倒向杜受田道歉。這便是廣為流傳的“雙龍跪臣”故事。
咸豐二年,黃河決口,山東、江蘇兩地受災,沃野變成了澤國,糧食絕產(chǎn),太平天國戰(zhàn)事方酣,大清帝國內(nèi)憂外患、天災人禍頻仍。66歲的杜受田作為賑災最佳人選,他主動請纓去山東江蘇兩地賑災。在山東,他一心忙于賑災事務,幾過家門而不入,繼而又“冒暑遄行”趕赴江蘇。六七月的江蘇天氣溽熱難當,由于連日勞累奔波,杜受田不幸途中染疾,不久病逝于江蘇。噩耗傳到北京,咸豐皇帝如遭晴天霹靂,當堂放聲大哭。杜受田靈柩運抵北京后,咸豐皇帝親臨杜家祭奠,扶棺慟哭,當場追贈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謚號“文正”?!疤珟煷髮W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級的一種冊封,杜受田是滿清皇朝僅有的八位文正公之一,是清嘉慶帝以來唯一被追封為“太師大學士”的漢族大臣。
不染似蓮花,經(jīng)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禪機即是文機。
這所故居是集歷史名人與文化沉淀為一體,與科舉制度相始終,“四世六翰林”“父子兄弟伯侄翰林”的相國第 。一座杜家宅,演繹了明清兩朝史,其人,其事,與古今,與為人,與官道,都有所啟迪,有所裨益。
拜別杜受田故里,我們來到了東營。對于東營,我曾在今年春夏之交隨《山東文學》社采風團看過槐花。在這里不僅是萬畝槐林連天飄落的槐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河濕地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那番動人心魄的美,其質樸醇厚的民風民情都讓我留戀難舍。于冬天里來東營,看不到槐花,也沒有看到黃河入??诘奶禊Z與迎風搖曳優(yōu)雅婉約的蘆花,對于采風團成員來說,我們在東營港處扎扎實實地采到了黃河口凜冽悍猛的“雄風”。
東營港七千余米的引橋,遠看就像一條長龍橫臥在渾黃的大海之上。它穩(wěn)穩(wěn)挺立在東營悍猛的海風中,一動不動,從容迎送著一艘艘油輪與客船的頻繁過往。驅車沿引橋進到港口里端,此時是零下十幾度的氣溫,足以滴水成冰的溫度。我穿著港方準備的嶄新軍大衣,站在港口風頭,看滿載著原油的一艘艘萬噸巨輪的停泊過往,遠望一幢幢高大密集的儲油罐,我感覺不到外界刺骨的冰寒,仿佛我就是這里的主人,心中蒸騰著滿腔豪情。
港口、原油、儲油罐、萬噸巨輪,這些對我來說以往很陌生的名詞,而今實實在在就出現(xiàn)在眼前,令我有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令我敬畏,令我不由地想到了那個已不合時宜,甚至被人詬病的“人定勝天”一詞。
東營人確實了不起,他們用短短29年時間就把鹽堿地改造成良田,把荒漠植成綠洲,他們在滾滾黃濤之上修起了國內(nèi)一流深海大港,在不毛之地上筑起了一座年輕繁華的城市。
東營人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他們在一片蒼白上畫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圖畫。
最后一站采風是在濰坊。接待觀光車帶我們進入了濰坊濱海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隨著濰坊的風箏沖浪基地、濱海水城,人工沙灘、堿廠公園,濰坊的制造產(chǎn)業(yè)園,人工島吹填等一項項的進入眼中,濰坊這幅畫卷在我面前被徐徐的打開。
濰坊擁有14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是山東半島藍色經(jīng)濟區(qū)主體區(qū)聯(lián)接內(nèi)陸聯(lián)動區(qū)的樞紐,也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藍黃疊加區(qū)域和山東半島藍色經(jīng)濟區(qū)核心骨干城市。
濰坊與渤海之間有一條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的鹽堿地帶,這方鹽堿地在給濰坊帶來不菲財富的同時,也由于它的隔離,使濰坊處于臨海而不見海的境地。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本地人不知道他們世代繁衍生息的濰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濱海城市。
為改變這一狀況,濰坊依托這片鹽堿地在濱海區(qū)域新建了一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一個新興城區(qū)發(fā)展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對于濰坊來說,要增加陸地、發(fā)展經(jīng)濟,就需要一項工程來成就這樣一片陸地,就是向海洋要土地。
通常意義上的向海洋要土地是通過圍海造田方式,對于濰坊來說,他們向海洋要土地的方式不是圍海,是吹海,就是他們說的“吹海造田”。何謂吹海?聽陪同人員介紹,我理解其大致意思,就是將海底的泥沙連同海水一起吸進一根粗大的管道,然后通過大功率機械將這些泥沙遠揚到需要填補的地方,這些泥沙沉積下來就形成了陸地。
