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父母的期盼,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再沒有比孩子受到傷害更讓人揪心的事情了。未成年人在面臨成年人侵害時幾乎無力或不能有效地反抗,受侵害尤其是性侵害后會遭受嚴重不良影響,甚至被毀掉一生。因此,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堪稱整個社會不能承受之重。只有孩子免于被侮辱和被侵害,這個社會才能給人以安全與尊嚴。
最近,接連多起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被媒體曝光,未成年人保護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8月6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主題為“為未成年人構(gòu)筑安全自護空間”的新聞發(fā)布會在房山檢察院召開。發(fā)布會上,曾參與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檢察官們介紹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的案發(fā)特點、預防措施及檢察機關在提高未成年人自護意識、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面做出的努力,呼吁全社會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構(gòu)筑安全自護的空間。
據(jù)房山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方潔介紹,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房山檢察院共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5件,涉及犯罪嫌疑人31人,未成年被害人30人,其強奸罪中未成年被害人15人,強制猥褻婦女罪和猥褻兒童罪中被害人15人。30人中幼女被害人17人,年紀最小的僅4歲。
房山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處處長張敏介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被害人處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的占所有性侵害案件的80%。其余有高中生,甚至還有學齡前兒童。其中猥褻犯罪的被害人全部是14歲以下的小學生和初中生。
張敏稱,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65%的被害人處于無成年人看護狀態(tài)。被害人因獨自一人外出而受害的占50%,因獨自一人在房間或獨自在屋外玩耍而受害的占全部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的50%。
這一組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讓人聽起來都覺得不寒而栗,我們的社會怎么了?現(xiàn)代人到底怎么了?正值青春年少的那些孩子們,他們本應該在父母的呵護下,在學校的澆灌下,無憂無慮的茁壯成長。而這樣一系列的惡性事件打破了他們對于成長的幻想、扼殺了他們對于社會的憧憬。我們感到萬分的痛心和遺憾,痛定思痛,譴責之余,我們是否更加應該警醒,我們是否能為這些孩子做些什么,還孩子們一個純凈的、健康的、美好的成長樂園。
嫌犯多為熟人, 作案時間多在假期
據(jù)張敏介紹,房山檢察院近年來辦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96%的犯罪嫌疑人為熟人。其中有被害人的同學或同事,有監(jiān)護人的朋友或鄰居,有通過電話、網(wǎng)絡聊天與被害人約會見面的朋友,還有被害人的老師,被害人的家長,只有極少數(shù)是陌生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多發(fā)生在夏秋季,即7~9月份,暑假期間約占全部案件的50%,是此類案件的高發(fā)月份。
未成年人侵害實施人一般以誘騙、脅迫手段作案,隱蔽性強且重發(fā)多發(fā)。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加害人往往以教師或家庭成員身份作掩護、有長期與被害人近距離接觸的便利,不易引起社會、家長的警惕和防范,頻頻作案,被害人由于敬畏心理,在遭受侵害時不敢反抗,事后往往也不敢及時告知他人或報警。正是由于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的特殊性,目前辦理此類案件存在幾大司法困境:取證難、保護難、救濟難。因此,保護未成年人,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樁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刻不容緩。
多方原因造成未成年人成為性侵害對象
由于生理心理發(fā)育的不成熟,孩子們的思想單純幼稚,難以辨別他人行為的真實意圖。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認知,難以弄清自身行為的是與非,自我保護意識較差,自我約束能力差,容易受誘惑、被哄騙。甚至部分未成年人自身存在某些生活不良習氣,飲酒、貪嘴、愛慕虛榮等,容易被人利用而成為性犯罪侵害對象。
其次,家長沒有盡到監(jiān)護職責或教育管教不到位,被害未成年人因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庇護而易遭侵害。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受害未成年人,尤其是女生,他們的家庭監(jiān)護都存在問題。比較典型的情況有: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交給老人監(jiān)護,甚至無人監(jiān)護放任自流而遭到侵害;家長平時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又無委托臨時代管人,便造成孩子恣意放縱自己,釀成大禍。
