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頓飯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放爆竹,預示開門大吉。放完鞭炮,一家人收拾停當,開始吃新年的第一頓飯。按照舊歷,過年飯又叫午夜飯,是要在新舊年交接的午夜來吃。但這個風俗并沒有延續(xù)下來,大概是午夜吃飯不符合人們的飲食規(guī)律吧?,F(xiàn)在山東各地吃新年第一頓飯的時間也并不致。魯西、魯南等地方的農(nóng)村大約是在凌晨兩三點鐘進行,還有些人家更早,比如有當年新結婚,甚至剛過午夜12點便起床開始忙活,圖個起早搶先的吉利。魯東地區(qū)及大部分城市則是在天亮之后,與平日吃早飯的時間大致相當。
不管吃飯早晚,山東人初一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qū)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qū)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煮餃子時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要說“掙”了,意在掙錢發(fā)財。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許多地方這頓飯要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
拜年
吃罷餃子去拜年。
相傳“年”是遠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逢除夕夜,它便出來挨家挨戶的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山東各地拜年的年俗大致相同,一般是在家拜,晚輩給長輩拜,平輩之間相互拜而后近拜,給家族內(nèi)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親朋好友遠親近鄰拜年。拜年的形式也各不相同。過去磕頭行禮、拱手抱拳的拜年方式現(xiàn)在已改為握手祝福,更多的地方是見面互問聲“過年好”。在魯西南地區(qū),磕頭拜年之風至今盛行。自家人拜完年之后,同一家族的人就結伴同行,相互到村中其他人家拜年,幾十人、上百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前面的已進屋跪倒,可后面的還沒進院子,黑壓壓一片,一起行禮磕頭,頗為壯觀。受拜的是家族的族譜和族中長輩老人,每有來拜者,守候在族譜兩側的長輩先是欣然接受跪拜,繼而熱情招待來拜者,無非是香煙糖果之類,還有好酒者早已燙好壺酒,邀請拜年的人喝上一盅熱騰騰的燒酒。
在跪拜與“過年好”的問候聲里,人們互致祝福,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以前有矛盾的,見面磕個頭,一句“過年好”,所有的不愉快就都煙飛云散了。臨清初一拜年中,最后由村長指揮全村人在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則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jù)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F(xiàn)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給子孫發(fā)壓歲錢,老人們樂不可支。在他們眼里,家庭的興旺和家人的團結和睦是件最快樂的事。
拜年的規(guī)矩
拜年并不局限于年初一一天,在元宵節(jié)之前都可以進行。在許多地方,拜年的規(guī)矩一般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之后拜親戚。正月初二之后直至元宵節(jié),是走訪親戚、相互拜年的時間。
在青島,給“親戚”拜年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給本家長輩拜年,但姑表姨表親戚是不可以在這一天走動的。初二那天給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結婚但已訂婚的準媳婦給未來的公婆拜年,從正月初五開始,就是走動姑姨表親的日子了。走親戚帶禮物,青島方言叫“打點個簍子”,是因為以前走親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細竹條編就的竹簍子。至于里面放什么東西,則沒有什么特別的講究,家里有什么就隨便放什么,一兩瓶即墨老酒,兩包青食餅干,幾個蘋果,也就成了。反正親戚家也只是會拿出一兩樣,再壓回去
兩樣,換一下,不讓空著簍子回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親戚、同事之間實行團拜,見不到面的人用電話拜年,還有短信拜年、微博拜年,任何形式都是人們之間互相問候與祝福的心情表達。
初一的禁忌
正月初一這一天的忌諱頗多,恐怕因言語行為不端而招致神靈懲罰,影響生活的幸福。山東多數(shù)地方都有初一不動剪刀、忌動針線的習俗,在年三十晚上就要把剪刀用布條包纏好,放在炕席底下,直到初二才能取出,以示遠離剪刀之類的“兇器”,避免血光之災。魯西和膠東各地初一是不能隨便打碎東西的,若不小心打碎了東西,便被視為不祥,因“碎”諧音是“歲”,這時多會念叨“歲歲平安”以避災。
初一忌諱雖多,但各地大同小異,無非是求個吉利平安的意思。莒南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jù)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煙臺市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女主人起床后,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qū)逐黑暗,把邪氣惡息統(tǒng)統(tǒng)趕出去。還要把
些硬幣扔進水缸,稱為“壓缸錢”,據(jù)說可以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在微山縣南陽鎮(zhèn),年初一由兒童擎燈籠上街,跳躍歡呼唱“發(fā)財!發(fā)福!買地!蓋屋!”“發(fā)來!圓來!元寶轱轆家里來!”之類的吉利歌謠,俗稱“喊發(fā)”。
魯西南地區(qū)俗規(guī)更多,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怕攪亂了年。待到半上午放雞鴨出圈之時,要用繩子在地上圈一個大圈,雞鴨的食料放在圈中心,讓雞鴨在繩圈內(nèi)進食。據(jù)說這樣可以讓自己的雞鴨不“落蛋”(去別人家下蛋)。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可得到優(yōu)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骨頭。有的人家還要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后,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今年這種糧食豐收。青島市即墨則有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的習俗,據(jù)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i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jù)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濟寧市鄒城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