在寸土寸金的當下,濰坊市通過吹海造田的方式每年可有效擴大陸地使用面積上萬畝。我不能想象這上萬畝的土地會是一筆多么大的財富,我想,按照這個速度發(fā)展下去,讓每一個濰坊人都看到、觸摸得到海,實實在在感受大海漁利與澎湃氣息的那一天,或許就是明天,也或許是后天,不會太久遠。
壽光是濰坊下轄的一個縣級城市,是全國有名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在壽光,我們參觀了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蔬菜大棚,見到了處于生長狀態(tài)的櫻桃柿子。櫻桃柿子又名圣女果,都是很好聽的名字。在暖融融濕漉漉的蔬菜大棚內(nèi),我第一次見到了這種生長狀態(tài)的果實,紅撲撲,亮晶晶,一串串掛在植株上。我邊走邊用相機捕捉下一些鏡頭,在閃光燈照射下,那些小小的熟透了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精靈,在我鏡頭中蕩漾著動人心魄的光色。
被大家昵稱為“寶哥哥”的青島作家韓宗寶送我一顆他摘下的熟透了的果實,圓實豐滿。我將它放在我的指端盡量遞往遠處,用相機連同我的黑色手套一起拍了下來。紅紅亮亮的圣女果在我黑色真皮手套映襯下像一顆晶瑩的紅寶石,玲瓏剔透,令我愛不釋手。
濰坊除了大海、風箏、蔬菜、濱海新區(qū)等話題,諸城更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城市。相對于其他地方來說諸城有兩個顯著的優(yōu)勢,首先是地理資源的優(yōu)勢,是它特有的恐龍文化;諸城的恐龍化石資源是世界上罕見的。說諸城,最不能不說的話題就是恐龍,是恐龍地質公園的故事,有“到諸城必看諸城龍的說法”,其次是諸城厚重的人文與歷史。
諸城是世界著名的的恐龍化石寶庫,截至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點有30多處,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恐龍館內(nèi)。諸城又稱龍城,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xiāng)”。
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又稱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這里既擁有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又廣泛分布著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腳印化石群,其規(guī)模與數(shù)量都是世所難匹的。就據(jù)介紹,諸城恐龍化石在5個方面堪稱世界之最。
一、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恐龍化石埋藏地。在諸城市13處鎮(zhèn)(街道),迄今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點多達30余處,分布總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諸城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成為聞名世界的“恐龍化石寶庫”。
二、有世界上曝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2008年在恐龍澗發(fā)掘恐龍化石面積23000 平方米,出土恐龍化石2萬多塊,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長廊”和“恐龍化石隆起帶”兩大地質遺址。其中,恐龍化石長廊長500多米,均深30余米,露出化石10000多塊;恐龍化石隆起帶長300米,寬20余米,露出化石3000多塊;在臧克家故里臧家莊還發(fā)現(xiàn)了 “恐龍化石層疊區(qū)”,3000多塊恐龍化石高低錯落,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專家認證,這三處恐龍化石地質遺址構成了目前世界上暴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
三、擁有著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恐龍足跡群。2009年在諸城市皇華鎮(zhèn)黃龍溝發(fā)現(xiàn)的恐龍足跡化石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恐龍足跡11000多處,被證實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恐龍足跡群。
