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葉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達70%左右。乳腺小葉增生是一種非腫瘤、非炎性的增生性病變。近年來,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好在隨著科普宣傳的深入,女性朋友對乳房健康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預防、治療乳房疾病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引起乳腺小葉增生的原因很多,主要與內分泌失調或精神情志有密切關系。育齡期婦女的乳腺受卵巢內分泌所控制,一旦卵巢功能受到某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情緒不穩(wěn)定、心情不舒暢、過度勞累、生活環(huán)境改變,或者過食含有激素的滋補品和長期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妝品等,都會引起體內雌孕激素分泌的比例失調或分泌節(jié)律紊亂。機體雌激素水平絕對或相對增高,孕激素水平降低造成的乳腺結構紊亂可誘發(fā)乳腺小葉增生。由此可見,在乳腺小葉增生的發(fā)病中,日常飲食雖有一定作用,卻非主要因素。
大豆及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化學物——大豆異黃酮等成分被譽為“植物雌激素”,于是很多人擔心食用豆制品會否加重病情,甚至誘發(fā)乳腺癌。那么,乳腺小葉增生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豆制品?常吃豆制品對于乳腺小葉增生患者是好是壞?豆制品中的植物雌激素與導致乳腺小葉增生的雌激素之間到底有沒有必然的聯系?
植物雌激素≠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是指一大類在化學結構和功能上與雌激素(雌二醇)相似的源自植物的化合物,大豆中的異黃酮類是最常見的一類植物雌激素,人們對它的研究也最為廣泛和深入。
實際上,植物雌激素通常只具有很弱的雌激素活性,有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對絕經后女性的雌激素代謝沒有明顯影響。因此,從生理學效應來看,不能簡單地將植物雌激素等同于雌激素。
豆制品中大豆異黃酮含量與
膳食營養(yǎng)素推薦攝入量(DRIs)
豆制品中大豆異黃酮含量高,在日常飲食中出現的頻率也較高,這也是其成為研究熱點的重要因素。不過,與機體的安全攝入量相比,因攝入豆制品而增加的大豆異黃酮的量是有限的。
根據眾多試驗研究的結果,目前我國對大豆異黃酮的每日推薦攝入量為:成年男性、絕經前女性40毫克/天,絕經后女性60毫克/天,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及孕婦25毫克/天。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豆制品的含量為:豆?jié){9.65毫克/100毫升,豆腐27.91毫克/100克(見附表)。由此可見,每日食用300毫升豆?jié){及100克豆腐,攝入大豆異黃酮的總量約為47毫克,基本與絕經前女性推薦攝入量持平,且低于絕經后女性推薦攝入量。因此,日常適量攝入豆制品不會導致攝入過多大豆異黃酮。
大豆異黃酮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
令人驚奇的是,大豆異黃酮還對體內雌激素水平具有雙向調節(jié)功效,即可根據體內雌激素濃度高低、受體數目、結合程度等不同情況,表現出對機體雌激素活性呈現促進或拮抗作用。
一般說來,大豆異黃酮在雌激素水平較低時表現為雌激素激動劑的作用,如當人體內雌激素水平低時,大豆異黃酮占據雌激素受體,發(fā)揮弱雌激素效應,表現出提高雌激素水平的功效。當體內雌激素水平偏高時,它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后就表現出抗雌激素的作用,如當人體內雌激素水平高時,大豆異黃酮以“競爭”方式占據受體位置,同樣發(fā)揮弱雌激素效應,但由于它的活性僅為體內雌激素的2%,因而從總體上表現出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作用。所以,乳腺小葉增生患者不必擔心豆制品的攝入會導致體內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
乳腺小葉增生的中醫(yī)食療方
中醫(yī)認為,乳腺小葉增生的發(fā)病原因多與臟腑機能失調、氣血失和有關,病變臟腑責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虛弱之人或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脾土,而致脾土運化功能失常,聚濕為痰或天生性格內向,情緒壓抑,好生悶氣或性情急躁、動則易怒或因七情所傷,憂思過度,而致肝失疏泄,郁而成痰等,均可導致痰濕結聚,氣血凝滯而形成腫塊。
在乳腺小葉增生的治療中,可輔以中醫(yī)食療。
乳核飲
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參9克,三棱9克,生牡蠣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黃芪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一日2次服用。
清肝解郁湯
人參(去蘆)3克,茯苓3克,熟地黃3克,貝母(去心)3克,炒山梔3克,白術4.5克,當歸4.5克,柴胡2.4克,牡丹皮2. 4克,川芎2.4克,陳皮2.4克,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散癖安乳方
當歸、川芎、白芍、乳香、淫羊藿、一支箭多味天然苗嶺藥材。
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
食物名稱大豆異黃酮
大豆(美國,標準的)128.35
腐乳39.0
豆?jié){9.65
豆面醬42.55
腐竹(熟)50.7
大豆粉148.61
豆腐27.91
豆腐干(凍)67.49
豆腐片29.50
大豆蛋白提取物97.43
黃豆芽40.71
醬油(大豆、小麥)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