除家長疏于監(jiān)管,沒有給予必要的性知識、性安全以及自我保護的教育外,大部分受害未成年人缺乏對性侵害的最基本的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識,有部分孩子在遭到侵害后仍不能辨識事情的性質(zhì)和后果,甚至不懂如何向家長表達。這說明,我們的很多學校幾乎沒有對學生開展過防范性侵犯的專門教育,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認知和防范意識。
未成年人的性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一大缺陷,就是很多一線城市的公立院校都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學生對于性知識的認知都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更不用說落后地區(qū)、偏遠山區(qū)的中小學校。而事實證明,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的發(fā)生幾率在相對落后地區(qū)的比例要比發(fā)達地區(qū)、大城市高很多,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的失責。
從社會大環(huán)境看,基層村居社區(qū)綜治工作不到位,治安條件較差,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環(huán)境:在流動人口繁雜的某些城市社區(qū)、老舊城中村地區(qū),由于缺乏可供學生學習、娛樂、活動的公共場所,很多兒童只能選擇在路邊、工地、野外等具有嚴重安全隱患的地方玩耍,使得這些地點和場所成為犯罪分子作案的高發(fā)地。另外,在大量農(nóng)民外出打工、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村居社會治安較差,對留守未成年人性侵犯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建立有效的保護體系刻不容緩
性侵未成年人在世界各國都是一種遭人唾棄的罪行,被千夫所指、萬人唾罵,政府及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對策,出臺有效措施,以遏制此類惡性案件已刻不容緩。為維護法律秩序與倫理道德,社會、學校以及各社會組織與家庭需承擔各自必要責任,彌補漏洞,共同構(gòu)建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安全體系。
目前國內(nèi)關于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約束和制裁不夠細化,急需彌補。呼吁全社會形成針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案需從嚴從快給予司法制裁的社會共識,并加大保護力度,樹立全民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管理與制裁的漏洞越多,施害者的膽子就越大。
學校應逐步推出開展性健康、性安全方面知識的教育普及,逐步強化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識、學會自我保護的本領和方法。另外,學校需加強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性侵的規(guī)定與保護措施,切實做到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保障,低年級的學生還要盡可能保證學生在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道防護堡壘。在快節(jié)奏生活的推動下,很多父母與子女溝通和教育越來越少,越來越散漫;為了忙于生計,許多父母與孩子分隔兩地,家庭模式的轉(zhuǎn)變,讓很多父母無所適從,需要更新和學習教育孩子的知識。
父母應切實擔起教育關愛子女的責任和義務,讓孩子在完整、溫馨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避免孩子因為家長的疏于照顧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政府和社會團體對弱勢群體更需要加強相關指導,幫助留守兒童、打工子弟的父母克服疏于看護的漏洞。
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一個艱巨的、長遠的任務,也是一個困難重重、問題不斷的課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來構(gòu)建一個安全、有效的保護體系。呼吁全社會聯(lián)動起來,關注孩子的成長,對侵害未成年人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還孩子們一個燦爛、陽光的明天。
國外懲處性侵害兒童者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韓國:兒童性犯罪最高判50年。同時公開犯罪分子的個人信息。2011年7月韓國首部針對嚴重性犯罪者進行化學閹割的法案獲得通過。
日本:與未滿18歲兒童性交或者是猥褻行為者,無論是否有金錢往來,作案者都必須受處罰。
波蘭:2010年6月波蘭成為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實施化學閹割法的國家,立法規(guī)定凡性侵15歲以下的少男少女的性犯罪者,在刑滿出獄前必須接受化學閹割。
美國《梅根法案》:不管是否自愿,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都會被判強奸罪,有5個州允許對強奸幼女者判處死刑。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美國警方已開始嘗試采用GPS手環(huán)或腳環(huán)來追蹤出獄強奸犯的行蹤。
德國:與幼女發(fā)生性關系,量刑一般在10年以上或者是被化學閹割。作案者自己選擇,要么在監(jiān)獄里面待十年,要么自動選擇化學閹割。
(編輯 高龍輝)