四、有世界最大的鴨嘴龍骨架群。諸城出土的恐龍化石以鴨嘴龍為主,已發(fā)現(xiàn)的鴨嘴龍股骨化石500多塊,足夠裝架起200多具恐龍化石骨架。目前已成功裝架起“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等一批鴨嘴龍化石骨架。其中,“巨大諸城龍”作為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是世界吉尼斯紀錄保持者,被恐龍專家譽為“世界龍王”。2009年裝架并初步命名的“巨大華夏龍”化石骨架,長22米、高11米,又超過了“巨大諸城龍”。
五、諸城目前已發(fā)現(xiàn)十余種恐龍骨骼化石,被稱為世界上最豐富的恐龍屬種產(chǎn)地。
諸城的恐龍化石群,對于科學研究古地理地貌變遷、恐龍家族的演化和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恐龍大滅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千萬年地質滄桑和物種衍化的歷史見證,對研究諸城乃至全國、全世界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環(huán)境及古生物進化有著巨大的科研價值。
諸城不僅以恐龍著名,還有它得天獨厚的人文與歷史。諸城早在七千多年前的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是先民居住的重要地區(qū),上至秦漢,下至明清,諸朝帝王都把諸城作為靈性寶地來賞功臣,賜貴戚,封王侯,更勿須說歷史,說恐龍與文化的沉潛,所有種種。
中國上古名君虞舜就出生在諸城城北的諸馮村,諸城也是因此得名。兩漢經(jīng)學宗師梁丘賀、梁丘臨父子,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都是諸城人。被稱為清朝第一大杠頭的文正公劉統(tǒng)勛,及其子——乾隆、嘉慶兩朝重臣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劉墉劉羅鍋都是諸城人。
諸城人杰地靈,鐘靈毓秀,自古以來就文脈興盛。諸城人尚仁孝,崇禮學,遠古圣賢,兩漢名士,唐宋英才,明清文哲繼出相望。他們率民稼穡漁獵,爾我同樂,或秉承遺風,傳經(jīng)授學,或為官清正,與民同興,或文章千古,精研翰墨,各領風騷,將諸城文化一次次推向高峰。
諸城不僅是諸多名人能將誕生地,諸城人還有一句話,說出來很驕傲:我們諸城出了個女婿是毛澤東,出了個媳婦是李清照,出了個岳父是孔子。
關于這句話,我第一次聽到是在歡迎宴會上,由諸城市長口中說出來。說這話的時候,他臉上洋溢著無以言表的自豪與驕傲。后來在恐龍博物館里,講解員在講恐龍的時候,順帶著說了在諸城發(fā)生的許多不平常的事,其中就說到了諸城這一翁一婿一媳,在他的臉上也滿是自豪與驕傲的表情。
我作為一個山東人尚為有諸城這樣一個城市自豪,作為諸城人,他們的自豪與驕傲更是形于言表。
是的,他們是該驕傲的,他們有足以傲世的資本。
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諸城對于我,經(jīng)歷了一次已經(jīng)有了些許的親和感。我在諸城恐龍谷中徜徉游弋,在諸城名人館中讀史讀人,或行或坐,或餐飲或靜臥,都讓人倍感安適。
諸城,一個靜靜流動著的城市,就像我居住的煙臺一樣,明凈寬敞的街道,緩緩而有序流動的車輛,馬路兩旁或漫步或急行的行人,高低錯落的建筑。誰知道在諸城看似溫吞甚至是木訥的表象下,又蘊藏著多么豐富的表情?
歷史對于諸城太厚愛了,它有過喧鬧的恐龍世界,有過文官武將達官貴人車馬的疾騁喧騰,有過名人雅士詩酒唱和的文化繁興如許種種得天獨厚的歷史表情。
如今,諸城的恐龍滅絕了,諸城的古人先賢安息了,歷史在諸城已成為了過去,現(xiàn)在的與未來的諸城在我的眼前,在諸城今人的手中。我希望諸城不僅有屬于昨天的繁華熱鬧,更會有明天的燦爛與輝煌。
所謂見微知著,在離開諸城的午宴上,我從陪同的官員身上看到了我的這種希望,據(jù)說他的酒量很大。這個酒量很大的官員對我們說,他下午還要上班,要保持清醒與理智的頭腦處理工作,不能飲酒作陪。至始至終滴酒不沾的他,按照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殷勤而誠摯地答謝著我們這些所謂的文人墨客。他以水代酒頻頻地敬著我們,他希望我們能用手中的支筆,揚諸城文化,讓全國全世界發(fā)現(xiàn)諸城,了解諸城,走進諸城,讓諸城最大可能地走出山東,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這位朝氣有為的年輕官員是諸城市一位副市長,從他身上,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我看到了諸城發(fā)展的可期性,讀到了諸城的未來。
離開諸城我是懷著戀戀不舍心情的,如果不是行程緊張,我真的愿意在諸城多盤桓些時日,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來了解諸城,享受諸城帶給我心的熨帖。
我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愛上了諸城,愛上了它的山山水水,我愛上了它的風土人情,就像愛上了我的城市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